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写道:"养生之道,不在外求。"
这句话引发了后人的深思。
临终前,他对弟子说出了养生的四字真诀,听者无不震惊。
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它为何能让人喜乐一生?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养生智慧?
这还要从张仲景的一次诊病说起......
寒冬,一间草屋内,年迈的张仲景正在为一位病人诊脉。
"大夫,我这病是不是很严重?"病人焦急地问。
张仲景放下病人的手腕,笑着说:"不打紧,是操劳过度引起的。"
"我最近是挺忙的,"病人说,"生怕耽误了事,连饭都顾不上好好吃。"
张仲景摇摇头:"你这是本末倒置了。"
"什么意思?"
"人要先养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做好其他事。"张仲景说,"养生之道就在日常起居中,我这里有一个秘诀,能让人长寿康宁。"
"是什么秘诀?"
"这个秘诀看似简单,却是我行医几十年的心得。"张仲景说,"你先按我开的方子吃药,等你身体好些了,我再告诉你。"
一个月后,病人康复了,他来向张仲景道谢,也想请教那个养生秘诀。
这时,一个年轻的医者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医书。
"师父,"年轻医者说,"我看了很多医书,记了很多方子,可总觉得差点什么。"
张仲景问:"你平时饮食起居如何?"
"我忙着看书学医,顾不上这些。"
"你看,"张仲景摇头说,"这就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年轻医者不解:"师父,学医不是最重要的吗?"
张仲景说:"《黄帝内经》云:'上医治未病。'你连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如何给别人看病?"
"那该怎么办?"
"我给你讲个故事。"
张仲景说,"从前有个老农,活到九十岁还能下地干活。人们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他就记住了一句话,这句话我待会告诉你。"
"这么简单?"年轻医者不太相信。
"养生之道本就简单。"张仲景说,"《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人们总是在追求深奥的道理,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
病人插话说:"确实,我以前总想着吃补药、找偏方,现在才知道养生就在平常事中。"
张仲景点点头:"《难经》云:'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本。'一个人能不能长寿,关键在胃。胃气能不能调和,关键在饮食。饮食能不能有度,关键就在四个字。"
"什么四个字?"众人好奇地问。
正说着,外面进来一个老者,须发皆白却面色红润,他对张仲景深深一拜,众人好奇的那4字就这样被他无意中说出......
"我活了七十多年,得蒙大夫指点,牢记'食饱即止'四字,果然受用无穷。"
"食饱即止?"年轻医者疑惑地问,"就这四个字?"
"就这四个字。"
张仲景说,"看似简单,做到的人却很少。你看看现在的人,不是吃得太少,就是吃得太多。不是吃得太快,就是吃得太慢。不是边吃边干活,就是边吃边发愁。"
老者说:"我以前也不懂,现在才明白,养生不在吃补品、喝药汤,而在每天的饮食之道。"
张仲景说:"《内经》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天地阴阳的至理。"
"请师父指教。"年轻医者恭敬地说。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
张仲景说,"饥饿是阴,饱食是阳;适可而止,就是中和之道。违背这个道理,就会生病。"
老者点头说:"我明白了。过饥伤阴,过饱伤阳,只有适可而止,才能阴阳调和。"
"对。《养生论》云:'七分饱,五分倦,十分静。'这是养生的黄金法则。饥则食,不过饥,饱则止,不过饱。吃饭时不想其他事,细嚼慢咽,感到七分饱就停止。"
年轻医者恍然大悟:"原来养生不在于吃多少补品,而在于如何吃饭。"
"对。"张仲景说,"《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养生的道理,从上古到现在都没变。"
这番话被记录下来,成为后世养生的重要指导。
张仲景在临终前告诉弟子:"我行医一生,看过无数病人,归根结底,大多是饮食无度所致。你们要记住'食饱即止'这四个字,这是养生的真诀。"
这个简单的道理影响了无数人。
有人按此修养,果然健康长寿,有人忽视此理,终究难逃疾病之苦。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而"食饱即止"这四个字,正是治未病的根本。
这就是张仲景留给后人的养生真诀。
它告诉我们:养生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节制。不在于外求,而在于内养。
这四个字,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养生的真谛。
来源:张垣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