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大家在议论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景气。一些电影业内人士,已经很忧心忡忡了。前些年,中国电影热闹过几年。可是,最近这一两年,虽然还有“爆款片”,但电影市场整体增长乏力,不但没能更上一个台阶,连保住原来的市场规模,都越来越费力。
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都不太景气。除了经济大环境和技术变迁的原因以外,美式的明星制可能是内在的原因。
最近,大家在议论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景气。一些电影业内人士,已经很忧心忡忡了。前些年,中国电影热闹过几年。可是,最近这一两年,虽然还有“爆款片”,但电影市场整体增长乏力,不但没能更上一个台阶,连保住原来的市场规模,都越来越费力。
不仅中国电影市场不景气,曾经红红火火的好莱坞、香港电影市场,现在都不太景气,整体收入大不如前。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大的经济环境肯定是重要的背景因素,但具体到电影市场本身来说,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可能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有可能是现行的电影模式——明星制出了问题。
电影模式这个词不常见,需要解释一下。一般以为,电影就是电影,是一种产业,编剧导演演员摄像美工道具等等,大家协作起来拍个片子。拍出来的片子好,观众欢迎,电影市场就好。片子不好,观众不喜欢,电影市场就不景气。就这么简单。
其实,电影产业的发展,并非只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模式,而是可能有大不相同的其他模式。现行的电影模式,虽然是市场竞争的胜出者,但有重要的缺点。起初,这种缺点不重要不明显,但随着整体环境的变化,这种缺点渐渐明显,阻碍了电影市场的发展。
02说到电影模式的转变,最典型的是1970年代以来的香港电影。
现在,国内很多大学都有名为“邵逸夫楼”的建筑。邵逸夫是香港文化名人,对国内教育捐资很多,在各地兴建了一批“逸夫楼”。虽然老先生想要因此名垂青史,但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邵逸夫这位名人。
邵逸夫最出名的,就是曾经掌控香港电影市场。二战以后,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是香港电影的“大佬”。大部分香港电影,都是邵氏影业出品。
和我们现在见到的电影模式不同,邵氏影业采用的是“大厂制”。公司像个大工厂,有庞大的摄影棚。编导演美工道具服装布景等等,都是厂里的员工。大家像工厂流水线生产工业品那样在摄影棚里大量拍摄影片。
“大厂制”的电影生产线中,各个环节都是流水线的一部分,并没有太突出的部分。虽然也有出名的导演演员等等,但和其他环节相差不大,都是从厂里挣工资的员工。
回想我国建国以来的电影制片厂,长影北影上影等等,差不多也是这种“大厂制”,大家都是厂里的职工,只有革命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大厂制”和我们现在的电影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演员、导演等等的地位并不突出,换句话说,只有员工,没有明星。
03大致从1970年代开始,一种完全不同的电影模式,出现并兴盛起来,和邵氏的“大厂制”展开了正面竞争。
这就是“明星制”。明星制,顾名思义,就是特别突出电影明星的作用——大部分是主演演员,有时候“明星”也可能是导演,但主要是主演演员。
“明星制”大概是从好莱坞传过来的。其中的具体流传过程,不太清楚。总之,香港电影的明星制就是针对邵氏“大厂制”不突出明星而演变出来的。
明星制的领军人物是创办了嘉禾影业的邹文怀。邹文怀原来是邵氏影业的得力干将。后来由于发展思路的分歧,离开了邵氏影业,创办了嘉禾影业。
邹文怀觉得美国的明星制是未来的趋势,而邵逸夫则坚持大厂制。邹文怀“抓住”的第一位明星就是李小龙。
起初,李小龙去美国好莱坞发展,但不顺利,打算回归香港。当时,邵氏影业是“大佬”,李小龙回港,当然首选抱邵氏这条“大腿”。但李小龙要价比较高。在邵逸夫这个大老板看来,演员啥的,无非就是一个员工。李小龙有点儿名气,工资可以高一些,但也不能那么高啊。
这就给邹文怀提供了机会。邹文怀满足了李小龙的高报酬,挖走了李小龙,开始了明星制的运作。明星制大获成功。李小龙主演的几部电影《唐山大兄》《猛龙过江》《精武门》在香港电影市场一炮打响。李小龙成了顶级明星,嘉禾影业也赚得盆满钵满。
李小龙和邹文怀
后来,李小龙不幸去世。邹文怀又陆续挖掘、培养了许冠文、洪金宝、成龙等明星,“明星制”这种电影模式确立起来。邵氏“大厂制”渐渐衰落。
04所谓“明星制”就是指,主演演员等明星,是电影的主要卖点。招揽观众,主要靠明星。大家看电影,就是来看明星的。同时,明星的报酬也和其他工作人员拉开巨大差距。现在,有的明星的片酬,占到电影总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
实践证明,嘉禾开创的明星制是成功的。不过,世事的复杂性就在于此。多年以后回头看,会发现,明星制其实是很不稳定的电影模式。
实际上,嘉禾正是“成也明星,败也明星”。初期,李小龙、成龙等明星依靠嘉禾拍片赚钱,但过了一些年以后,大家都看清楚了,明星才是最大的电影资产。既然如此,人家明星何必给你影业公司干呢?人家为什么不单干呢?
所以,后来,成龙、周星驰等明星纷纷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制作发行自己的电影。嘉禾靠明星起家,后来也因为找不到明星而衰落。经历了一段辉煌以后,到21世纪初,嘉禾难以维系,作品越来越少,最终被其他公司收购。
嘉禾的结局,暗示了“明星制”的命门,那就是太依赖明星这个个人。过分依赖明星,有两个不利后果:
第一是影片的产量不会太高。嘉禾的影片产量远远不如邵氏工业流水线的产量。这样一来,风险就比较集中,要求每部片子都要大火,否则,整体的受益就很难保证,甚至赚不到钱。
第二就是明星固有的不稳定。个体人,总是脆弱的。或者是明星状态不好,没演好;或者是明星和公司发生利益分歧;或者观众口味发生了变化,不再喜欢这个明星了等等。总之,明星这个个体,难免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影业公司很难控制这方面的风险。
相比之下,邵氏影业的“大厂制”,在这两方面则要主动得多。
首先,工厂流水线式的电影生产,量大且成本低。投放到市场上,东方不亮西方亮,并不必须要有“爆款”,大部分有利润即可。年底一算账,就有钱赚。
其次,演员也是厂里的员工之一,片酬并不太高,而且,并不刻意扶持演员做明星,就避免了“功高震主”。这样一来,厂方就要主动得多。会演电影的俊男美女多得是,拍电影,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05虽然上面说的是香港电影的事,但类似的过程在大陆电影市场基本重复了一遍。大陆原来的电影制片厂,其实就是“大厂制”。后来,也是渐渐突出明星的地位,主演演员越来越重要。到现在,大陆电影基本也是明星制了。
既然转变成明星制,明星制的那两个弊端,也就照搬不误。现在的电影,往好里说,是“以质量换数量”,单片投资越来越大,整体片量越来越少,不知不觉,投资电影成了“押宝”“赌一把”。投资风险,大大增加了。
“大厂制”下,每年有大量的低投资影片进入市场,这其实很符合电影的“人民性”——电影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知道,某种东西要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首先要做到的,恰恰不是质量,而是数量。人们天天都要吃饭。重要的是吃饱,而不是必须天天吃得精彩,吃得拍案叫绝。
明星制的电影市场,单片投资过大,无法满足“人民性”的需要。结果就是,电影的整体市场规模实际上被大大压缩了。
其次,因为过于突出明星的作用,明星的片酬一路飙升,投资方不堪重负,不得不在其他环节压缩成本。这严重影响了影片的整体质量。而且,过高的收入,培养出骄娇二气充盈的明星,从整体上破坏了电影市场的“大环境”。
不仅电影,电视剧市场,也是类似的“明星制”。一二十名所谓“一线明星”,不但片酬多,而且片约之多,根本忙不过来。同时,大批非明星演员无戏可演,生活窘迫。
06大厂制和明星制的较量中,大厂制败下阵来,明星制是胜出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明星制的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显露,大厂制似乎正在卷土重来,那就是短剧的兴起。
短剧现在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以至于电影电视剧从业者已经有了深深的危机感,且束手无策。虽然短剧制作是分散的,并没有大厂制那种“集中领导”的组织,但在低成本、无明星、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上,短剧其实是大厂制的继承者。
和大厂制的工业流水线类似,短剧生产,并不要求一定要有“爆款”,更不必花巨资邀请明星出场,编导演各方面都很平庸。作品很“滥俗”,格调不高,层次不高,但却能实实在在满足观众的需求。大部分短剧都收入有限,但因为数量众多,加起来的整体市场规模,非常可观,甚至惊人。
还有一个外部环境变化也很重要。那就是手机的普及。手机的普及,让观众看短剧的成本,降到极低,几乎为零——随时随地,拿起来就看。相比之下,外出看电影的成本,却越来越高。看电影这事,越来越麻烦。
观众看电影越来越贵越来越麻烦,进一步刺激了明星制的弊端扩大——单片投资越来越大。既然那么麻烦去看个电影,那就要看精品看大片看大制作。那种普普通通的电影,基本没有市场空间了。电影市场的成败,越来越由少数大片决定。这一年,有好的大片,电影市场就还可以。如果没有佳作名作,整体市场就岌岌可危。
问题在于,加大投资可以,但是否能成为佳作名作,这可是只有天知道啊。而且,这种局面注定了,电影市场的整体规模,是不可能再上新台阶了。能勉强保住目前的规模,就谢天谢地了。
07总结来说就是,过分倚重明星个人的明星制,在热闹了一些年以后,显露出严重的弊端。这种明星制,从根本上抑制了电影市场的持续扩大,让电影脱离了广大民众,成为一个少数人制作、少数人观看的小市场。
另一方面,手机等技术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电影的困境。人们对“视频”类产品仍然有巨大的需求,甚至是空前的大,但电影已经很难成为“视频”类产品的主流了。电视连续剧比电影的情况好一些,但也面临不小的压力。短剧虽然目前质量不高,但在大的方向上,符合“视频”类产品的发展方向。
这个道理,往深了说则是,美国引领的个人主义,虽然热闹一时,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却因为从根本上脱离民众,而难以持久。这种情况,反映在包括电影市场的社会方方面面。
人世间最大的伟力,是民众的力量。任何脱离了人民的事物,走向精英化、头部集中化,纵使美轮美奂,也早早晚晚都会走向衰落。
来源:李子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