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12000,请小姨伺候我坐月子,月子还未坐完,我就后悔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31 10:37 5

摘要:"你这钱花得冤枉,小姨就是来享福的!"隔壁王婶抱着她家小孙子,一边逗弄一边朝我嘟囔,那双粗糙的手不住地捏着孩子肉嘟嘟的脸蛋。

手足亲情

"你这钱花得冤枉,小姨就是来享福的!"隔壁王婶抱着她家小孙子,一边逗弄一边朝我嘟囔,那双粗糙的手不住地捏着孩子肉嘟嘟的脸蛋。

我望向客厅里翘着二郎腿看电视的小姨,心里那股闷气又涌了上来,像灶台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却始终不敢掀开盖子。

王婶见我不吱声,又凑近了些,压低嗓门:"这么金贵的月子,找谁不好,偏找个没结过婚的,她懂啥?一万二啊,你是往水里扔钱哩!"

我只能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心里却直打鼓——这钱是不是真的打了水漂?

1992年初春,我在县人民医院生下了儿子。

产房外,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和走廊上匆忙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恍惚间我还能听见护士们互相叮嘱的声音:"慢点推,小心点,这边来了个难产的。"

我从昏迷中醒来时,只觉得浑身像被卡车碾过一般,疼得直冒冷汗。

万幸,孩子健康。

可命运偏偏和我开了个玩笑——丈夫刚被厂里派去南方参加为期半年的技术培训,一走就是大半年;婆家远在农村,婆婆年事已高,来回奔波不便;我娘又卧病在床,整日咳嗽不止,医生说是老毛病又犯了,得好好将养。

"月子可马虎不得啊,坐不好,落下病根子,后半辈子都得遭罪。"这是我娘躺在病床上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说完便叹了口气,眼角渗出泪水。

无奈之下,我只好拿出丈夫临行前给我留下的积蓄,一万二请小姨来帮我坐月子。

在那个普通工人月薪不过三四百的年代,这笔钱着实不少,抵得上我和丈夫小半年的工资总和。

小姨比我大五岁,在我记忆中一直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从小疼我,逢年过节总会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几颗水果糖塞给我。

她至今未嫁,在镇上百货公司做营业员,据说人缘极好,常有人介绍对象,却总是笑着婉拒。

"小妹别担心,有我在呢!"小姨接到我电话时二话不说就请了假,拎着简单的行李风风火火赶来医院,脸上挂着我熟悉的笑容。

可她来了半个月,我的心却一天比一天凉。

小姨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洗衣做饭都磨磨蹭蹭,似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却唯独对电视里的八点档连续剧情有独钟。

"《渴望》今天更新了,刘慧芳和宋大成这对活宝又有新故事了!"她时常这样喊着,然后窝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仿佛整个人都被电视机吸了进去。

更让我心寒的是,她竟把我特意买的上好红糖全给用光了泡水喝,却不见她给我煮一碗红糖水。

"这年头,红糖多金贵啊!"我心里暗暗叫苦,却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口。

小姨还时常嘀咕我家没有水果,伙食太差,我听在耳里,只觉得一万二怕是打了水漂,却也只能暗自叹气。

孩子夜里哭闹时,我常常不得不自己起来哄,小姨的房门始终紧闭,仿佛那哭声与她无关。

"这哪是来帮忙的,分明是来度假的!"躺在床上,我无数次这样想着,眼泪不自觉地滑落,打湿了枕头一角。

丈夫寄来的信件中满是对我和孩子的牵挂,却丝毫不提那一万二的去向,我也不好意思在回信中埋怨什么,只得报喜不报忧,说一切都好,小姨照顾得无微不至。

王婶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的郁结。

那一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忽然听见婴儿床边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

孩子哭闹不止,我昏昏沉沉地醒来,却见小姨已经抱起孩子轻轻摇晃。

窗外月光如水,洒进来,映在她的侧脸上,竟显得格外柔和,与白日里的冷漠判若两人。

我装作熟睡,只听她低声哼着儿时妈妈给我们唱的摇籃曲:"月亮船,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那声音竟带着几分哽咽,如同春日里融化的积雪,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乖侄子,别哭了,让你妈好好休息。"小姨轻声絮语,手指轻轻抚过孩子的脸庞,"你妈不容易,你可得懂事啊。"

我心头一震,像是突然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酸楚涌上心头。

第二天一早,小姨照常睡到日上三竿。

我翻她的包找剪刀时,意外发现了几张药方和診斷单——原来小姨去年流过産,医生警告她以后怕是难再有孩子了。

診斷单上的日期,正是去年我大着肚子回娘家那会儿,小姨借口忙着没回来看我。

一切好像突然有了解释。

那天下午,小姨抱着一个纸袋回来,轻手轻脚地放在厨房。

我假装无意间路过,瞥了一眼——竟是刚上市不久的鸡蛋,还有几根黄澄澄的胡萝卜,这些在当时都算得上是不便宜的食材。

"你买这么多鸡蛋干啥?"我问道,故意装作不经意的样子。

小姨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便宜,碰上特价了。"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

那晚,我鼓起勇气问她:"姐,你为啥不喜欢抱孩子?"

小姨正在织毛衣,听到我的问题,手上的动作突然停了下来。

屋里突然安静得可怕,只剩下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我..."她低着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怕自己心软,会哭。"

毛线团从她膝盖上滚落,在地板上缓缓展开,像一条蜿蜒的小河。

见我不说话,她终于说出了实情:"我不是不想帮你,是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

她抬起头,眼圈红了:"我白天故意躲着,晚上偷偷起来照顾,怕你看出来..."

"那我付你的钱..."我突然想起那一万二,心里忐忑不安。

"我哪敢要你的钱!"小姨像是被烫到一般,猛地站起身来,走到床头柜前。

她拉开抽屉,里面码着整整齐齐的钞票,还有几瓶滋补品——花旗參、阿胶、鱼肝油,都是当时难得一见的补品。

"我每天去早市,给你买最新鲜的菜,剩下的钱都在这儿,一分没动。"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知道你和大林不容易,这点心意,姐姐还是有的。"

我忽然想起前几天见她总是起得很早,以为她是去晨练,原来是去早市买菜。

恍然大悟的我羞愧不已,心头像压了块大石头,又酸又涩。

原来小姨那些"懒散"的表象下,藏着一颗受伤却依然温暖的心。

"姐,对不起,我误会你了。"我哽咽着道歉,眼泪夺眶而出。

小姨轻轻抱住我:"傻妹子,哭什么,小心奶水不好。"

她拍着我的背,就像小时候我摔倒时那样,轻柔而坚定。

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被大人们呵护的小女孩时光。

从那天起,我和小姨之间的隔阂如冰雪般融化,她不再掩饰她的付出,而是坦率地表达着对我和孩子的爱。

她教我如何给孩子洗澡,怎样判断哭声代表什么需求,甚至连换尿布都有独门绝技——"要从后往前包,这样不容易漏。"

小姨对孩子的关爱,细致得让我惊讶。

她甚至把自己积攒的假期全用来延长在我家的时间,这在当时工厂管理严格的年代,实属不易。

"百货公司那边没关系吗?"我有些担忧地问。

小姨笑着摇摇头:"科长欠我人情,上回他媳妇要买缎子做衣裳,我留了一匹最好的给她。"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情世故,物以稀为贵,关系靠互惠互利来维系。

时间如流水,转眼到了满月那天。

按照老传统,孩子满月要剃胎发、办满月酒。

那天一早,小姨就起来忙活,蒸鸡蛋糕、煮红鸡蛋,忙得满头大汗却依然笑容满面。

"这鸡蛋糕可是有讲究的,"小姨一边动手一边解释,"蒸出来要鼓起来,寓意孩子将来'步步高升'。"

我看着她熟练的动作,不由得感叹:"姐,你懂得真多。"

小姨顿了顿手上的动作,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这些都是娘教我的,说女孩子总有嫁人的一天,这些规矩得懂。"

她这一句轻飘飘的话,却让我想起了她那未圆的母亲梦。

满月酒上,左邻右舍都来捧场,王婶也提着礼物来了,却明显对小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瞧瞧,这孩子养得多壮实,小姨照顾得够细心的!"王婶一改往日的刻薄,笑着夸赞道。

小姨谦虚地笑笑:"都是孩子福气好,我没做什么。"

饭桌上,一碗红鸡蛋和鸡蛋糕摆在中间,成了全家团圆的见证。

那天晚上,我偷偷看见小姨在孩子床边放了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待她离开后,我好奇地打开一看,竟是一枚铜钱,上面穿着红线,隐约可见"乾隆通寶"四个小字。

"这是传家宝,"第二天小姨主动解释道,"我奶奶传给我的,说能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知道你不信这个,但我还是想给孩子一点护佑。"

那枚铜钱不知有多少年历史了,边缘已经磨得光滑,仿佛承载着几代人的期望和祝福。

我鼻子一酸,知道这是小姨能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

一个月后,丈夫短暂探亲回来,诧异地看着焕然一新的我和健壮的孩子:"你恢复得真好!比隔壁李嫂子强多了,她月子没坐好,现在腰疼得直不起来呢。"

我笑着看向正在厨房忙碌的小姨:"因为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

丈夫明白了我的意思,晚上悄悄问我:"那一万二..."

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他听完,眼圈也红了。

当晚,丈夫硬是塞了一个红包给小姨:"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小姨推辞不过,最终收下了,但第二天我发现,那个红包完好无损地躺在我的枕头下。

小姨留下一张纸条:"钱我不能要,这是我应该做的。等你坐完月子,我就回去上班了。孩子有空常抱出来晒太阳,对骨骼发育好。"

字迹工整,却透着一丝不舍。

我拿着纸条,泪水模糊了视线。

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亲情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它是心与心之间无言的默契和付出。

小姨离开的那天,我坚持要送她到汽车站。

初夏的阳光洒在街道上,小姨背着她来时的那个旧帆布包,站在候车亭下,像极了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模样。

"有啥需要就打电话,姐随时来。"她笑着说,眼里却闪烁着泪光。

我紧紧抱住她:"姐,谢谢你。"

她轻轻拍拍我的背:"记得按时吃药,别太劳累。"

汽车启动的那一刻,我忽然喊道:"姐,那钱..."

小姨笑着摇摇头,做了个"别提"的手势,汽车缓缓驶离,带走了她的身影,却留下了无尽的温暖和感动。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年我六岁,不小心摔断了腿,小姨十一二岁,每天背着我去上学,来回两三里地,从不喊苦喊累。

邻居笑她:"背个人上学,累死你得了。"

小姨却倔强地说:"她是我妹妹,不背她背谁?"

如今想来,那句话里包含的深情,竟与她如今的付出一脉相承。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月子坐完了,孩子也一天天长大。

小姨经常打电话来询问,每次都不忘嘱咐几句:"天冷了多给孩子添件衣服","别老抱着,让他多爬爬,锻炼手脚"。

听着她絮絮叨叨的关心,我总是忍不住微笑。

转眼到了春节,我和丈夫带着孩子回了趟娘家。

小姨早早地在門口等着,一见到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抱过孩子,眼里满是喜爱。

她偷偷塞给孩子一个红包:"这是小姨的压岁钱,别告诉你爸妈。"

我假装没看见,心里却暖暖的。

那个春节,全家团圆,其乐融融。

饭桌上,娘突然提起了小姨的婚事:"你都三十出头了,再不找,就真的晚了。"

小姨笑笑不说话,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我们的孩子。

那一刻,我仿佛懂了什么。

饭后,我拉着小姨到房间里聊天。

"姐,你是不是因为...那次的事,不敢结婚了?"我小心翼翼地问。

小姨愣了一下,随即苦笑:"瞒不过你。"

她告诉我,那次流產后,医生说她以后生育可能会有困难,所以她一直不敢答应任何人的求婚。

"我怕连孩子都给不了对方,算什么好妻子?"她的声音里带着深深的自责。

我紧紧握住她的手:"姐,婚姻不只是为了生孩子,更重要的是两个人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我看着她的眼睛:"如果对方真心爱你,会和你一起面对的。"

小姨眼中的泪水在灯光下闪烁着:"你说得对,可我..."

"再说了,"我故意轻松地说,"我家这小子不就是你的半个孩子吗?你都把他照顾得这么好了。"

小姨破涕为笑,轻轻捶了我一下:"就你嘴甜。"

那个夜晚,我们姐妹俩聊到很晚,像是回到了少女时代,无话不谈。

回城后,我常常给小姨写信,鼓励她敞开心扉,给自己一个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小姨真的遇到了她的有缘人——一位中学老师,温文尔雅,知书达理。

最令人欣慰的是,那位老师是再婚,有个五岁的女儿,小姨很快与小女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她叫我妈妈,"小姨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声音里充满了幸福,"我第一次被人叫妈妈,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

我为她高兴,也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那一万二虽然没有按照预期花出去,却换来了更宝贵的东西:亲情的升华和小姨生活的转机。

当小姨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我毫不犹豫地承担起她婚礼的一切费用。

宴席上,她挽着我的手对众人说:"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个既是妹妹又是姐妹的亲人。"

多少人羡慕地看着我们,却不知道在这份亲情背后,曾经有过怎样的误会和和解。

"岁月静好"这四个字,来得不易,是需要用心经营的。

小姨结婚后,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

每逢周末,两家人常常聚在一起,大人们闲话家常,孩子们嬉戏打闹,好不热闹。

有时候,我会偷偷观察小姨和她的继女互动,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不正是当年她对我孩子的付出吗?

生活就是这样,你播种了爱,终将收获爱的果实。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的儿子上小学了,小姨的继女也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一次家庭聚会上,孩子们翻出了老相册,看到我坐月子时的照片,好奇地问起当年的事。

小姨笑着说:"那时候你妈可倔了,非说我不会照顾人,差点把我轰出门呢!"

我假装生气地瞪她一眼:"明明是你整天只知道看电视,害得我差点月子没坐好。"

我们相视一笑,心照不宣地略过了那些曾经的误会和心酸。

在孩子们眼中,我们只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姐妹,哪知道这份深厚背后,曾经历过怎样的考验。

那枚"乾隆通寶"的铜钱,一直挂在我儿子的书桌前,成了家族间传递爱的象征,也是那段特殊岁月的见证。

每当我看到那枚铜钱,就会想起小姨深夜哄孩子的温柔背影,想起她瞒着我去早市买菜的身影,想起她含泪讲述自己伤痛的勇气。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曾因一万二千元产生过隔阂,却因真挚的亲情抹平了所有误会。

时光流转,唯有手足之情,不计回报,默默生长,如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坚韧而永恒。

小姨常说:"姐妹情深,胜似蓬莱仙。"

而我知道,这世间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像小姨这样,能在你最无助时伸出援手的亲人。

多年后再回首那段坐月子的日子,我不再记得当初的误会和不快,只记得小姨为我端来的那碗热腾腾的鸡蛋汤,记得她夜里哄孩子时轻轻的摇籃曲,记得她离开时在车窗外对我挥手的身影。

那一万二到底值不值?

如今的我可以无比肯定地说——值,太值了。

因为它换来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亲情,是两颗心灵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岁月长河中最温暖的记忆。

来源:留住美好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