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月江静静流淌过麻柳镇,江畔平坦的土地上,推土机轰鸣着整平土地,工人们正为达钢新厂区浇筑地基。2020年8月,当达州市经信局正式宣布达钢搬迁项目选址达川区麻柳镇的消息时,当地一位老者喃喃自语:“等了半个世纪,二汽的遗憾终于可以弥补了。”
一片平坝,两次机遇,五十载等待,达州人用“重振巴渠雄风”的标语抹平历史的遗憾。
明月江静静流淌过麻柳镇,江畔平坦的土地上,推土机轰鸣着整平土地,工人们正为达钢新厂区浇筑地基。2020年8月,当达州市经信局正式宣布达钢搬迁项目选址达川区麻柳镇的消息时,当地一位老者喃喃自语:“等了半个世纪,二汽的遗憾终于可以弥补了。”
时间回溯到1960年代。国家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址工作组来到这个达州东南最大的平原集镇,眼前展开的是一片难得的平坝良田,四周群山环抱,既满足战略隐蔽需求,又有明月江提供充足水源。然而,当二汽需要占用上千亩耕地时,时任达县地委第一书记的老革命李香山忧心忡忡:粮食匮乏的年代,这片产粮宝地能否支撑数万工人的口粮?“副食品供应困难”,这个基于现实的判断,最终让麻柳镇与二汽失之交臂。
历史转折点:粮食安全与工业梦想的艰难抉择
196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在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部署 和 “加速三线建设”方针 下,中央对二汽选址提出 “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麻柳镇似乎是个理想选择。作为达州东南方向最大的集镇,它拥有开阔的平原和流经此地的明月江,两小时车程范围内群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这里地处达州通往万州、开州、梁平、开江的交通要道,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但当二汽提出需要占用上千亩良田时,现实问题摆在面前。1960年代的粮食供应极度紧张,麻柳作为达州少有的产粮重点区域,其良田价值在饥荒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当时的达县地委第一书记李香山是一位老革命,经历过战乱和饥荒,对粮食安全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位研究达州工业史的学者分析道,“在工业建设与粮食生产的权衡中,他选择了后者。”
与此同时,湖北十堰进入了决策视野。这个被当地人称为 “山沟沟里”的小镇,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痕迹。它北靠秦岭,中部是武当山,南部是大巴山,交通不便却符合战备要求。更重要的是,十堰呈放射状分布的山沟可容纳二汽24个专业厂分散布局,水源、电力条件也满足生产需求。1966年10月,在十堰老营召开的会议上,选址方案以压倒性优势获得通过。
错位发展:两个城市的命运分野
1969年,二汽在十堰开始大规模建设。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山村,命运从此改变。1975年,十堰成立地级市,与二汽实行政企合一—— 一个机构、一套领导班子、两块牌子。用当地人的话说,“十堰市其实就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市”也不为过。
二汽成就了一座城:2019年,十堰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2.7亿元。同年,达州市GDP为2041.50亿元,两者几乎持平。但十堰已从山村跃升为现代化汽车城,2010年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 “中国卡车之都” 称号。“当年在山区建设是为了避开城市,但几十万人生活的现实又逼着我们重新建设城市。”二汽第一任总工程师陈祖涛感慨道。他既是二汽的总工程师,又成为十堰市的设计师。而在达州,错失二汽成为几代人的心结。一位达州网友在2020年留言中仍惋惜不已:“当年麻柳就是错过了二汽,二汽当年能看起的地方,相信也不会差哪里去。”
历史无法重演,但数据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如果二汽落户麻柳,该镇GDP可能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一个达州市,成为四川第八大城市;而包含麻柳的达州市GDP将达到4000亿元,远超绵阳(2856.20亿元),成为四川第二大城市。
战略考量:三线建设背后的国家意志
二汽选址十堰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战略选择。1952年底,在一汽建设方案确定后,毛主席就指出 “中国这么大,光一个一汽是不够的” ,作出了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选址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 “三上两下”的波折:第一次选址武汉,1957年因“反冒进”下马;第二次选址湖南,1960年因三年自然灾害中止;直到1964年,毛泽东第三次提出 “建设第二汽车厂是时候了”,项目才真正启动。
当时的国际环境让中央格外谨慎。1960年代,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一旦战争爆发,工业体系将面临巨大风险。中央决定在内陆腹地建设战略后方,二汽因此成为三线建设的关键项目。“在十堰建二汽,是当时政治环境和科学生产之间的平衡。”二汽第一任总工程师陈祖涛这样总结。十堰满足 靠山、分散、隐蔽 的要求,厂房分布在40多条高差150米左右的山沟里,关键设备甚至要进洞。达县地委的粮食担忧虽有其现实考量,但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相比,地方利益不得不让位于战备需要。1969年9月28日,二汽在十堰正式开建,一个汽车产业传奇就此启幕。
迟到的机遇:半世纪后麻柳终迎工业春天
2020年8月13日,达州市经信局一则公告让麻柳镇重燃希望:达钢搬迁项目正式选址达川区麻柳镇。公告确认:“项目选址达川区麻柳镇论证报告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报请省政府支持达钢搬迁工作专班同意。”这则消息在达州人心中激起涟漪。有网友敏锐指出:“麻柳在达州本就是不可多得的平坝子,配合达钢集团,要不了几年麻柳绝对城建可以达到一个县级别规模。”这正是对当年错失二汽的历史回响。
而今的达州,正以更大力度推动工业振兴。2024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 《关于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 ,两市瞄准2027年GDP总量突破8000亿元的目标。
工业布局全面提速:两年多时间,10个百亿先进制造业项目相继落户达州。2024年,达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7.3%,居全省第6位。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超2000亿元,创税超120亿元——相当于 再造一个“达州工业”。
重振雄风:改革破局中的工业复兴之路
作为老工业城市,达州有过辉煌也历经挫折。“三线”建设时期,这里曾建立起机械、通信、化工、能源及航空、航天等完整产业门类,培育出达钢、达棉、华川等知名企业。工业贡献率最高达到66.3%,助力达州GDP高居全省第四。随着政策调整和产业升级,达州逐渐掉队。2005年普光气田开发后,引进的多是传统产业,形成 “原字号、粗字号、重字号” 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
“要以改革之力破解工业之难。”2024年10月,中共达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 “以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市委书记邵革军直言:“与先进地区相比,达州工业不只是总量的差距,更主要是结构、质量和创新能力、发展活力上的差距。”
达州探索出独特发展路径:
资源优势转化——依托天然气、锂钾等资源,聚焦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四川正达凯新材料有限公司年消耗天然气近10亿立方米,管道直连普光气田。产业链精准布局——建立 “双链”工作机制:选配重点产业链“链长”、甄选“链主”。编制百亿项目产业集群招商链条汇编手册,清晰标注每个项目的产业链图谱和目标招引企业。
区域协同发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投资150亿元的方大达钢搬迁项目距重庆万州新田港仅70公里,借港出海一年可省物流成本3000万-5000万元。在方大达钢新厂区,办公大楼两侧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这十二个字承载着达州人半个世纪的工业梦想。
十堰已从山沟小镇成长为“中国卡车之都”,东风公司年销售额近千亿元;而达州2024年迎来工业投资37.3%的高增长,10个百亿项目相继落地。当达钢新厂的熔炉在麻柳镇点燃火光,明月江畔的这片土地终将释放积蓄五十年的能量。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