2024级高一写作训练5讲评:生命诗意-议论文

B站影视 2024-10-27 00:52 2

摘要: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读书喝茶的那份闲情逸致,而更应是身处困顿之时,依然不忘抬头看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脑瘫诗人”余秀华不惧命运

2024级高一写作训练5讲评:生命诗意-议论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读书喝茶的那份闲情逸致,而更应是身处困顿之时,依然不忘抬头看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脑瘫诗人”余秀华不惧命运不公和病痛折磨带给她的伤害,用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读者评论她的诗“像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但也有许多人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在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等情况下,感受不到任何一点生命的诗意。

作为高中生,你对此有哪些感悟和思考呢?请结合以上材料,为“生命的诗意”主题征文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主题解读】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诗意,可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旷达心境;可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飘逸洒脱;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平凡的你,平凡的我,在平凡的日子里,一样可以用诗意点缀生活。在平凡的生命过程中,把自己变成诗,感受生活的美好,内心一定会变得丰盈起来。中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历代中国诗人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意传统。

【审题指导】

1.寻找关键词句

两个主人公:雷海为,外卖小哥(注意身份),身处困顿,抬头看月、星;余秀华,脑瘫诗人,不惧命运和病痛,坚定。

2.明确命题倾向

两类人:雷海为、余秀华困境中充满诗意;许多人尤其是挫折时感受不到诗意。

3.洞悉命题意图

灵魂之问寻找逻辑关系何为诗意?为什么雷海为等能感受到诗意?为什么许多人感受不到诗意?如何发现生命的诗意?

明确诗意:广义——生命中的没好体验,积极态度、平和的心态等;狭义——诗歌、闲雅:命题者已在材料中否定了狭义,因此要用广义;

提炼关键词——平和、热爱、积极、温暖、信念等——指向诗意的获取途径和作用、价值。

4.明确立意,代入检验

在寻找到材料深处的逻辑关系之后,明确自己的立意。建议确定标题。如果涉及到事例,还应注意事例是否符合原材料。随后,代入原材料检验自己的立意和准备的素材是否准确。

代入检验很重要。检查立意是否偏题;检查素材是否符合立意;举例:晒着太阳品着酒的雅致不是本文的诗意,李清照早期生活足够“诗意”,但绝非本材料想要你写的诗意。

参考方向:(从立德树人角度谈诗意人生对人,尤其是困境中的人的指引作用。)发现生命的诗意,助力自己以平和的或积极的心态面对坎坷的人生。超越困境,成就自我。

参考题目:做自己生命的吟游诗人//心存诗意寻觅人生//尽俗尽尘伴烟火,且歌且游寻清欢//生命有诗意,尽在方寸间//于困顿处见诗意//守住诗意,点亮人生

【范文参考】

1.身处荆棘,抬头看光

①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外卖小哥的经历和“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诗都告诉我们,(引材)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困顿之时仍心向阳光的态度、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造就了他们生命的诗意。(评材)在我看来,从苦难中开出的花才最耀眼。即使身处荆棘,也需抬头看看头顶的月亮,对生命保持热爱。(总论点)

②生命的诗意,在于从舟车劳顿中仍能仰望星空。(观点句)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冠军的背后,是无数微小时刻的“诗意”。(引述材料)也许白天他穿梭于车水马龙间,心中的诗词便是片刻的小憩,夜晚他点起灯,书中的笔墨成为最令他放松的慰藉。(阐释材料)即使身处忙碌的工作,他仍会抽出片刻的时间,去追求诗词的理想,追求自己心中的诗意与远方。(分析材料)和他一样的还有曾经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的北大保安,在北大工作数年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真正的北大新生。(论据句,同质材料)他们都拥有忙碌的工作,可他们都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不断提升自己,而不是与许多人一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分析句)这样于舟车劳顿间仍保持着对头顶星空的热爱,正是“生命的诗意”的体现。(结论句)

③生命的诗意,在于身处苦难与病痛中仍不屈斗争。出身农村的余秀华天生脑瘫,(引述材料)可她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用她独特的笔墨和命运顽强斗争。(分析材料)她的诗句自由、大胆又酣畅淋漓,无数行文字间都书写着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阐释材料)如同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她不羁的灵魂与光芒。(分析材料)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小时候因为一场高烧不幸失明,同时还成了聋哑人,可她笔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故事依然震撼人心。(论据句,同质材料)“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人生态度,让她们的生命如同一首不屈的诗,成为经历苦难打磨的钻石,坚硬而璀璨。(分析句)这样生活于困境间仍能心向光明的生活信念,令生命的诗意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结论句)

④生命的诗意,是不被眼前苟且蒙蔽的对生活的热爱,是历经苦痛仍然仰望星空的对命运的抗争。许多人在同样的处境下却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感受不到任何一点生命的诗意。(分析材料)而我们应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保有一颗心向阳光的心,学会在琐碎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缔造生命的诗意。

2.以诗意栖居

①荷尔德林讴歌生命即使充满劳绩“仍能诗意地在栖居在大地上”。雷海为勇夺诗词大会冠军,是生命在身处困顿时,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以诗浸润枯燥的生活,余秀华不惧命运不公与病痛,写出最坚定的诗句,(引材)以最坚毅的姿态诠释生命的韧性。(评材)生活中的诗意也许就暗含在“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超脱心境之中,才能有道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气。(总论点)

②以诗意栖居,是能在身处困境之时仍能以诗作伴,以超然的心境去面对。(观点句)宋代大学苏轼即使经历“乌台诗案”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当黄州团练副使,面对黄州当地的荒僻,他以炙烤羊骨作饮食之乐,以与好友吟诗作对渡生活之苦,才有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居作》等名篇的诞生。(论据句,同质材料)或许,苏轼的生命也就是在重重迷雾和“烟雨”当中,能以诗歌装点人生,以诗意点缀生活,从而绽放出生命耀眼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辉。(分析句)生命最鲜活、最有力量的模样,也许就如同高尔基笔下海燕搏击风浪,如同雪莱的云雀掠过天心,如同于秀华不惧命运不公,奋力抗争的模样。(回扣材料)他们的生命,都展现出极强的韧性。(结论句)

③以诗意栖居,是能即使处于平凡忙碌的生活之中,也能找到生命的美好,活出诗意的人生。(观点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引述材料)即使接单的生活忙碌,仍抽出时间在等餐的时候读、背诗词。当他在现场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出一句句诗词时,(阐释材料)生命的诗意就已不仅仅是在娴静时光里“赌书泼茶”的那份闲情逸致,更是在困境与平凡的生活当中的一份精神慰藉。(分析材料)他的生活、他的生命就如同一粒不起眼的苔花,即使深居幽谷,也能如牡丹一样奋力绽放,活出自己所创造的诗意人生。(结论句)

④以诗意栖居,是当代现代人在快节奏、竞争激烈、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最需要且最缺失的东西。(观点句)我们每天都被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困扰。也许你停下来,放慢脚步,放学和下班路上变幻莫测的晚霞、手上的诗词名篇,都可以是沁润心灵,慰藉疲惫的良方。

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似乎是以诗意栖居,生活给予人们最好的回报,也是所有热爱生命与热爱生活的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余秀华是一位坚韧的诗人,雷海为成为最后成为了一位老师。(回扣材料)这,大抵就是生活对他们嘉奖。

⑥愿我们都能以诗意栖居,以诗相伴,筑梦远航。

【作文升格】

原文:

苟且与远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大众耳熟能详的话,其实正是一句“对生命的诗意”的最好的阐释。通过品味“苟且”与“远方”,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这杯沸茶中沉淀的“诗意”。

苟且与苦难,也许是每个人都曾经历,都不可避免的。古代剑豪亚索曾说过:“死亡如风,常伴吾身。”天才会有天才的痛苦,霍金就因渐冻症而瘫坐轮椅;凡人亦有凡人的痛苦,史铁生在大好年华双腿残疾,张定宇身患不死的癌症渐冻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角,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有些苦难我们可以克服,但是有些却似乎怎么也不可战胜。但无疑的一点是,“苟且”扎根在每个人身上,且伴随一生。

可是你发现了吗?亚索在死亡的疾风中练就闻名日本的剑术;霍金在仅有的生命里做出了不知何其伟大的物理贡献;史铁生在生命的灰色中创作出对生命独到的见解与诗篇;张定宇在金银潭一线勇抗疫情,蹒跚却坚定地走在抗疫战斗的路上……在生命苟且的折磨之中,他们不屈不挠,永远在奋斗的火焰中释放能量与光彩!如同高尔基的海燕,如同雪莱的云雀,绽放了生命最悠长的诗意。

比起那些遥不可及漫无目的的流浪,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远方”。

曾有一个故事,年轻人觉得生命平庸而冗长,不知道哪里会有“诗意”,他找到大师求教,大师用温水泡了一杯茶,年轻人喝下,却觉无香无味;大师再用沸水泡了一杯,示意年轻人再饮,年轻人顿觉茶香四溢、味佳舒心,其实生命就是如此,如果没有沸水的冲击,没有磨难的历练,生命的“远方”是不是也变得寡然无趣?苟且之中,更出诗意。那些没有被痛击流血的生命,也许亦可将美好的诗意当成概念来认知,却很难体会到它的内在。

那么,我们如何在战胜困难时也体会到诗意?

特拉瑞斯曾说“每次失败,我都向着这座山奔跑,直到耻辱再也追不上我!而当我站在山顶,我总觉得那时的凡间比星辰更明亮。”是的,只有跌了再爬,爬了再跑才能摆脱泥潭,永远趴在失败的地方,那你是永远也战胜不了挫折的。人生没有巧可以取,唯有坚定目标,重拾斗志,再投入抗争的洪流,介于“再起”与“失败”之中,其实就已经让心中“生命的诗意”,绽放出比星辰还明亮的光芒。

人生如此,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更不应在摔倒时自暴自弃,我们应在人生大大小小的“苟且”之中,去奋斗,去死缠烂打,哪怕生命已经遍体鳞伤,但那,才是生命最美好的诗意啊!

升格(划线处回扣材料):

苟且与远方(升格)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正如大众耳熟能详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一样,就是对“生命的诗意”的最好的阐释。通过品味“苟且”与“远方”,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劳绩”生命这杯沸茶中沉淀的“诗意”。

“劳绩”苟且与苦难,也许是每个人都曾经历,都不可避免的。古代剑豪亚索曾说过:“死亡如风,常伴吾身。”天才会有天才的痛苦,霍金就因渐冻症而瘫坐轮椅;凡人亦有凡人的痛苦,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史铁生在大好年华双腿残疾,张定宇身患不死的癌症渐冻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角,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有些苦难我们可以克服,但是有些却似乎怎么也不可战胜。但无疑的一点是,“劳绩”“苟且”扎根在每个人身上,且伴随一生。

可是你发现了吗?亚索在死亡的疾风中练就闻名日本的剑术;霍金在仅有的生命里做出了不知何其伟大的物理贡献;余秀华不惧命运不公和病痛折磨带给她的伤害,用摇晃的步伐写出 “像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的最坚定的诗句,获得了“农民文学奖”特别奖; 史铁生在生命的灰色中创作出对生命独到的见解与诗篇;张定宇在金银潭一线勇抗疫情,蹒跚却坚定地走在抗疫战斗的路上……在生命“劳绩”苟且的折磨之中,他们不屈不挠,永远在奋斗的火焰中释放能量与光彩!如同高尔基的海燕,如同雪莱的云雀,绽放了生命最悠长的诗意。

比起生命中那些遥不可及漫无目的的流浪,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远方”。

曾有一个故事,年轻人觉得生命平庸而冗长,不知道哪里会有“诗意”,他找到大师求教,大师用温水泡了一杯茶,年轻人喝下,却觉无香无味;大师再用沸水泡了一杯,示意年轻人再饮,年轻人顿觉茶香四溢、味佳舒心,其实生命就是如此,如果没有沸水的冲击,没有磨难的历练,生命的 “远方”是不是也变得寡然无趣?“劳绩”苟且之中,更出诗意。那些没有被痛击流血的生命,也许亦可将美好的诗意当成概念来认知,却很难体会到它的内在。

那么,我们如何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之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诗意?

特拉瑞斯曾说“每次失败,我都向着这座山奔跑,直到耻辱再也追不上我!而当我站在山顶,我总觉得那时的凡间比星辰更明亮。”是的,只有跌了再爬,爬了再跑才能摆脱泥潭,永远趴在失败的地方,那你是永远也战胜不了挫折的。生命的诗意不由他人决定,全由自己来创造。即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也不要对生命绝望。跟着电视里的声音唱唱歌,和护士们聊着自己的故事,没事在阳台种种小花,画点自己喜欢的东西,随心写一写日记,为自己的心灵开一扇小窗,这其实就已经让心中“生命的诗意”,绽放出比星辰还明亮的光芒。

人生如此,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更不应在摔倒时自暴自弃,我们应在人生大大小小的“劳绩”“苟且”之中,去奋斗,去死缠烂打,哪怕生命已经遍体鳞伤,但那,才是生命最美好的诗意啊!

【评分要求】

1.作文的基本要求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

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优秀作文的要求

(1)任务完成度高:创设情境,落实主题,解读材料,明确文体,表明目的,体现身份,认准对象。

(2)亮点突出: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创意新颖,结构严谨,素材丰富,语言流畅,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

《短歌行》《归园田居》

曹操与陶渊明两位诗人,以各自的诗歌创作展现了他们对于生命的诗意理解。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了无限的时空。曹操感慨生命苦短,是因为与其天下归心的雄图大志来比,几十年的人生确实过于短暂;求贤若渴的苦闷,也是想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完成心愿。曹操的诗意,是心怀天下。陶渊明遵循本心,复返自然,是摆脱了滚滚红尘世俗的桎梏,与天地自然山水田园融为了一体,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是非成败得失荣辱。陶渊明的诗意,是返璞归真。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

三首唐诗,正好贯穿了盛唐、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唐中兴无力三个时代。大时代中的诗人,以其敏感的心,通过诗歌与时代精神共振。李白豪迈洒脱,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面对理想的空余遗憾,喊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拂袖而去。杜甫沉郁顿挫,总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人民苦难联系起来。诗人后半生漂沦江湖,终身无法归乡,也精确共振了大唐王朝永远无法重返盛世的坠落轨迹。白居易是眼中有众生的诗人,他和琵琶女在浔阳江头的秋夜里,在盛世余音的琵琶曲里,互相看见了彼此,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三首宋词,写出了有宋一代,风流文采;也写出了英雄难觅,栋梁摧残之后的生灵涂炭。苏轼是诗歌史上人格最完善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要结合人生经历和同时期的其他诗文来理解,他的豪迈与洒脱,来自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宽广的人文积累,放得开,收得住。辛弃疾是诗人中的真正的将军,诗歌里不光有慷慨悲歌,还有理智深沉冷静的思考。李清照用她细腻的心灵,坚硬的风骨,细细描摹出了天崩地裂山河破碎之后,一个孤独老人的生活细节。我们听多了英雄们的大声疾呼,也要听一听覆巢之下破碎良心的痛苦低吟。

2.名言警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

诗意地生活,不是构建在金钱上的,它更应是一种心境。

诗意地生活,是一种超脱,是看尽人世沧桑后灵魂的升华。

诗意地生活,是淡泊,是宁静,是一个人平和的生活态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信人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豁达乐观。

史铁生的轮椅人生和人间烟火。

3.人物事迹

(1)以中国两弹元勋为代表的科技精英

他们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朝着国富民强的目标奋斗。他们的努力、牺牲,使得我们国家能不再受外国核讹诈影响,为后来一大批科技成果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提供了精神力量。他们在最贫瘠的荒原上,培育出了保家卫国的栋梁,护佑了全中国人。他们的人生当然充满诗意,让人难忘!

(2)以黄大年为代表的各行业精英

他们如那些优秀的前辈一样,矢志不渝,或在科研院所刻苦创新(黄大年),或在医院救死扶伤(叶惠方),或在南方修港珠澳大桥,或在北疆戍守边关。正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国家民族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人生自然充满诗意,令人神往!

(3)以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为代表的抗疫英雄

面对肆虐的新冠病毒,他们选择逆行。选择坚守的他们把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放在心底,用坚定的手印,表达着担当与承诺;用最美的身影,诠释着生命的意义;用坚守的背影,演绎着泱泱大国的生生不息。他们将美丽的诗行写在了抗疫第一线,写进了自己的生命中,也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4)雷海为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家境普通,求学生涯也不顺利,仅中专毕业。外出打工成为他唯一的人生出路,他到过上海、广州、苏州、杭州……在工地上搬过砖,去饭店刷过盘子,干过礼品销售。十几年间,他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为了能读诗,他到书店把诗背下来,回到家再默写,就这样,他积累了1 000余首诗词。在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上,他战胜北大文学硕士——上季亚军彭敏,荣获冠军。

(5)叶嘉莹——蕴玉抱清辉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她一生坎坷曲折,但不失韧性。父亲于战乱失踪。不久,母亲因病逝世。那一年叶嘉莹才17岁,她悲痛欲绝。成婚后不久,由于时局动荡,她和丈夫逃到了台湾,颠沛流离。在大女儿刚出世4个月时,丈夫突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留下她们母女二人漂泊无依。她52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在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而亡。然而,她将生活的苦难都寄托于对诗词的热爱中,她把自己悲惨的经历,全部化为一首首美丽的诗词。古人的诗作和经历给她些许安慰,让她有力量和这个世界对抗。

在绝境中,她选择用诗词和教书来生活。1966年,她有机会出国教书。后来,她为了让中国的诗歌文化发扬光大,放弃了国外大学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在多个大学做教学工作,争取利用一切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文化。“我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分力量。”叶落归根,叶嘉莹求的不是安定,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每次她的课堂总是学生爆满。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她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虽然身体每况愈下,仍加大了在祖国各地讲座讲学的频率。她说,她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1996年,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拿出10万美金的退休金,设立“叶氏驮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2021年2月17日,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是这样说的:“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6)梭罗与他的诗意人生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离开喧嚣的城市,孤身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就地取材,建了一个小木屋。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花了28块1毛2分5。他在这里居住下来,开荒种地,写作看书,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

在这里,梭罗待了九百二十天,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过着那种近似原始的简朴生活。最近的邻人也在一英里之外。当橘红的阳光透过林间缝隙,屋子的主人已绕湖一周归来,身上沾着晨露,脚下的鞋子也已浸湿。汲一桶纯净的湖水和一点麦糊,焙烧两块儿面包,一顿早餐就打发了,但那是含着清新的空气咽下的,是上帝的馈赠。之后,梭罗走出森林,开始整理并出版了他在小木屋里记录的那些笔记,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瓦尔登湖》。

4.热点事件

(1)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可以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依然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不衰的必胜信念。信念坚定,信心十足,才能站稳脚跟,困难再大也无所畏惧。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生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

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时,更加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的胜利。

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感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取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从定点医院到社区街道,处处都是阵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关爱与祝福。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这次疫情来势汹汹,防控阻击战任务重、时间长,对所有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

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人的二十四节气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整场盛典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曲,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而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之日,也正是新一年的立春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根据史料研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通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随着时代发展,二十四节气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功用。除了依旧结合农时,对农业活动有参考意义外,二十四节气已经被更密切、更广泛地融入了饮食、养生、医疗、特色旅游等领域,并具有更多文化内涵。许多节气,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导演组介绍,“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年的时光轮回,也代表人与自然和世界相处的方式,用它来倒计时,体现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立春”之日,冬奥会开幕,也寓意着各国朋友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此外,北京的冬奥会是冬奥会历史上的第24届,恰与二十四节气数字吻合。立春之日开启冬奥之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冬奥,让世界体验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浪漫和诗意。

来源:高考雷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