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四十年以来,特别是近15至20年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家庭环境的变化,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一切事物都在朝着理想的方向进步。只有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更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所谓“十恶”就是十种不良家庭教育现象,是以爱的名
家庭教育“十恶”:条条都在“倾情”戕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近四十年以来,特别是近15至20年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家庭环境的变化,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一切事物都在朝着理想的方向进步。只有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更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所谓“十恶”就是十种不良家庭教育现象,是以爱的名义戕害孩子身心健康的不良现象,是现实存在、有实证可寻的不良教育现象。我们提出来,是为实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警示作用理想,为家庭教育服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1、过度溺爱。人人都爱自己的孩子,家家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的天性也是常情,更是自然情怀,溺爱也不是问题,也不可回避,至少形成不了恶果。然而,过度溺爱的性质就变化了,因为它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抵抗挫折的能力降低,孩子极易导致逃避现实、人格缺失、性格缺陷、情绪不稳、人际效障碍等现象出现。致使孩子在受教育期间、进入职场和社会等环境里无法独立生活。这是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的首恶。
2、环境恶劣。这个环境并非指家庭物质条件不好,而是家庭人际环境恶劣。父母(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时常在孩子面前说打就打,说骂就骂,毫无顾忌,任性而为。或者在孩子面前以打骂的方式解决社会纠纷。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特别是孩子在学龄前后期(3至8岁),容易造成孩子自我认知偏差,长大后自卑心强烈、独立性弱化、社交恐惧、情绪不稳定、安全感缺失、思维延展性弱、敏感性强。这是孩子不可自拔的环境之恶。
3、手段粗暴。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手段简单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对孩子怒吼大叫,摔杯打碗。对孩子有话不好好说,用负面的语气、异化的态度、刺激性的话语教育、夸张的声调面对孩子。导致孩子自卑、无助、恐惧、焦虑、逆反、对抗、暴躁、自私、自暴自弃、价值观扭曲、亲子关系疏远、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学业表现不良,甚至造成孩子免疫力下降。这是孩子不可回避的无知之恶。
4、指责教师。家长对待孩子的老师的态度恶劣,经常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的坏处,丧失正确的教育观念。有的家长为泄一己私愤,专门找老师的毛病,教导孩子配合行事。有的甚至在虚拟网络或直播平台直面社会发布指责老师的言论,博得同情和流量,严重破坏孩子的健康成长环境。导致老师对孩子避之不及,甚至造成老师们隐性抗拒对孩子的教育行动。造成孩子对教师的尊重感降低,对教育的敬畏心丧失,进而丧失社会规则意识,社会适应力下降,心理压力增强、安全感缺失。外因方面,家长在无形中为孩子的成长之路铺设了一条充满灰暗、冷眼、无情的荆棘之路而无法摆脱,这是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土壤里特别种下的恶因。
5、无序竞争。 家长常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比较,用某个方面最优秀的孩子标准衡量。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喜好、天赋等自然状态,不考虑孩子的真实情况,与他人开展无序竞争,人家学啥咱就学啥,人家报三个补习班,咱就报五个补习班,把孩子当成了争面子、比高低、赛成效的工具。容易导致孩子身心憔悴、骄傲虚荣、软弱无助、挫败感增强、自信丧失、嫉妒心增强、人际排斥心理增强。最终导致社会适应力下降。这是为教育而教育,而非为孩子的成长而教育的反教育之恶。
6、过度放任。对待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家长只管做自己的事,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任其发展,除了物质的帮助外,再无其它成长支持因素。对孩子不约束、不教导、不示范;监督失控,任其发展,随其自然。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自律性,表现出自私和问题行为的出现;出现心理障碍与个性缺失,孩子不分善恶、不明表里,表现在违背道德甚至违法;孩子的成长陷入迷茫与困惑,缺乏目标和方向。这种教育现象是丧失责任之恶。
7、道德绑架。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做违背意愿的事(特别是面对已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在对孩子的谴责和督促过度、过度干涉孩子的私人空间和个人意志、以父母期望对孩子进行情感控制、以孝道限制孩子行为、强控孩子实现家长的理想与意志。
这种为孩子制造出的罪恶感和负面情绪,容易导致孩子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丧失,从而放弃兴趣与个性,自主能力下降;恐惧心理增强;压力与焦虑感上升;自我否定意识提高;
终至思想僵化与孤立人格的产生,成长路径受阻。这种教育是自私泛滥的人性之恶。
8、沟通丧失。家长与孩子少有情感沟通或丧失沟通。家长不掌握孩子的情感需要,不能成为孩子紧张情绪的调节剂,更不能成为孩子快乐情绪的抒发对象。除了物质的帮助和完全支持外,丧失有效沟通,缺乏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容易造成孩子自信心受挫、孤独感与被孤立感增强、抑郁的风险加大、行为约束力降低、社交力受阻、学习动力受阻、问题解决力变弱。这是对孩子的不良态度之恶。
9、遗憾寄托。家长走不出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遗憾心境之中,并将自己的遗憾或幻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努力促成孩子为自己实现理想愿望。不考虑孩子的个性、特长与心理、素质与天赋,一味强化某种领域的发展,开展强迫性训练。容易造成孩子自尊心的下降、亲情关系疏远、学习动机迷失、责任感扭曲、社交力下降、情感处理能力下降、心理压力增强。这是家长对教育片面认知之恶。
10、智力第一。智力第一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其一有助于孩子求知欲增强;其二有助于学习习惯养成;其三有助有自信心的建立。但是,家长过度强调智力,并完全以孩子智力发展为核心,单纯以学业成绩论高低,片面追求智力发展,而忽视健康人格品质发展、健康的身心发展和道德素养的养成教育就会适得其反。过度强调和开发智力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增强,导致焦虑和厌学情绪的出现;更容易限制孩子个性发展,埋没孩子的天赋与潜力,而丧失更广阔的发展渠道。智力第一思想是一柄“双刃剑”,操作得好能够快速促进孩子成长成才;操作不当就会成为恶因而难得回报。
来源:淄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