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轮到养孩子,那真是掏心掏肺,生怕亏待了。自己吃糠咽菜,也要让孩子穿上新衣裳;自己顶着烈日干苦力,也要供孩子读书长见识。心里就一个念头:“再苦不能苦孩子!”
我们这一代70后,年轻时候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可轮到养孩子,那真是掏心掏肺,生怕亏待了。自己吃糠咽菜,也要让孩子穿上新衣裳;自己顶着烈日干苦力,也要供孩子读书长见识。心里就一个念头:“再苦不能苦孩子!”
可如今,人过五十,头发花白,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再看看身边一些老伙计的境况,忽然咂摸出点不一样的滋味儿。
原来啊,对子女“抠门”点,不是狠心,恰恰是留福气。这福气,不是给他们的,更是给我们自己留的退路。起码有三次教训,让我刻骨铭心。
01
第一次“大方”:倾家荡产帮买房,反给自己埋隐患。
老话说:“养儿防老。”我们这代人信这个。儿子大了,要结婚成家,房子是头等大事。看着孩子眼巴巴瞅着城里的高楼,当爹妈的心里就跟猫抓似的。
我和老伴,在县城工厂干了一辈子,省吃俭用,存下三十万,那是我们的养老钱、看病钱、棺材本。可儿子看中了市里一套首付要四十万的房子。亲家那边也暗示,没房这婚结得悬。
怎么办?心一横,牙一咬!把三十万全拿出来,不够?借!找亲戚凑了五万,自己又办了五万贷款。总算凑够了首付,看着儿子儿媳欢天喜地搬进新房,我们老两口心里也舒坦了,觉得完成了任务,对得起孩子了。
可福气没享到,隐患先来了。我和老伴的积蓄彻底清零,还背上了债。更要命的是,孩子习惯了“有困难找爸妈”,小两口工资不高,月供紧巴巴,孩子出生后开销更大。奶粉钱、补习费、家里电器坏了……时不时就打电话回来:“爸,妈,这个月手头紧,能不能……” 心软啊,退休金一到账,还没捂热乎,就转过去大半。我们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连去趟医院看个慢性病,都得掂量掂量药费。
厂里的一位同事,当年他儿子买房,他捂着钱袋子,只给了五万块,说:“剩下的,你们自己想办法,爹妈能力有限。” 儿子儿媳当时也有怨言,可逼着自己打拼,如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反倒经常给老李买这买那。老李两口子退休金自己花,日子滋润得很。
那次倾家荡产的大方,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割着我们晚年的安稳。原来,掏空自己撑起的“面子”,往往透支了里子的福气。
02
第二次“大方”:有求必应成习惯,更容易养出“伸手”白眼狼。
我们总觉得,孩子在外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特别是孩子刚工作那会儿,工资低,房租贵。怕他吃苦,每月发了工资,除了房贷补贴,还额外给他打一两千“生活费”。孩子买车,赞助几万;孙子孙女过生日、报兴趣班,红包、学费从不缺席。
心想: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的钱,将来不都是他的?现在给,和以后给,有啥区别?还能让孩子念咱个好。
可这“有求必应”的毛病一养成,麻烦就大了。孩子和孙子孙女都习惯了,觉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钱,来得理所当然。孙子看上最新款的游戏机,张嘴就是:“爷爷,给我买,你退休金那么多!” 儿子家想换辆好车,开口就是:“爸,赞助点呗,反正你也没啥大花销。”
更让人心寒的是,偶尔手头紧,或者觉得这钱不该花,想拒绝一次。好家伙,那边脸立马拉下来了,话里话外透着不满:“这点钱都不舍得?”“人家爸妈多大方!” 好像我们欠了他们似的。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倒成了债主。
有位女同事,她一直对孩子“抠门”。孩子工作后,除了逢年过节象征性给点红包,大钱一分不给。孩子结婚、买房、买车,她都只出“心意”,不出“主力”。孩子开始也抱怨她小气,可后来呢?小两口自己奋斗,买车买房,虽然辛苦,但腰杆挺得直。现在对张姐特别孝顺,知道妈妈的钱是自己省下来的养老钱,轻易不开口,逢年过节还总惦记着给张姐买东西。
无底线的大方,像蜜糖里裹着的慢性毒药,喂大了孩子的胃口,却喂小了他们的担当。养出个“伸手党”,老了哪还有福气可言?
03
第三次“大方”:包揽孙辈全花销,吃力难讨好惹人嫌。
有了孙子孙女,那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们这辈人,隔代亲得厉害。儿子儿媳工作忙,孩子丢给我们带。带就带吧,吃喝拉撒、穿衣打扮、玩具书本、兴趣班学费……我们全包了!
心想:帮孩子减轻负担,让他们专心工作。给孙子花钱,花得高兴,花得心甘情愿。退休金嘛,不就是花在刀刃上?这刀刃,就是小孙孙。
可时间一长,问题又来了。儿子儿媳渐渐成了“甩手掌柜”,觉得孩子的一切开销就该我们出。有时候我们给孙子买件衣服,儿媳可能还嫌款式不好看、牌子不够响。孙子被宠得无法无天,要什么就得马上买,不买就撒泼打滚。我们管,儿子儿媳还说:“孩子还小,您别跟他较真。” 我们倒成了“多管闲事”的。
最憋屈的是,钱花了,力出了,还落不着好。教育理念不同,生活习惯差异,难免有摩擦。儿子儿媳嘴上不说,心里可能觉得我们惯坏了孩子,或者埋怨我们插手太多。我们自己也累得够呛,退休比上班还忙,身体也吃不消。
我的邻居,他对孙辈就“抠门”。带孙子可以,但生活费、学费、大额开销,明确跟儿子说:“这是你们父母的责任,我只负责帮把手,管顿饭,接送一下。该你们出的钱,一分不能少。” 开始儿子儿媳也不理解,但慢慢也接受了,自己规划孩子的开销,也更懂得感恩王伯的付出。王伯乐得清闲,偶尔给孙子买个玩具,孩子高兴,大人也念情。
大包大揽的隔代付出,像燃烧自己的蜡烛,照亮了别人,却加速了自己的消耗。累垮了身体,模糊了界限,福气也在琐碎的抱怨中溜走了。
04
抠门是门学问,晚年福气自己攒。
活到这把年纪,才真正咂摸出味儿来:对子女的“抠门”,不是吝啬,不是不爱,而是一种深远的智慧和必要的界限。
抠,是逼他们自立。 不掏空自己给他们兜底,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易,得靠自己的双手去挣。只有自己挣来的,才懂得珍惜,才有底气。
抠,是守住老本。养老钱、看病钱,是晚年的尊严和保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用看孩子脸色伸手要钱,这福气比什么都实在。
抠,是厘清责任。孩子成年了,他们的小家、他们的子女,责任在他们肩上。我们帮忙是情分,不是本分。大包大揽,只会模糊了界限,养出依赖和怨怼。
抠,是留点念想。 平时“抠”一点,关键时刻,比如孩子遇到真正的难关(大病、失业),或者逢年过节,再拿出点积蓄帮衬或给个大红包,孩子反而更念你的好,觉得爹妈有谱,心里有底。
“抠门”的福气,是细水长流,是未雨绸缪。它让子女更早学会担当,让我们晚年活得更有尊严、更从容。
05
我们70后这代人,苦过、累过、也毫无保留地付出过。如今老了,该学着“自私”一点,“抠门”一点了。这不是心变硬了,而是活明白了:
对自己“大方”一点,守住老本,厘清边界,对子女适度“抠门”,恰恰是给两代人,都留住了长久的福气。
但愿,我们的“抠门”,能换来儿女的真正成熟,也能换来我们自己一个安稳无忧、少有拖累的晚年。这福气,得自己攒!
文|言贰 感谢您的阅读 【事件源于认识一个很久的老人,以第一人称视角阐述】来源:妈咪育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