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又一个超级工程, 要藏不住了。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NASA Earth Observatory)发布了一组卫星图像对比,展现出了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中惊人的变化: 2017年12月20日,这里还是黄沙千里的景象;2024年12月8日,已经被大片大片的光伏面板所覆盖,变身为大规模发电基地。 NASA因此惊呼: 中国,正在修一座“光伏长城”! 2017年12月摘要:中国的又一个超级工程, 要藏不住了。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NASA Earth Observatory)发布了一组卫星图像对比,展现出了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中惊人的变化:
2024年12月 NASA所说的“光伏长城”,其实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光伏项目连接而成的。 据《鄂尔多斯日报》报道,当地计划在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以南,规划建设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场址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深圳的面积。 最高可容纳装机容量,高达1亿千瓦。 要知道,全球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最大装机容量也不过2250万千瓦。 未来,这座沙 漠里的“光伏长城”,发电能力将超过4座三峡之和。 这还不是最惊人的。西北地区的光伏项目正迎来一轮爆炸式增长,发改委的数据显示: 2024年前11个月,西北五省(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的风电太阳能装机达到2.8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了37%。 也就是说,在短短11个月的时间里,在黄沙广袤的大西北,中国足足增加了756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装机容量,相当于凭空新增3座三峡电站! 这是何等惊人的变化。智谷趋势梳理发现,2021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已经超过20次在不同场合发声,要求 “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这里所说的“沙戈荒”区域,基本都位于大西北。 中国,为何在沙漠拼命“种”光伏? 当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数以亿计的光伏面板“大军”的加持下,转化出源源不断的电能、化合能源,又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这场巨变传递的信号,很不寻常。 位于黄河南岸、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也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 这里曾经无水、无电、无路,基础设施条件极差。但是就是这样一块“不毛之地”,却着很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年日照时数在3100小时左右,有效日照在1900千瓦时/平方米以上。 在NASA地球观测站介绍“中国光伏长城”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风沙弥漫,几乎没有生命迹象,曾有着‘死亡之海’的名声。最近,随着大量光伏电池板的铺设,这里的 沙丘变成了光伏发电的潜力之海 。 ” 如今,这些荒无人烟的沙丘,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铺满一片片光伏面板,如同披上了银光闪烁的铠甲。 库布其沙漠西侧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总投资约115亿。图源:新华社 据公开报道,2024年3月, 鄂尔多斯就一口气动工了26个风电光伏一体化的项目,总装机量2024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三峡的容量。 2024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太阳能发电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2%。 光是在鄂尔多斯,官方披露的计划就包括前述库布其沙漠的场址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的“光伏长城”建设(1亿千瓦)、毛乌素沙地南缘布局建设的长约150公里“一廊多点”风电光伏项目(5000万千瓦),合计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 这将需要砸下上千亿的资金。 我们以达拉特项目(装机总容量13GW)的总投资115亿来估算,1.5亿总装机容量的光伏项目,总计投资规模大约在1330亿左右。这还仅仅是一个鄂尔多斯。 事实上,正在加紧上马光伏的远不止这里,整个大西北都在“狂飙”。 比如最近,新疆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据报道,该项目共铺设5537224块光伏板,占地面积76.02平方公里,相当于10647个标准化足球场。 要知道,大西北可是中国太阳能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仅次于目前基建还难以覆盖的青藏高原。 国家《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中提到,到2030年,将在这片区域规划建设 总装机容量达4.55亿千瓦 的风电光伏基地,约等于三峡总装机容量的20倍。 这也意味着,未来5年内大西北还将有一座座“三峡”工程拔地而起,把沙漠之海变成一片片闪烁的“光海”。 在大西北地区疯狂建设光伏电站,有哪些好处? 那可太多了。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拉动天量投资 。 就拿“光伏长城”所在的鄂尔多斯来说,2024年1-11月工业投资增速为27.8%,而三大工业门类中,又有一项数据表现可谓炸裂: 2024年1-11月,电力热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 同比增长87.5%。 在传统基建市场普遍疲软的情况下,地方对新能源基建的投入,无疑是经济增长的一剂“强心针”。 不仅如此, 光伏项目在长期收益上也很可观。 我们以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来做比较。这座从建设到投产历时11年的超级工程,收益如何?我根据公开信息中建设成本、年均发电能力,以及送往江苏等地的落地电价等进行了大致测算: 建成之后,大概需要10年能回本。前后加起来,超过20年。 这已经算是不错的投资回报率了。但相比之下,光伏的建设周期更短、回本要快得多。 比如,内蒙古最大的能源国企——蒙能集团最近宣布,其在内蒙的近2000万千瓦 新能源 项目均实现了 “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并网发电”。 据鄂尔多斯当地官员介绍,当地光伏项目大约能在第9年收回成本。这样算下来, 光伏的回本周期仅有水电的一半左右。 此外,光伏相较于其它能源开发有一个重要优势—— 建设成本,变得越来越低。 光伏电站的成本来源,主要在光伏的设备上。由于国内光伏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光伏组件的成本可以压得相当低。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测算,从2010年到2020年, 中国陆上风电的平度电成本下降了47%,而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却下降了84%。 而未来随着光伏产业技术的迭代,光伏电相对于其它电的成本优势,只会越来越大。 这样的大好机会,西部城市怎么能错过? 手握充足的绿电资源,除了可以向东部地区输电,也可以借着能源优势实现产业升级。近年来,鄂尔多斯就借着风光电项目的建设,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了以氢能、光伏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据当地媒体报道: 鄂尔多斯招引了隆基、晶澳、天合光能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构建起涵盖硅片、电池、组件等完整产业链条,同时吸引光伏玻璃、光伏支架等一批配套企业集聚。 2024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市 光伏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6倍。 2024年前三季度,鄂尔多斯GDP为4361.30亿元,同比增长5.8%,超过了很多东部的大城市,光伏功不可没。 此外,在沙漠中搭建光伏板,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 治理荒漠化。 “光伏治沙”的优势可不少: 一是光伏板遮蔽阳光直射 , 使地表水蒸发量降低约20%到30%; 二是光伏板能有效 降低风速 ,改善板下植物生存环境,植被又能减少沙尘扬起,对太阳能发电也有利; 三是解决荒漠化地区植物灌溉困难,利用 太阳能水泵与精细滴灌等技术相结合 ,为改善荒漠提供动力。 既能防沙治沙,又能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 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在国内将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沙漠了:只要是能利用太阳能的地方,都可以“种”上光伏板发电,周边植被环绕、绿意葱茏。 这样的画面,实在太美了。 对中国来说,大西北沙漠里光伏产业的“狂飙”,还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关系到 产业发展、能源安全。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光伏项目前景如此广阔、中国又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而光伏产业却在一片哀嚎、频频“内卷”出新高度? 其实这是因为,光伏的主要市场,是输往海外,与国内需求市场明显脱节。 作为中国最早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的新兴产业之一,光伏国际化的步伐最早,国内厂商普遍占据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个别环节全球市占率更是高达80%以上。 正是因为国内需求不振,近年来光伏企业只能把赌注押在出口一条路上,部分企业甚至不惜用低价竞争、压缩利润来抢占市场。这就导致中国的光伏产品虽然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已做到全球技术领先,却只能 好产品卖出白菜价,太可惜了。 近年来,欧美国家又频频对中国的光伏出口设置贸易壁垒,让光伏企业的日子相当不好过。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能源结构却仍然是“以煤为主”。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高居60%以上,直到近年来才逐步回落,但仍然高于50%。 为了烧煤发电, 中国不仅每年要消耗大量的本土煤炭,甚至还要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 2023年,中国累计进口动力煤3.54亿吨,同比增长了61.91%。 可见,中国在沙漠拼命“种”光伏,不仅能拉动光伏产能的消化,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还能摆脱对煤炭的路径依赖,一举多得。 国家的意图很明显: 其一,通过大规模制造本土需求来消纳过剩的光伏产能,减少光伏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 其二,通过增加对绿色能源的供给,减少对动力煤的进口 , 为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正因如此,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行一业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之大者”,这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国运之战。 回顾历史,广阔无垠的大西北,两次撑起了中国能源自主的一片天。 第一次, 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新疆油气资源的大开发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里一系列大油田的发现,缓解了我们对于“缺油少气"的焦虑。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两条能源的大动脉,支撑着中国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至今也是国家能源自主的压舱石。 第二次,则是近年来“双碳”目标提出后, 拥有广阔风、光资源的大西北再次扛起重任,担负起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 “急先锋”角色。 根据国家电网的数据,2024年初,西北电网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50%,成为了首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电源的地区。 大西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的绿色能源腹地,也是我们应对“百年之变局”的底气。 两次对西北地区的“能源大发现”,都代表着中国强烈的“战略自主”意志: 要把关乎国家命运的发展资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正如这片辽阔的戈壁诞生了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一样,未来,它将继续为中华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来源:面包财经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