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茶界长寿“大佬”,享年最高的你肯定想不到!

B站影视 2025-01-10 10:34 3

摘要:近日,有关“福建最长寿老人仙逝”的新闻刷屏网络,享年123岁的林蛇母老人生于清光绪年间(1902年),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近日,有关“福建最长寿老人仙逝”的新闻刷屏网络,享年123岁的林蛇母老人生于清光绪年间(1902年),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据新闻报道,林蛇母老人家的高寿不仅离不开情绪稳定、心态乐观、胃口较好等因素,还与不抽烟、不喝酒、爱喝茶等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

出身于福建漳州(属闽南地区)的林蛇母老人,一直保持着闽南人喝早茶的习惯,其子每天早晨都会为她沏上一壶茶、备上几块糕点配茶……

▲截自《闽南日报》新闻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学科带头人之一的陈宗懋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饮茶一分钟,解渴;饮茶一小时,休闲;饮茶一个月,健康;饮茶一辈子,长寿。”

延年益寿体现的正是茶叶“抗衰老”之功,前不久,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发表的《茶的延缓衰老作用与产品开发》报告也指出:六大茶类都具有延缓衰老的共性。

这得益于不同茶类普遍存在的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儿茶素儿茶素茶氨酸的复合产物、黄酮类、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延缓衰老的活性成分。

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赵星教授团队也曾开展了一项纳入13929名受试者、平均随访2~4.5年的大型“饮茶与延缓生物衰老”的研究。

▲饮茶消费状态变化与生物衰老关系图

结果表明发生“不喝茶→喝茶”、“不喝茶→经常喝茶”这两种转变趋势的受试者,衰老的过程均得到延缓,且以跨度更大的后者具有更突出的延缓衰老效果

反之,从饮茶→不饮茶的受试者则加速了衰老的过程!足以证实饮茶对人类生物衰老的过程具有延缓作用,那么每天喝多少茶抗衰老效果最有效呢?

▲饮茶消费量与生物衰老关系图

该研究也进一步分析了喝多少茶能够最大化延缓生物衰老的效果,结果表明每天饮用6-8克茶叶每天3杯茶,能够促使生物衰老过程达到最慢。

“茶寿”之说

在民间,“茶寿”更是对长寿老人的寿称之一,其指的是108岁,因“茶”字拆开,上为两个“”,下为“八十八”,相加起来就是108岁。

1983年,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过米寿(88岁)时,也赠予了同庚好友金岳霖一副盼同过“茶寿”的贺寿联,云:“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以“茶”祝寿饱含美好寓意,饮茶有助延年益寿,自古茶界多“寿星”!今天就随小懂一起来看看近代饮茶、事茶一辈子的茶界寿星大佬都有谁吧?

吴 觉 农

1897年~1989年|享年93岁

吴觉农,浙江上虞人,原名荣堂,因立志要献身农业(茶业),故改名觉农,不仅是我国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还是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

吴老生前有关茶叶的论著甚丰,他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还出版了《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国茶业问题》等论述早期中国茶叶经济问题的茶学名著。

到了晚年(1987年),90岁高龄的吴老还主编了《茶经述评》一书,这是公认的当今校译评述唐朝茶圣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吴老也被誉为“当代茶圣”。

除了著经立说,吴觉农先生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首创了茶叶研究所等,对中国茶叶事业发展建树颇丰。

王 泽 农

1907年~1999年|享年93岁

生于江西婺源是王泽农先生,不仅是中国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家,更是我国高等院校茶叶专业首先开设茶叶生物化学课的带头人。

作为茶叶生物化学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王老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展了茶场(厂)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并在试制茶染料、提取咖啡碱、茶单宁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1957年,王泽农先生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茶叶生物化学专著《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后又先后于1961年、1980年主编出版了全国第一部、第二部统一教材《茶叶生物化学》

这两部《茶叶生物化学》教材中阐述的茶树品种形成、加工工艺对茶叶内含物质生成的影响、茶叶内含物质特征成分等充分显现了“茶叶生物化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性

庄 晚 芳

1908年~1996年|享年89岁

庄晚芳先生出生于福建惠安县,毕生从事于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是我国著名的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树栽培专家,更是公认的中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知识渊博的庄晚芳先生,于1956年编著了我国现代茶树教培学的重要专著《茶作学》,1957又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系统论述茶树生物学特性的专著《茶树生物学》

不仅如此,庄老还注重教材建设,曾3次(分别是1961年、1979年、1988年)受农业部委托,主编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倾注心力提高教材质量。

教书育人的同时庄老还致力于茶树生物学特性根系研究,均取得成果。晚年撰写的《茶叶与农民起义》、《茶叶与鸦片战争》等学术论文则是对茶叶的宏观展开探讨。

陈 椽

1908年~1999年|享年92岁

陈椽(chuán),福建惠安人,不仅是我国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史专家,也是中国制茶学科奠基人、中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我国制茶学科的带头人,陈椽先生一直致力于提高《制茶学》的教学水平,曾两次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茶叶检验学》,通过多层次教学培育茶叶专业人才。

陈老对于我国众多茶叶的分类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出版了《炒青绿茶》、《制茶全书》(分册包括:总论、绿茶、黄茶和黑茶、白茶和青茶(俗称乌龙茶)、红茶)等专著。

张 天 福

1910年~2017年|享年108岁

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的张天福先生,是我国著名茶学家、制茶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素来被茶圈尊为“茶学界泰斗”。

祖籍为“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福州的张天福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调到福州从事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方面取得佳绩。

1953年,张老改进了其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适应于红茶、绿茶区的“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后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

这些制茶机械大大减轻了制茶时的揉茶杀青劳动强度,而张老还指导创办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为福建茶叶的发展和恢复作出巨大贡献。

陈 兴 琰

1911年~2001年|享年91岁

陈兴琰先生出生于广东三水县,是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奠基人,也是我国著名的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树育种专家,曾主编全国高等农业教材《茶树育种学》

长期从事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陈老,曾开设“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树高产优质理论与实践”等专业课程,并在茶树育种、茶树原产地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成果。

陆 松 侯

1914年~2005年|享年92岁

陆松侯,浙江湖州人,其长期从事制茶、茶学教育以及茶叶审评工作,是近代中国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制茶审评专家,在茶界多领域建树颇丰。

建国后,陆松侯通过主持制订茶叶企业各类产品的技术规程、茶叶收购、加工和内外销系列标准样茶,为茶叶精加工标准样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1959年,陆松侯先生在湖南农业大学刚设立的茶学专业任教,不到2年时间就组织编写了《制茶学》、《茶叶审评》两门教材,创建了茶叶感官审评理论、统一审评方法等。

而在1987年,陆松侯先生于1978~1979年受命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叶审评与检验》,被国家教委评为首批国家级全国高校优秀教材

尹 在 继

1920年~2021年|享年102岁

生于浙江嵊州的尹在继先生师从“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是我国著名茶学家、茶叶科技工作者、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市茶叶学会创始人之一。

尹在继先生从事茶叶科技工作60余年,曾在《茶叶研究》、《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加工》、《茶报》等诸多刊物上发表了80多篇茶学专业论文。

1950年,尹在继先生与其师吴觉农同为茶叶检验专家,尹在继当时负责起草新中国第一部《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为我国茶叶出口检验等奠定了基础。

在茶叶对外贸易方面,尹在继也主导制订了一整套红绿茶各类各级标准样茶和实施办法,助力当时的中国外销茶叶走上了规格化、等级化标准化道路。

刘 祖 生

1931年~2024年|享年94岁

刘祖生,湖南安化人,是我国著名的茶学家、茶学教育茶树育种栽培专家,其于1978年积极投入到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去,此后取得了一系列非凡的科研成果。

刘老育成的红、绿茶兼制良种“浙农12”、抗旱绿茶良种“浙农113”获评国家级良种。还有被认定为省级良种浙农21(高香良种)、浙农25(红茶良种)、浙农121(早生良种)等。

此外,刘祖生先生在茶树矮化密植速成栽培苦丁茶资源研究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其还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茶学博士点茶学国家重点学科。

除了上述寿终正寝的茶界大佬们为我国茶叶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茶圈还有至今健在的高寿茶学专家,仍在为我国茶叶的可持续发展奔走努力!

陈 宗 懋

1933年至今

出生于浙江海盐县、陈宗懋先生是中国茶学学科带头人、食品安全茶叶植保专家,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农药残留和茶叶植物保护研究工作的陈宗懋院士,是我国茶园农药残留研究的创始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率先开创了茶叶农残降解规律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起,陈宗懋先生开始致力于农药残留预测研究,其领导、建立的实验室被欧盟确认为中国茶叶出口欧洲唯一认可检验实验室

这些茶界长寿的茶学专家你都知道几个?有你家乡的吗?爱喝茶且长寿的不止这些大佬,大家还知道哪些茶界“寿星”?

当然,饮茶之于人,是一个良好的养生习惯,但绝不是健康长寿的决定因素!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心态也有不小影响,适量喝茶辅助养生总归是没错的。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赵星教授团队研究论文:“Tea consumption and attenuation of biological ag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from two cohort studies”;Yi Xiang, Hao Xu, Hongxiang Chen, Dan Tang, Zitong Huang, Yuan Zhang et al.

来源:懂茶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