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1939年4月,日本人竹岛镜头里的北格镇和徐沟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9 18:52 4

摘要:1939年4月,为了达到宣传目的,侵华日军摄影记者竹岛等人先后前往彼时的北格镇和徐沟县,把镜头聚焦在两镇街头的反动自卫团,拍摄并留存了下面这一组照片。

1939年4月,为了达到宣传目的,侵华日军摄影记者竹岛等人先后前往彼时的北格镇和徐沟县,把镜头聚焦在两镇街头的反动自卫团,拍摄并留存了下面这一组照片。

那时,北格镇归太原县管辖。竹岛等人抵达时,街头已聚集起两支号称“自卫团”的队伍。此刻,那些队员正依照汉奸的指令排成队列,单手叉着腰。

在街边的古老建筑之上,张贴着显眼的日本字符。在离“自卫团”不远处,停放着一辆日本军车,上面站立着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正密切地监控着“自卫团”的所有动向。

自卫队的成员头戴日式软帽檐的帽子,肩扛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太原县北格镇自卫队”。他们手中的红缨枪,枪头歪歪斜斜,怎么瞧都好似是临时凑起来的队伍。

为了配合日本人此次宣传拍照,汉奸费尽了心思,不仅给每名队员都新做了一件棉袄,还为每个人发放了一个红袖箍。

那伙戴着“第三区自卫团”袖章的散兵游勇,差不多是在日本人的驱使下,一本正经地在北格镇青龙街的街道上游行。

在青龙街旁的粮店门口,竖着一面格外醒目的日本“膏药旗”,周边聚拢了好些胸前挂着“良民”标识布条的粮农。北格镇处于米粮川的核心地带,早在清代初期,此地就已形成了粮食交易市场。以往,每逢农历的单日集日,来自太原县、榆次县、徐沟县的粮农会借助各类工具把粮食运来此地进行买卖。此刻,部分粮农正像观看马戏团小丑表演般,看着眼前依次走过的队伍。

徐沟的“自卫队”显得颇为潦倒,没有红缨枪,每个人手里仅握着一根短木棒,头上所戴的帽子竟是用白布制成,宛如一群头戴“丧帽”的孝顺子孙。为了装出像样的样子,每一队的排头都站立着一名手持枪械的日本士兵,以此来增添气势。

占据于太原的侵华日军不仅搜罗了一群汉奸,让他们组织男子成立“自卫队”,还仿照日本女子的“国防妇人会”组建了所谓的“妇女会”。

尽管组织名为“妇人会”,但因参与者稀少,汉奸便直接强迫学校里的女学生加入以凑人数。

徐沟自卫团总部的大门,此地同样是新民会汉奸商议事情之处。门前摆放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合作社贩卖”。墙上用中文与日语标注着各类物品的价格。

这一合作社是徐沟汉奸组织新民会为把徐沟塑造成为所谓的“爱护模范村”而创办的,通过售卖价格低廉的日用品来拉拢百姓,掩盖社会的真实状况以营造太平假象。

从外面看合作社,在一个小小的窗口售货,窗口上写着硕大的“购买所”三个大字。窗户四周贴着“中华新乐土,大地播春风”以及“拯民水火解除倒悬”的反动宣传标语。

街边有一家商铺,商品全都摆在店门外售卖。店铺的墙壁上,显眼地贴着日本的“五十音表”。那时,日本人正强迫百姓学讲日本话,这种明目张胆的文化侵略,意图显而易见。

春季来临,尽管日子极为困苦,可百姓们依旧开启了忙碌的春耕劳作。在那个时候,家中有牲口帮忙干活的,就算是家境不错的人家了。

有两个男人正彼此配合着开展春耕工作,一人牵着马匹,一人握着犁把。破旧的衣物,肥大的裤子,这是当时老百姓最常见的穿着模样。

一头被蒙住双眼的倔骡子正一圈又一圈地绕着水车埋头苦干,把地下水汲上来,去浇灌那片干涸的农田。

过去,太原地区所种的罂粟田,作为制造鸦片的原材料,具备颇高的经济价值。日伪汉奸鼓动当地民众大规模种植,一方面能借此对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还可征收高额的利税。

来源:非凡原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