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和金凤区相继发生4.8级和4.6级地震,一些相关的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忧虑。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再次引发关注。
近日,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和金凤区相继发生4.8级和4.6级地震,一些相关的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忧虑。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再次引发关注。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1月7日9时5分发生6.8级地震。震中附近有不少房屋倒塌。据西藏自治区地震局介绍,已有人员遇难。新华社发
面对地震风险,
公众该如何辨别谣言、冷静应对,
掌握真正实用的应急避险方法?
收藏↓↓↓
Q
网上说某时某地会发生大地震,是真的吗?
A
地震预报是科学问题,要靠科学家、专业机构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而非仅凭猜测和传言。
当前,地震的短临预报技术尚不过关,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尚待提升,公众更要理性应对地震谣言,避免轻信和传播未经核实的消息。
地震是一种复杂且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地震事件的低概率特性:
地震,特别是高强度地震(例如7级以上的大地震)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由于地震数据的相对有限性,科学家们在构建精确的统计规律和预测模型方面面临挑战。
例如,2023年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29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19次,但这些数据仍难以完全揭示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尽管全球范围内每年均有地震发生,但特定区域的地震重复周期可能极为漫长,可能达到数十年、数百年乃至千年。因此,科学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获取充分的研究样本并验证预测方法,面临极大挑战。
● 地球内部的探测限制: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尤其是地壳以下的深层区域。当前技术水平尚未能实现对震源深处的直接探测,科学家主要依靠地表观测数据、地质勘探结果及间接测量技术等手段,来推测地震可能发生的情景。这种探测限制使得地震预测工作变得极为复杂和艰难。
● 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
地震的孕育、发生及发展过程涉及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这些过程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以及不同震级的地震中,表现出显著的复杂性。科学家在深入理解这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上,仍面临重重挑战,从而影响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尽管科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对地震的发生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地震的短临预报方面(包括具体时间、地点及震级等要素),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
对此,科研人员持续不断努力提升地震预测的精准度,同时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完善应急响应预案,以期减轻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冲击和损失。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结合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我们有望克服这一难题。
Q
地震谣言有没有显著的特征,以便我们判断辨别?
A
地震谣言的特征有:
来源不明、过分精准、耸人听闻。
● 来源不明:
地震谣言往往来自非官方渠道,如小道消息、社交媒体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这些谣言的制造者往往隐藏在幕后,利用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心理,散布不实信息。
● 过分精准:
谣言制造者为了博取关注,常常夸大事实,将地震的震级、地点、时间等细节描述得异常具体,乃至精确至日、时、分,以此来增强谣言的震撼效果和传播能力。这些描述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明显超出了现有水平,是谣言制造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编造的。
图源:@应急管理部
● 耸人听闻:
部分谣言夸大地震影响,甚至将地震与封建迷信活动相结合,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进行传播,极具欺骗性。这些谣言往往包含一些迷信的元素,如地震是某种神秘力量的惩罚等,这些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Q
面对地震,公众应该怎么应急避险?
A
面对地震谣言和潜在的地震风险,公众应提高警惕,做好应急避险准备。
震时躲避要记住:
保持冷静、伏地掩护、关闭电源。
震后疏散要注意:
判断情况、有序疏散、保持通讯。
● 保持冷静:
地震突发,首要之务乃保持冷静,切勿慌乱。唯有心静如水,方能明辨是非,妥善应对。
● 寻找掩护:
如果身处室内,应迅速躲到坚固的床、桌下,或靠近墙角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避免靠近窗户、玻璃幕墙等易碎物品,以免被飞溅的碎片伤害。
● 关闭电源:
躲避之时,须迅速切断电源、煤气,谨防次生灾害。此类灾害,对人身及财产安全均构成重大威胁。
● 判断情况:
地震结束后,应迅速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注意保护头部,避免余震和次生灾害的威胁。如果环境不安全,应立即撤离。
● 有序疏散:
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有序地疏散到开阔、安全的地带。避免使用电梯,选择楼梯逃生。疏散途中,务必保持冷静,切勿拥挤,以防踩踏之祸。
● 保持通讯:
在疏散过程中,确保手机等通讯工具畅通无阻,以便迅速接收救援信息和对外求助。如果通信中断,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方式与外界联系。
震后余震活动特点及防范措施 视频来源:中国地震局
银川地震谣言的流传再次提醒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公众应保持理性思考,不轻信谣言。
同时,加强地震科普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至关重要。唯有做好充分准备,方能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保持冷静,有序应对,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作者:张英 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尹传红
来源: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