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原府城,间接造成靖康之耻的赵宋报应,太原七次建城史之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30 07:00 3

摘要:上一篇介绍了宋太宗赵光义毁掉晋阳城,设了平晋县。晋阳城自春秋起,就是一座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重镇。晋阳城被毁了,但军事防御还得做,于是赵光义派大将潘美在晋阳城以北三十里的唐明镇设立了大帅府。

上一篇介绍了宋太宗赵光义毁掉晋阳城,设了平晋县。晋阳城自春秋起,就是一座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重镇。晋阳城被毁了,但军事防御还得做,于是赵光义派大将潘美在晋阳城以北三十里的唐明镇设立了大帅府。

这个大帅府在哪里呢?就是今天太原府东街《晋商博物院》。

在这里插个话,我始终觉得这个名字起得非常不妥。因为这个地方唐朝时,是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做了潘美大帅府,元朝为中书省,明、清为巡抚衙门,民国为阎锡山的督军府,新中国成立后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所以这里一直是山西的政治中心,跟晋商没关系,叫成“三晋历史博物院”“三晋文化博物院”都比“晋商博物院”更贴切一些。

潘美建立大帅府后。到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大将潘美奏请宋太宗,在晋阳之北三十里许的唐明镇建立新城,这座新城,就是宋太原府城。

宋太原府城的规模比晋阳城小的多,周长仅11里,土城墙,仅设四门,定位为军事堡垒。位置南至迎泽大街北,北至后小河,西至新建路东,东至柳巷,大体就是这个区域。

除了规模小以外,当时建城时,修的全是钉子路,寓意钉死龙脉。这一布局延续千年,至1948年太原仍有364条丁字街,深刻影响城市格局。

说来也怪,曾经有过20多位君王诞生的山西,之后的千年再无君王出现。直到解放后,拆了古城墙,打通工程消除大多丁字街后,才又出现过一位华老这样贵为国首的人物,这种历史的巧合颇有意思。

但是赵宋回到晋阳城的报应来的也很快,现在回头看,当时如果赵宋没有毁掉晋阳城,100多年以后的靖康之耻极可能会避免的,北宋灭亡的历史也可能随之改变。

北宋建国150年之后,女真族崛起,仅用了10年,就灭掉了200年历史的辽国,建立了金王朝,对南边宋王朝形成了巨大压力。

以当时的国力而论,辽国是强于宋的,所以灭辽之后的金,自然对宋虎视眈眈。

公元1125年,金太宗以北宋接纳辽国降将张觉为由,出兵攻宋。金国计划兵分两路大军,东路由平州,入燕山,取真定;西路出西京大同,攻占太原,然后两路会师直取开封,意图一举灭掉北宋政权。

在实际的战争中,北宋各部表现的非常孱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准备不足,节节败退。金东路军一路挥师南下,西路军也顺利攻取朔、武、代、忻四州,唯独在太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当时的太原城,从政治地位和战略规模都是一座小城,与被毁的晋阳城完全没有可比性,储备的物资也很有限。但就是在太原,金朝大军遭遇了最顽强的抵抗。

在金军发动的第一次战役中,东路军顺利的渡过黄河到了东京汴梁,而西路军,受阻于太原,太原坚守250多天(1125年10月-1126年9月),将金军西路军死死拖在城下,使其无法按计划南下。此举导致金军东西合围计划破产,东路金军虽兵临汴京,却因孤立无援被迫撤军,并没有实现两路夹击的目标,而当时汴梁也聚集了20万宋军,当时金军虽然屡屡获胜,光东路军也没有把握攻下汴梁,软弱的宋钦宗签下了赔款割地的城下之约,金军趁势退兵,给了北宋苟延残喘的机会。

但仅仅8个月以后,金太宗再次下诏攻宋,依旧是东西两路大军,但这一次,要想两路大军会合拿下东京汴梁,太原成了金军的眼中钉。

当时的太原,只有王亶率领的3000宋军,在两次战役之间,虽然宋军也组织了多批援军,但悉数都被打败。太原城只有这3000军一直坚强顽抗,在第二次战役,金军主力强攻半个月,太原城中已经弹尽粮绝,甚至人肉相食,坚守多天以后,于当年的九月初三被攻陷。

当时的守将王亶,率领饥饿疲惫的守军坚持巷战,拒不投降,背着祠庙中供奉的宋太宗像,在金军的追击下,投入汾河自尽。尸体被捞出后,金军乱马踏碎尸体泄愤,并将幸存的已经饥肠辘辘的太原军民杀戮一空,从傲慢的金军破城后的愤怒与恨意也能看出当时太原守军的抵抗是多么的顽强。

攻下太原后,西路军向汴梁进军,与东路军会师开封,灭掉了北宋政权,俘虏了两个皇帝,也就是所谓的“靖康之耻”。

从这两次战役看出,太原城起到了防御延缓的作用,假如当时的太原城,是曾经的城高墙固规模更大的晋阳古城,挡住了西路军,可能战局就是另外一种结果,靖康之耻可能就不会发生。假如宋太宗赵光义泉下有知的话,不知道他会不会对毁掉晋阳城的鲁莽行为后悔。

无论结果如何,著名的靖康之耻中中的太原战役,是整个金宋战争中唯一拿得出手的有效的抵抗。是太原,给即将消亡的北宋王朝争了最后的一点颜面。

来源:爱游荡的骆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