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瞻,女,1989年出生,河南省舞钢市人。2017年入职遂平县人民医院医务科,2019年进入医院输血科,职称为临床初级检验师。
青春善良的张瞻同志
张瞻,女,1989年出生,河南省舞钢市人。2017年入职遂平县人民医院医务科,2019年进入医院输血科,职称为临床初级检验师。
她用一次选择、五年坚守,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生命接力。
2023年4月28日清晨,张瞻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病床上,听着分离机规律的嗡鸣,看着淡黄色血液顺着透明导管注入分离机。
这一刻,五年前埋下的生命种子,终于绽放出希望之光。
时间回溯到2018年6月27日,在医务科工作的张瞻,被临时指派,支援义务献血活动。
活动现场的中华骨髓库宣传海报上,一个戴着蓝色医用口罩的小女孩,眼神清澈又充满渴望,深深触动了她。
工作人员介绍,我国每年新增约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半数是儿童,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效治疗方式,但非血缘配型成功率极低,许多孩子根本等不到配型成功。
张瞻毫不犹豫地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颤抖着拿起登记表,勾选“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许下了与未知生命的庄重承诺,也找到了儿时梦想中“成为英雄”的守护方式。
此后的五年里,张瞻的生活看似平淡如常。
但她总会关注血液病患者的公益新闻,路过献血屋也会驻足,想象能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
调入输血科后,她亲眼目睹了许多血液病患者的痛苦,更坚定了助人的决心。
每年献血日,她都积极参与宣传,用手机里存满的科普截图和动画视频,向人们讲解捐献知识,消除误解。
2020年冬夜,她刷到白血病患儿画彩虹盼康复的日记视频,揪心不已,
当晚就在朋友圈分享加入骨髓库的荣誉证书,呼吁大家关注患者。
这五年间,她的体检报告始终“全优”,每一次等待,都是与生命的无声对话。
2023年3月15日下午,一通陌生电话打破了平静。
红会工作人员兴奋地告知,张瞻与一名七岁血液病患者HLA分型相合,询问她是否愿意履行捐献承诺。
这个无数次在她脑海中预演的场景成真了,可喜悦尚未散尽,现实的忧虑已接踵而至。
得知消息后,父母因担心抽骨髓伤身体而强烈反对。
张瞻连夜整理权威科普资料,用3D动画展示现代采集技术,
耐心解释采集过程和成分献血类似,对身体没有长期影响,最终说服了父母。
父母同意后,张瞻正式进入捐献流程。
高分辨检测显示10个位点完全相合,那一刻,她感受到命运的奇妙联结。
体检前夜,她反复练习深呼吸,顺利通过各项检查。但注射动员剂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考验。
每天早晚各一次,针头刺破皮肤,后腰酸胀难忍,第三天夜里,全身关节更是疼痛得难以入眠。
每当这时,手机里血液病儿童的画作就会给她力量,支撑她继续坚持。
捐献当天,母亲塞给她一桶红枣桂圆汤,父亲悄悄把护身符放进她口袋。
采集室里,护士指着天花板的卡通贴纸说,这是为小朋友准备的,她的“生命礼物”将拯救一个小天使。
四个小时的采集,血液完成了一场奇妙旅程。
看着分离机上不断增加的细胞计数,张瞻感慨万千。
当医护人员将造血干细胞放入恒温箱时,她仿佛看到一扇通往新生的门缓缓打开。
返程路上,她收到患儿家属的感谢信,泪水模糊了双眼,心中满是对患儿康复的祝福。
如今,青春靓丽的张瞻依然会在街头驻足献血车,主动向犹豫的路人讲述生命的奇迹。
有人问她等待五年是否值得,她总会翻开那封感谢信。在她看来,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张瞻的故事感染了身边的人,有朋友因此决定加入骨髓库。
她深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场永不停歇的接力。
平凡人的一次选择、一份坚持,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光。
而无数志愿者编织的生命网络,正让更多奇迹在人间生长。
张瞻同志的工作照
来源:豫见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