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低空飞行,伪需求?

B站影视 2025-01-06 20:50 2

摘要:在向空中发起技术冲刺的过程,总是充满有趣而浪漫的氛围感。已经有不少人认为,“飞在天上的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是继房地产、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之后,最有想象力的新兴产业。

有人跌倒在2025前夕,有人迎接着2025的春天。

在向空中发起技术冲刺的过程,总是充满有趣而浪漫的氛围感。已经有不少人认为,“飞在天上的新质生产力” —— 低空经济是继房地产、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之后,最有想象力的新兴产业

如今,大家纷纷喊出“向天空要发展” “向天空要GDP。”

回顾过去,中国凭借新能源汽车打赢了汽车产业翻身仗,大家也迫切地希望这一幕能够在低空领域重演。

从先驱变成了先烈,低空独角兽倒在2025年前夕

有人欢喜有人忧。

近日,德国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明星公司Volocopter在官网正式发布公告,公司已向卡尔斯鲁厄地方法院申请启动破产程序。至此,我们看到了继Lilium后第二家低空独角兽陨落。

在官网介绍里,Volocopter把公司称为“魔法发生的地方”(WHERE THE MAGIC HAPPENS)。但现在,“魔法”正在消失。

一路走来,Volocopter从一个简陋的机身到多次试飞,并即将实现商业化,几乎赶在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却在迈向市场的最后一步倒下了。

正如公司在介绍中说——Volocopter 创造了低空航空历史

Volocopter 做出了第一架低空载人飞行机:机翼由16个电动机组成,托起一个由瑜伽球支撑的座椅,测试人员坐在座椅上,除了一顶安全帽以外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这是这样一个简陋的器械装置,却奠定了如今空中飞行器的大致造型。

随后,Volocopter 产品已经过2000多次试飞,“在短短十年内,我们比eVTOL历史上的任何一家公司都走得更远。”

在2016 年,其原装 Volocopter 飞机首次获得载人飞行许可,并于一年后推出了真正成熟的产品2X。

同年, Volocopter 的世界上第一个飞越迪拜的自动驾驶空中出租车出现。接下来的时间里,Volocopter在新加坡、巴黎等各国纷纷测试并推出空中出租车服务。不到10年,团队就完成了从概念到原型机,再到概念机和试验飞行的迭代。

如此天马行空的开拓者,在全球eVTOL行业才初见雏形之时,却无法继续飞翔在2025年的春天,难免令人扼腕。

无独有偶,就在2024年10月,另一家低空赛道巨头,德国百合花(Lilium)eVTOL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提交了通告,宣布将申请破产。

消息发布后,百合花公司股价暴跌,市值仅剩1.3亿美元,而该公司2021年上市时估值超过20亿美元,自从2015年成立以来融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

当然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Lilium的退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甚至能撑到当时已经是一个奇迹。

因为从一开始,其技术路径就偏了。其采用的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垂起技术被认为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将直接导致经济可行性和商用前景的困难。虽然烧钱速度和融资难度也是导致破产的客观因素。

不可否认,一个新兴行业起步需要经过大浪淘沙,当然难免泥沙俱下。

独角兽的破产,并不意味着一个行业的消失 —— 低空产业在中国这片土壤,正迎接春天,扎根发芽开花。

何谓低空?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

从地球表面到海拔3千米之间的低空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利用这广阔的空域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这正是我们当下开始关注低空经济的始因。

低空经济,就是以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 1000 米以内的空域(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 4000 米)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包括民用有人驾驶、无人驾驶航空器,以及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并以此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和效益。

在早期应用阶段,低空经济主要以直升机等通用航空在农业、工业的应用探索为主。

2016年以后,随着低空飞行技术的愈发成熟和应用的多元化,规范化监管成为常态。利用无人机、通用航空进行物流配送、医疗救济的应用也逐渐成熟。

从2023年至今,城区无人机餐饮配送、物流运输开始逐渐普及,飞行汽车等应用也加速探索商业化,开始进入到以先进空中交通为代表的载人高阶应用发展阶段。

回望2024 年,堪称人类低空经济元年。

2024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专门提到发展低空经济。

2024年8月,深圳发布《深圳市低空起降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5)》,提出到2025年,全市开放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突破75%,搞好深圳无人机城市飞行试点。此外,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等区域,多地纷纷争做“天空之城。”

2024年11月,珠海航展新闻发布会上,空军宣布,空军和民航部门支持四川、海南、湖南、安徽、江西5省低空改革和深圳无人机城市飞行试点,将建立军地民协同运行机制,分类划设管理空域,简化审批流程。

2024年12月,国家发改委网站显示,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低空经济发展司

据统计,我国已有20多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争相布局低空经济,希望依托新技术拓展新市场。

中国如此重视低空经济的原因,是希望它能成为未来中国的新增长引擎

据中国民航局测算,预计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复合增速22%。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 研究院)的低空经济白皮书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 3万亿至 5万亿元。

应用层面,2024年1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丰翼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江西丰羽顺途科技有限公司颁发全国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这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新里程碑。

2024年4月,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向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颁发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全球首张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生产许可证就此诞生。同年8月,亿航智能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完成中国民航局最终的型号合格审定试飞。10月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个获得型号合格证的eVTOL企业。

2024年4月,深圳首条常态化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从深圳南头直升机场飞往珠海九洲机场,直升机一次可坐5人,将两地交通时间由传统陆路通行约2小时缩短至20分钟。几乎同一时段,广州 CBD 天德广场上空,无人驾驶飞行汽车也在起飞,穿越城市地标,俯瞰花城繁华。

2024年6月,国内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开航。深圳北站东广场有个300多平方米的直升机坪,乘客从这里登机可实现1小时内到达粤港澳大湾区90%以上地区。

2024年8月,“空中稽查”在吉林长春亮相。无人机沿着轻轨3号线低空飞行巡视,帮助完成传统巡查不便于观察的屋顶、桥下等点位,原本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巡查缩减至10分钟。无人机还在高速公路、国道普通公路、在建公路项目等场景巡检。

与之类似,杭州“无人机巡逻队”、包头“无人机交警”也已上岗。

如此的举步生风步伐,令低空经济充满想象,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抓住这一风口将带来无限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低空经济,作为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产业链条长。

具体看来,低空经济的上游链条包括上游制造的航空材料与部件,如有人和无人飞行器相关的钢材、铝合金、高分子材料等航空原材料,及芯片、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领域。

中游包含无人机、航空器等的集成与制造,与飞控、导航等配套软件服务,保障装备制造与配套服务的产业运营。

下游,关乎国计民生的城市、农业、物流等各类行业应用。

低空经济作为新的万亿级赛道,不仅产业链条长,而且应用广、技术密集。

是机遇,也是挑战

虽然低空经济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这一新兴领域也面临诸多挑战。

除了远见和魄力,低空经济同样需要持久的耐心和耐力。有业内人士估计,汽车产业投资3到5年就能见到效果,航空产业大概需要10年以上

其中难度包括技术成熟度、安全标准、法律法规以及公众接受度等。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

当下,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稍显不足,尤其是航空领域的核心零部件及技术,如航电系统、航空发动机、大型无人机的芯片和电池等方面,多受制于欧美发达国家,关键核心设备进口依赖严重,核心技术支撑能力亟待加强。

以国产航空器研发为例,我国在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主要依赖进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导致我国低空产业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同时,必须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性,以及与现有交通系统的整合问题。

由于低空与地面之间的交互联动具有高度复杂性,需要通航机场、航空器起降站、空域管理信息系统、高速无线网络等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

所以,作为低空经济活动尤其是低空飞行活动的重要载体的低空基础设施必须齐备完善。当前,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尚不足以支撑低空经济的大规模示范应用和商业化发展。

此外,我国低空产业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链整体发展不平衡,尤其保障、服务等环节相对薄弱,场景应用领域还在探索之中,市场消费潜力尚未充分激发,低空经济市场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从无人机产业链价值分布看,中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整机制造的产值占到七成,剩余三成里设计测试和运营服务(飞行、租赁和培训等服务)各占一半,消费需求端的产值仅占到整个价值链的15%左右。

这也是行业普遍担心的问题——商业化。进一步看前面Volocopter和Lilium的经历不难发现,尽管导致其破产的直接因素是资金链断裂,但不能找到持续性的商业模式才是根本原因。

目前,低空经济主要用于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旅游观光、娱乐拍摄、短距离配送、医疗急救、消防应急、抢险救灾等场景,这些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模式。

这一困境几乎存在于所有eVTOL公司身上。eVTOL商业落地所需的“适航认证”、飞行器高昂造价导致的高成本、消费场景稀缺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限制了这个行业大规模商业化的步伐。企业“造血”能力匮乏,缺少稳定市场需求,缺少成熟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等系列商业化难点,都令低空相关企业步伐无法加快。

低空经济要“高飞”,还需重构低空飞行的安全监管体系,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飞行器故障、操作失误、恶劣天气等因素,都在威胁低空飞行安全。相关的适航标准、飞行资质认证、安全规范等体系有待完善,为低空经济筑牢安全防线刻不容缓。

此外,我国空域管理机制仍有欠缺,顶层规划不足,军民航未形成高效协同,空域改革需要持续推进;监管技术也亟需革新,低空飞行器数量、种类呈爆发式增长,传统监管手段捉襟见肘,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监管迫在眉睫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片“蓝海”的水已经开始沸腾。

现实场景中,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已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场景。

出行,除了高铁、汽车,还可以搭乘“空中巴士。”

物流,除了快递员、外卖骑手,也可靠“空投。”

农业,地面农事靠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而施肥、喷药、播种等则交给了无人机。

最能明显感受到这波推动浪潮的,应该是硬件制造企业与低空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动力电池领域。

随着基础设施与技术层面的不断优化升级,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属于低空时代的亿万商机。

来源:王惘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