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8.50度,东经87.45度。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8.50度,东经87.45度。
一,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
截至2025年1月8日19时,已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28名重症人员转移到市人民医院救治。
3609户房屋倒塌,大量居民房屋沦为断壁残垣,许多家庭失去了住所,只能临时安置在帐篷等简易住所中。
道路、桥梁受损,部分道路中断塌方,导致交通出行和物资运输受阻;电力、通信设施遭到破坏,使得受灾群众生活不便,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截至7日22时,中国移动奋战9小时才抢通3个乡的通信信号。
当地的农牧业、工商业受到直接经济损失,具体数据暂未完全统计,后续需进一步评估。
二,西藏此次地震损失惨重的原因
地震本身因素
- 震级高:如2025年定日县6.8级地震,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对地面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力也就越强,会造成更广泛的破坏,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水电通信设施中断等。
- 震源浅: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仅10千米,浅源地震的地震波能够更直接地传播到地表,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更为显著,使得建筑物受到的冲击更为强烈,更容易倒塌。
当地环境因素
- 房屋抗震性能差:当地农村多为自建房,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安全标准较低,部分地区的房屋多为传统的土木结构或简易砖石结构,缺乏有效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在强震作用下极易倒塌,无法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安全庇护。
- 地质结构复杂: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质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得地震预测和预防变得异常困难。地震发生后,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破坏程度和救援难度。
- 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尽管西藏整体地广人稀,但此次地震的震中5公里范围内分布着5个村庄,居住人口总计超5000人,相对来说这在当地属于人口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域,使得受灾范围和受灾人口相对集中,增大了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 发生时间不利:地震发生在当地早上9点左右,此时西藏地区天色未亮,多数居民尚在睡梦中,毫无防备,极大地限制了人员的应急反应和逃生机会,很多人在睡梦中遭遇地震,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以躲避危险,从而导致伤亡情况加剧
救援难度因素
- 交通不便:震区多为高海拔山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道路狭窄崎岖,地震导致部分道路中断塌方,救援人员和物资难以快速到达受灾现场,影响了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 高寒缺氧: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氧气稀薄,对救援人员的身体状况和救援工作的开展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救援人员需要适应环境后才能有效开展救援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救援进度。
- 通讯设施受损:地震可能导致通讯信号中断,使得受灾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极为困难,信息传递不畅,影响了救援效率,外界难以及时了解受灾情况和救援需求,也不利于组织协调救援力量。
次生灾害风险增加
震区处于青藏高原地区,地形起伏大,高山深谷多,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堰塞湖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威胁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救援人员的安全,给灾区应急救援救灾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西藏地震发生的原因
板块运动
西藏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印度洋板块以每年约3.6至4.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并持续推挤欧亚板块,在强烈的挤压作用下,青藏高原隆升、地壳缩短增厚,板块间积累了巨大的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承受极限时,岩石破裂错动,能量以地震的形式释放。
地质构造
西藏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喜马拉雅边界翘起带、冈底斯断块翘起带以及众多如日喀则-吉隆铁路沿线断裂等断层和地震带。在板块运动影响下,这些断裂带容易聚集能量,当能量达到临界点就会引发地震。此次定日县地震的震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内部,距离最近的断层为登么错断裂,震源机制为拉张型破裂,属于拉萨地块的一次能量释放。
岩石特性
定日县地下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花岗岩、砂岩等。在长期地壳应力作用下,这些岩石刚性和脆性特征明显,当受到地壳应力积累冲击时,岩石容易破裂而非韧性变形,无法有效缓冲能量,使得应力能快速释放形成地震波向外传播。
地幔对流
地幔物质对流运动会带动上方的地壳板块运动,产生拖曳力和侧向挤压应力,使得地壳岩石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这种深部动力作用与浅部的岩石变形相互耦合,进一步加剧了地壳的不稳定性,为地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来源:硕果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