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4月20日,星舰在全球目光下点火,着火,坠落。这一消息瞬间从Spacex直播间传到我的朋友圈。而解体的火箭下面是割裂的言论,有人喜大普奔,有人表示尊重,有人说,私下来讲,我还是挺希望它能成功。
2023年4月20日,星舰在全球目光下点火,着火,坠落。这一消息瞬间从Spacex直播间传到我的朋友圈。而解体的火箭下面是割裂的言论,有人喜大普奔,有人表示尊重,有人说,私下来讲,我还是挺希望它能成功。
马斯克在推特上则是一如既往的嘴硬与乐观:感谢Spacex团队这一次激动人心的星舰发射,这让几个月后的下一次发射测试能从中学到许多。
那么星舰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强火箭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坠落又意味着什么?它对于背后的Spacex,对于世界首富马斯克来说,是火星殖民的生财之道吗?
它对于长期依赖俄罗斯的NASA来说,是重振美国航天的救命稻草吗?马斯克说,我们需要通过成为一个多行星物种,将生命延伸到地球以外,以延续人类意识。
他真的是大公无私吗?或者只是作为商人的华美修饰?事实上,星舰的坠落并不是一切的开始。早在2002年,马斯克就创立了Spacex。事实上,这次星舰的失败对马斯克而言也只是17年前历史的重演。
为了一探马斯克与他的太空狂想,我们一起倒回到2006年3月25日,海面上那个巨大又昂贵的烟花。
2006年3月25日, Spacex的猎鹰1号点火升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私人资金制造的轨道火箭,而火箭起飞30秒后,引擎自动关闭。
马斯克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结束,这短短30秒对于研发团队来说是4年时光的零分答卷,对于马斯克来说,则是用实力赚到的钱,去赌一个不切实际的运气。
正如我们说一个人过度膨胀,有句话叫“难不成你还想上天?”毕竟互联网赚到的几个小目标,对于火箭领域而言,连小目标都不算。
但马斯克对于失败早有准备,因为他还真就想上天,不是平流层、对流层,而是穿过大气层。2001年刚刚将Paypal卖掉,获得1.8亿美元的马斯克感到厌倦,他想寻找比互联网服务更伟大的使命。
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乘坐火箭飞船并进行太空旅行。于是他就开始疯狂学习火箭知识,并加入火星学会完善自己的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就确定了自己的志向,希望用一生去实现一些有意义永恒的事情,而这个事情就是探索宇宙。于是他带着大学时期的好友,前往俄罗斯购买火箭。
俄罗斯人表示,小伙子别闹了,甚至还在马斯克的鞋子上吐了口痰。根据NASA前高官Lori的回忆录,马斯克在回来飞机上就气得决定自己造火箭。
如果海伦的美貌让千艘战舰扬帆驶向特洛伊,那俄罗斯人的这口痰就是让千艘星舰发射向火星的原动力。Spacex 的目标很明确,设计、生产和发射先进的火箭和飞船,革新太空技术,实现人类外星移民的梦想。
马斯克组建团队,投入资金,然后猎鹰1号烟花就爆炸了。当时年少的马斯克说:“我告诉我的团队,我有足够的钱飞行三次。”再然后,猎鹰1号在三年间发射了三次,不出意外的都失败了。
之所以说不出意外,是因为在马斯克决定造火箭之前,有很多人警告过他,你挣的钱只够发射几枚火箭,如果成功当然好,不然这个放烟花的成本实在是有点高。
而此时是马斯克最接近崩溃的一年,他接近破产,本就穷得只剩一张嘴,隔壁有竞争关系的美国联合发射联盟,还煽风点火说Spacex是一家诈骗公司。妄图用爆炸来扰乱火箭市场物价,建议美航局起诉它。
此时摆在马斯克面前的无非两个选择:一认输离场,二砸锅卖铁再赌一把。
猎鹰1号第四次发射
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他又造了一艘火箭。而这一次,马斯克成功了。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第四次发射将重165公斤的荷载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Spacex也成为首个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私营企业。
随之而来的是命运的反转,曾经并不看好马斯克的NASA直接下了15亿美元订单, Spacex活过来了。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 Spacex的关键词就是爆炸。
官方甚至还做了个自黑集锦,展示各种火箭升天失败的高光时刻。与此同时,一次次点火后, Spacex也在不断创造记录。
例如在2012年5月, Spacex 将“龙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第一个由私人公司研制的航天器。 2015年,猎鹰 9 号火箭首次成功在地面着陆,被誉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里程碑。
2020年,载人“龙飞船”成功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这是自 2011 年美国航天飞机黯然退役后,美国人第一次使用自己的航天器将宇航员送入太空。
那把时间拉长来看,2023年的星舰发射失败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可能意味着私人火箭的生意,意味着伊隆商业帝国的崛起,它也意味着苟延残喘的NASA借着马斯克挺起了后脖颈。它意味着星舰本身在未来既不确定又势在必行的发射成功,它也可能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星际新大陆、星际航行、人类的太空梦。
尽管它的意义是多重的,它在根源上、本质上仍是马斯克作为一个商人、一个富翁所渴望的自我价值和多巴胺的冲动。
1.8亿的生活平平无奇,只有上天才能激起内心的涟漪。马斯克与其说是企业家,更像是梦想家。企业家唯利是图,梦想家才全力以赴。马斯克在用企业的形式构筑梦想的蓝图。
2006年3月,猎鹰1号首次坠落后,马斯克在一份事故分析报告中曾这样写道,一个朋友告诉我,飞马火箭发射了9次,只有5次成功了。阿丽亚娜火箭发射了5次,只有3次成功。
阿特拉斯火箭发射了20次,只有9次成功。联盟号火箭发射了21次,只有9次成功。所以火箭发射本来就是一个交学费、放烟花,然后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
失败不是错误,而是成功路上的样本。它很像那句,每个人都听烂了却未真正理解的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就不难理解,官僚的 NASA 在纸上尝试解决所有问题,于是真正失败。 Spacex则制造东西拥抱失败,然后逐渐往成功迭代。
马斯克对这事是有盈利期待的,开公司还是得挣钱。近十年来美国的卫星服务和将卫星送入太空的火箭发射市场规模从每年600亿美元增长至2000亿美元,而美国NASA自冷战后就越来越颓,现在发射都得靠俄罗斯进口。
坐火箭搞发射服务无疑是国产替代的市场空缺。而且俄罗斯星际航班的票价还不便宜,每人7000万美元。两边首脑要闹点小别扭,航班也可能取消。
所以在马斯克看来, Spacex的前景在一开始就是“昂贵商业发射项目”的廉价平替,而且他们也一直为此努力。最具代表性的解决性方案就是可回收火箭。
就是火箭发射了再把箭体收回来重复利用,这样才能极大降低成本。要是火箭能重复使用,这无疑是历史性的变革。
而猎鹰9号正是通过栅格翼和着陆缓冲腿的技术成功实现了复用,发射周期因此缩短,发射成本大幅下降,这也是廉价商业载人航天的萌芽。
于是2020年 Spacex 就成功用一枚火箭送了60颗卫星上太空,迅速超越了任何国家和卫星公司,成世界上拥有卫星最多的组织。
栅格翼和着陆缓冲腿
而更久的未来,我们或许也能像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那样,报个便宜的太空旅行团。至此,马斯克的个人狂想在一次次商业选择中,从妄想变成了一个可持续期待的理想。
商业上的成功丰富了这个奔向太空的故事,同时也有了续写人类未来的可能。那么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迈向太空呢?
这个答案一直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刻在优胜劣汰的基因里。最直接的答案是,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停止在这个并不安全的摇篮中。
因为我们从白垩纪的断层里已经看到,曾经地球霸主恐龙的光辉和他们最后的命运,从此一种夹杂着不安、好奇和孤注一掷的决心开始在人类的心中燃起。
还有一种答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节点都是基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文明的发展不在于当下的知识,而是想象力。所以仰望天空不仅能寄托古人的哀思,也在抬头的瞬间,激发了人类刻在基因里的探索欲。
那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潜台词是,担忧也好奇也罢,世界上那么多近在眼前的灾难,如饥饿、战争、贫富、种族问题,为什么我们还要花巨量的资源去探索太空?
只能说,纠结的人类很难权衡当下与未来的孰轻孰重,而即便在我们最困顿和羸弱的时代,科学的先驱们也都没有放弃过对天空的仰望和对未来的畅想,这是一种希望。
1935年7月,《浙江青年》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火箭》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将在两个月后赴美留学,他的名字叫钱学森。
文中钱学森描绘人类交通,从慢行的牛车到高速的流线型火车,再到游轮与飞机载具的变迁,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节点。
而人类的渺小在于最先进的超级交通工具也仅能覆盖火星旅程的1/60000,太阳旅程的1/150000。但钱学森并不觉得这些目标对于人类而言就是遥不可及的虚妄。
火箭正是钱学森提出的解决方案。他在文中掷地有声地写道:我们必须征服宇宙,生而为人,渺小又伟大。
而1961年,钱学森在中科大教“火箭技术概论”时的手稿,第一讲就讲到,我们祖先早就有了飞到天体上去的理想,嫦娥奔月这门课要解决的终极目标是星际航行。
钱学森手稿
向外是走向星辰大海,人类真正的出生,而向内是沉迷虚拟现实,最终代表着“流产”。
正如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却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或许他们就是平行世界的未来,但无论未来怎样,它一定掌握在这些大胆又执行力爆表的偏执狂手里。
你们有没有看过《宇宙探索编辑部》?这个有点文艺但略显荒诞的科幻片中,主角唐志军一路坚持一路作死,顺带着把同事也作得半死,他只是为了验证外星生物存在的可能,这是一种精神,是种近乎于精神疾病的精神。
他是骑着毛驴的唐吉诃德,他或许也能成为下一个开普勒。而从冯卡门到钱学森,从凡尔纳到冯布劳恩,对宇宙的向往,是一种偏执信仰的传承,当下所见则是马斯克和他的追随者们。
虽然在舆论中,马斯克所展现的特质从来不只是航空航天,比如和女友分手时缺乏安全感的普通人,比如讨厌钢铁侠乔布斯第二标签的硬核朋克,比如在推特挥斥方遒的不怕死乐子人,币圈操纵币价的恶意炒家。
但对于那些相信他能改变世界的人而言,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他在宇宙探索的偏执。比如前阿波罗11号登月舱驾驶员、登月第二人巴兹奥尔德林就在马斯克收购推特的风波中表示,你许诺我火星殖民,结果我却得到了个Facebook。
一如回到太空纪录片中,宇航员道格拉斯说,我拥抱这个太空商业化时代的黎明,不如说是马斯克拯救了他的退休焦虑。无疑,一艘艘腾空而起的火箭给了他们希望。
我想,无论是寻找外星人的过气科普杂志编辑,还是在文章封面垂垂老矣的航天先驱,在某个瞬间可以融为一体。事实也是,人类在肉眼可见的当下,集体将目光望向火星,这个人类未来离开太阳系最初的方舟泊点。
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在CNN网站发布文章称,美国将在本世纪30年代到来之前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安全返回。
同年,国新办发表了《201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国未来五年的计划发展中明确将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突破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等关键技术作为深空探测的关键目标,而这一目标在2020年7月23日文昌航天发射场变成现实。
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第一次向火星发出了自己的疑问,并开始迈向这个人类未来共同的泊点。
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
在这个目标上,尽管有国界的区别,尽管有成功与失败,它或作为人类先锋探索未知,或被用作武器泯灭良知。它或出于征服的殖民思想,或出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疯狂,亦或是商业上理性、非理性的狂想。
但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和集体,最终都殊途同归。科技和人性的光辉相互交织,再抬头看这份广袤,那一瞬,一定是人类群星闪耀。
在那次星舰发射失败后,我回看了Spacex的纪录片《回到太空》,虽然它依旧像两个小时的公司宣传广告,但马斯克眼含泪水的画面却依旧使我动容。
从被冷嘲热讽到试射成功,是怎样的坚持才能背负无数个陨落的火箭,只为下一次可能成功的瞬间。而人类虽如浩瀚星河中的沧海一粟,却又一次次在宇宙间创造着奇迹。
与其说马斯克是奇迹的代表,不如说他是人类在现实引力下追逐未来的缩影。因为这所有的成败皆非一朝一夕,他既是百年前先驱们的后车之师,亦是百年后来者的前车之鉴。
他是人类在文明探索中留下的深深车辙,虽然不同立场赋予我们斑斓的底色,但在探索宇宙的事业上,它一定是蓝色。它不是特斯拉汽车的蓝,它不是星链演示模块的蓝,而是越过天际线身后那颗星球的蓝色。
谁会登上火星,我们犹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代表的不是国籍,不是意识形态,不是全球80亿人类,不是所有的碳基生物,而是浩瀚星际间宛若尘埃的这颗,蓝色星球。
虽然这里仍有纷争与硝烟,但总有些什么在推动着人类去往更高的命运层级,并最终一往无前。
来源:男科孔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