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煤炭产量约为47亿吨,和十年前的39亿吨相比,看似仍在增长,但这其中有一个重要背景是:煤炭的出口下降、内需乏力,库存高企。从“产量”层面看不出危机,但“消费结构”与“行业利润”却正在暗中发生剧变。
煤炭,又是一个夕阳产业。中国许多以煤炭为主要支柱的城市,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煤炭产量约为47亿吨,和十年前的39亿吨相比,看似仍在增长,但这其中有一个重要背景是:煤炭的出口下降、内需乏力,库存高企。从“产量”层面看不出危机,但“消费结构”与“行业利润”却正在暗中发生剧变。
202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同比下降0.8%,特别是在工业用电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动力煤需求持续走低。而另一方面,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超过32%,这是十年前完全无法想象的局面。换句话说,煤炭作为能源主角的时代,正在缓慢但坚定地谢幕。
这场转型,已经让许多煤炭城市如临深渊。
山西曾是全国的“煤都”,太原、吕梁、大同等城市过去二十年几乎靠煤吃饭。特别是大同,煤炭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曾一度超过60%。而现在,不少煤矿已经关闭或转型,地方财政收入逐年下降。2023年,大同市地方财政收入为248亿元,同比下降6.5%。而同年该市煤炭产量则仍在增长,说明“多产不等于多赚”。
更典型的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这里是全国第一大产煤城市。2023年,鄂尔多斯煤炭产量达到9.6亿吨,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但与此同时,当地的煤价却明显回落。以主力品种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从2022年高点的1300元/吨,跌到2024年年初的不到800元/吨。大量煤矿利润被压缩,甚至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尴尬。
当然说得好听,说是产业结构升级、去产能、绿色转型,但对现实里的煤炭人来说,这更多意味着失业和转行。大批原来在煤矿工作的技术工人,如今要么送外卖、要么转行做装修、摆摊养家。在吕梁地区,甚至出现了一整批“煤改厨”的群体——矿区食堂大厨下岗后,自主开餐馆,主打“矿工风味”。
而且,煤炭企业自身也在加快“抽身”。神华、中煤、陕煤这些头部国企,近几年纷纷加码新能源投资,搞风电、建光伏、做绿氢,甚至投身电池制造,仿佛都在悄悄为“无煤未来”铺路。
更讽刺的是,很多煤炭城市在大力宣传“转型”,但真正落地的项目并不多。比如大同搞了好几年新能源产业园区,引进了十几家光伏和储能企业,但到现在真正能实现产值、提供岗位的,寥寥无几。最终,很多人还是在煤和非煤之间徘徊挣扎。
结论也许残酷:煤炭的利润还在,产量还在,税收还在,但方向已经不在。
就像白酒之于西南,煤炭之于北方,也正在走入“高光之后”的下坡路。它不再是一个可持续的支柱产业,更像是被时代温柔但坚定地边缘化的能源遗产。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