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先激活身体这三个能量枢纽,否则干预难见效,家长存好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31 08:27 3

摘要:自闭,古书未有其名,但在中医里,常归于“五迟”“胎弱”“心神不明”之类。久而久之,临床多见三种体质偏颇,各有根源,调理之法亦有分门别类。

自闭,古书未有其名,但在中医里,常归于“五迟”“胎弱”“心神不明”之类。久而久之,临床多见三种体质偏颇,各有根源,调理之法亦有分门别类。

第一个枢纽:心——神闭则智障

症型名:心窍闭阻型。

常见孩子:不开口、不看人、不回应,舌头胖胖、苔白滑,脉也沉着不扬。

调法:开窍通心,唤醒神明。

中医讲“心主神明”,心窍闭了,好比屋里点不亮灯,神也出不来。孩子不说话、不搭理人,多是神不达窍。要如点灯拨雾,激活心阳,疏通脑络,让孩子慢慢“亮起来”。

第二个枢纽:脾——痰蒙则行僵

症型名:脾虚痰蒙型。

常见孩子:动作重复、理解慢,走路僵、肚子不稳,舌苔厚腻,大便一会儿干、一会儿稀。

调法:健脾化痰,醒脑开窍。

小儿脾弱,吃得多不等于吸收好,久之痰湿内生,痰蒙清窍,大脑像被“封了条”。孩子想动、想说,可总慢半拍。调脾就是去“雾”、除“锈”,让脑子轻快转起来。

第三个枢纽:肾——精亏则髓空

症型名:肾精不足型。

常见孩子:发育慢,坐不住,怕吵怕碰,舌淡津少,脉细无力。

调法:补肾填精,强骨养脑。

肾为先天之本,精足则脑髓充盈。若“种子”先天不足,就得一边补营养、一边修枝杈。从根养起,再配合感统锻炼,慢慢让孩子“扎下根、发新芽”。

我诊过一位小男孩,名叫璇璇,九岁了。孩子两岁半前说话挺好,能说完整的小句子,眼神也灵,反应快。可在两岁八个月那年,因一场高热抽风住了院,退烧后人虽然安稳了,但语言却慢慢退了下去。

如今,只能说些两字短语,偶尔说话发音含糊,更多时候自言自语,内容也无头无尾。孩子动个不停,兴奋时拍手跳个不停,还喜欢原地转圈、摆玩具成排,一遍一遍的,停不下来。

饮食方面偏挑,喜甜、爱吃面,饭量忽多忽少,身体偏胖。睡觉也不安稳,夜里容易惊醒,不过大便小便还算正常。

细细一看:这孩子体态丰腴,脸色虽白,却少精气;眼神空空的,不大有神。舌头胖,边上有齿印,苔白且厚,嘴里有股异味,说话时常冒出些重复没意义的词句。把脉一搭,沉滑带数,尺脉偏弱。

这一来,我心中有数了:脾虚痰蒙夹着肾精不足,是主因。

我便拟了个方子,用涤痰醒脑方合孔圣枕中丹化裁茯苓、白术、石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龟甲(先煎)、龙骨(先煎)、益智仁、山药、陈皮、清半夏等。

再加一味食疗,茯苓山药粥晨起空腹一碗,既养脾胃,又利水祛痰,润物细无声。

一周后复诊:孩子脸色好些了,舌苔变薄了,晚上睡得比之前踏实,拍手的次数也少了。大便成形了,揉揉肚子常放屁,胃口也有点开了。

这说明痰在化、脾在动,我把方子微调了,去掉一味燥药,加了莲子,让脾胃更安稳,神也更定。

三诊,一个月左右:孩子变化更明显了,能主动指东西、仿说三字话,原来总是转圈的动作也减少了。有一次攀高,居然看了妈妈一眼,那一眼里有了神。

我觉得是个好势头,于是在汤里加了点补肾养脑的药,再配上捏脊,内外一起调。

半年随访:孩子能说简单句子了,比如“妈妈吃饭”“我要玩车”,乱说话的情况少了大半。多动也减了,能坐得住了,体重慢慢恢复,脉也有力了。

什么道理?

这孩子啊,底子本就弱。早产、剖腹产,一出世肾气就没打牢,后天又偏食挑嘴,脾胃失调,痰湿日积月累,体质就偏成了痰湿内蕴之人。

后来的那场高热惊厥,一场火把心神搅乱,痰浊乘虚而上,把脑窍也给蒙了,结果是神机失用、语言退化、举止异常。说到底,还是心、脾、肾三脏同病,互为因果,症状才会一发而不可收。

治这样的孩子,不能光清痰,也不能只顾补虚,得把握一个度,做到“涤痰不伤正,补虚不碍痰”,以健脾为关键,把痰运开了,心肾才能沟通,神才能透出来。

我方中有几对搭配,是多年临证所用、颇见效者:

茯苓、白术、陈皮、半夏:这是四君子方中去参草的组合,专攻脾湿,健运中焦,消痰导滞,让脾胃“动”起来。

石菖蒲、远志、郁金:是我常说的“开窍三剑客”,能化湿、通心肾、解郁郁之结,专解心窍闭塞。

胆南星:清痰火之邪,有则治之,无则去之,不拖泥带水。

龟甲、龙骨:一个养阴补精,一个镇静安神,都是重药沉潜之品,稳得住动摇不定的心神,也补得进先天的不足。

益智仁、山药:脾肾双补,既能护住脾胃不被化痰药所伤,又能源源不断生出精气神。

这方子下去,清中有补,补中带通,有推有守,孩子的神明才能慢慢回转。

家长们明白了吗?

以这孩子的情况,大致两三年能进入语言期,说话会逐步增加。等到青春期前,情绪不稳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别让旧病翻出来。

来源:中医李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