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0多年来的近现代大国兴衰史,本质就是大国能否抓住科技浪潮并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国力提升的历史。英国抓住了18世纪机械化革命的历史机遇,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伟业。美国则抓住了19世纪电力化和20世纪信息化的浪潮,为其长达100余年的全球第一经济体和二战后的霸
本文分四个部分,分别是
1、当下中美科技竞争的本质;
2、为什么世界很难再次形成新的“冷战”格局
3、如果按照美苏争霸的分析框架,目前新一轮的科技竞赛进展到什么阶段了
4、科技竞争如果继续这样卷下去,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撕裂作用
5、科技竞争是如何惠及全人类的
最终落脚还是如何理解当下的教育,希望能够耐心看完。
500多年来的近现代大国兴衰史,本质就是大国能否抓住科技浪潮并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国力提升的历史。英国抓住了18世纪机械化革命的历史机遇,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伟业。美国则抓住了19世纪电力化和20世纪信息化的浪潮,为其长达100余年的全球第一经济体和二战后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厚实基础。白热化的全球科技竞争背后,反映了各国决策者对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之间线性关系的深刻认知。
从科技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周期看,当前正处于第3次科技革命末端产生的“萧条”状况向第4次科技革命前端所萌生的“复苏”状况过渡的特殊时期。按照康波理论50—60年周期性波动的经济特征,即经济会伴随科技变革呈现“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周期变化,上一波技术创新对当前经济的影响大体可分为复苏期(20世纪80—90年代初)、繁荣期(2000年前后)、衰退期(2015年前后)、萧条期(2015年以后)。当前,全球“互联网+”浪潮消退、资产价格全面回落、房地产不振,加之疫情对全球经贸正常运行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自二战以来最低迷的时刻。
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变革进而产生下一轮经济红利。在18世纪机械化革命、19世纪电力化革命和20世纪信息化革命的基础上,21世纪以来的第4次全球科技革命的创新与变革程度明显更为立体化、多元化、飞跃化。包括:
1、以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为目标的太空和海洋技术变革;
2、以零碳、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的的全球能源技术变革;
3、以脑机接口、基因编辑、再生医学和合成生物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变革;
4、以新材料、数字化、机器替代为方向的制造装备技术变革;
5、尤其是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元宇宙为重心的信息技术变革,都在悄然改变着产业结构、经济版图与国家实力的全球格局。
正因第4次全球科技革命的效应将被激发,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角逐的至关重要性。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固有科技优势保持自身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近几年的全球科技研发增长远远快于经济、贸易与投资增长,其原因就是科技作为大国国力首要驱动力量的深度逻辑。与过往3次科技革命不同的是,面对第4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将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以此发展逻辑为起点,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
很明显,美西方将霸权护持与科技安全画上了等号,这是目前中美“生死之争”的根源。出于这种考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双链”上的领先度与一致性,即:在器物层面,试图重构全球高新科技领域生产、供应、销售及升级的“价值链”;在观念层面,强化以西方价值观为内核与行为一致性或相近性的“思想链”。很显然,美国试图像当年和苏联对抗一样,重建一个以美国为代表的美西方阵营,来对抗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阵营。
当前中美竞争无法像当年美苏冷战一样划分出两个阵营的冷战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经济互联、技术扩散以及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经济高度互联:
美苏冷战时期: 美苏两大阵营的经济体系相对独立,几乎没有深度融合。苏联主导的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几乎完全割裂。中美竞争时期: 中美经济深度交织,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环节,美国则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使得完全脱钩的成本极高,也难以形成完全对立的阵营。2. 全球化的不可逆性:
美苏冷战时期: 全球化程度较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模有限,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松散。中美竞争时期: 全球化已经深入各个领域,跨国公司、国际供应链和全球金融市场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国家在中美之间采取“两面下注”策略,不愿完全选边站队。3. 技术扩散与多极化:
美苏冷战时期: 技术主要集中在美苏两国,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有限。中美竞争时期: 技术扩散加速,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在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许多国家在关键技术(如半导体、人工智能)上拥有自主能力,不愿完全依附于中美任何一方。4. 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美苏冷战时期: 世界基本分为两大阵营,其他国家要么依附于美国,要么依附于苏联,中间地带较小。中美竞争时期: 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欧盟、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它们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平衡,拒绝完全站队。5. 意识形态对抗的弱化:
美苏冷战时期: 冷战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对抗,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这种对立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对抗性。中美竞争时期: 尽管中美在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但意识形态对抗的色彩相对弱化。许多国家更关注经济利益和务实合作,而非意识形态站队。6. 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
美苏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主要由国家行为体主导,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有限。中美竞争时期: 跨国公司、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推动合作而非对抗。7. 核威慑与战争成本的上升:
美苏冷战时期: 尽管核威慑存在,但局部冲突和代理人战争频繁发生。中美竞争时期: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存在使得大国之间爆发直接冲突的成本极高。各国更倾向于通过经济、科技和外交手段进行竞争,而非军事对抗。8. 社会与文化的全球互联:
美苏冷战时期: 信息传播受限,文化交流有限,两大阵营的社会和文化相对封闭。中美竞争时期: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打破了信息壁垒,全球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普通民众对战争和对抗的容忍度降低,更倾向于和平与合作。当前中美竞争无法像美苏冷战一样划分出两个阵营,主要是因为全球化、经济互联、技术扩散和多极化趋势使得世界更加复杂和多元。各国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拒绝完全选边站队,同时非国家行为体和全球公众对和平与合作的期待也限制了冷战式对抗的重演。所以美国没办法再像当年通过共同价值观的方式来组建一个对抗苏联一样的阵营,来发动对中国的新冷战,这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也是中国有自信能够在中美对抗的过程中生出的关键。
三、如果按照美苏争霸的分析框架,目前新一轮的科技竞赛进展到什么阶段了最难得是预测未来,中美目前的竞争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人类历史上不曾遇到过的,但是模糊的正确胜过精准的错过,定性比定量重要、方向比精确度重要。我们可以试图从上个世纪美苏的科技争霸的整个进程来对照当下的中美科技领域的竞争,下面是我们参考美苏争霸的分析框架,来看看当下中美科技竞争走到哪一步了,并且接下来会如何演绎。
通过表格对比可以看出,当前中美科技竞赛与美苏争霸在阶段划分上有相似之处,但背景、范围和形式存在显著差异。美苏争霸以意识形态对抗和军事竞赛为核心,而中美科技竞赛更侧重于经济和技术领导权的争夺。不过,随着技术扩散和全球性挑战的加剧,科技竞赛可能逐渐从经济和科技领域转向社会领域。为什么这么判断呢?因为科技进步固然是好的,但是社会也有它对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限度。正如马克思关于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二元限定框架一样,总的基调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但是生产力也不能脱离生产关系独立存在,两者有互相制约的作用。
如果科技竞争持续加剧,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多方面的撕裂作用,这些影响既包括经济、社会结构,也涉及文化和心理层面。以下是对潜在影响的分析,以及社会能否承受这些影响的探讨:
1、经济不平等加剧:
技术垄断与财富集中: 科技竞争可能导致技术垄断,少数企业或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和资源,进一步加剧财富和资源的不平等。技术性失业: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取代大量低技能工作岗位,导致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冲击更大。区域发展失衡: 科技资源可能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2、社会阶层分化:
技术精英与普通民众的隔阂: 掌握技术资源的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形成“技术贵族”与“技术贫民”的对立。教育鸿沟: 科技竞争需要高素质人才,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可能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弱势群体更难通过教育改变命运。3、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
技术伦理争议: 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数据隐私等技术的应用可能引发伦理争议,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分裂。文化认同危机: 科技的全球化可能削弱本土文化认同,引发文化保守主义与全球化的对立。4、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紧张:
技术封锁与供应链脱钩: 科技竞争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技术封锁和供应链脱钩,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引发经济战或冷战式对抗。数字霸权与网络分裂: 不同国家可能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和数字生态系统,导致互联网的分裂(如“数字铁幕”)。5、心理压力与社会信任危机:
竞争压力与焦虑: 科技竞争的加剧可能使社会整体处于高压状态,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加。社会信任下降: 技术滥用(如虚假信息、监控技术)可能削弱社会信任,导致人与人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危机。可以看出,科技竞争如果持续加剧,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多方面的撕裂作用,包括经济不平等、社会阶层分化、文化冲突、地缘政治紧张和心理压力等。长期下去社会无法承受这些挑战,最后一定是中美某一个国家无法承受这样的撕裂像当年的苏联一样分裂,科技领域的竞争也会随着其中一方的衰退而趋于缓和,这点和当时美苏争霸一样,随着91年苏联的阶梯,当时大量就职于NASA的物理、数学、大气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失去了工作机会,不得不转向社会其他领域。My life as a quant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 从NASA转向华尔街从事量化金融交易的。
就像前文所说的,人类的整个进程就是在不断的按照康波理论50—60年周期性波动的经济特征,即经济会伴随科技变革呈现“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周期变化。所以当这次的科技竞赛进入缓和阶段(类似于冷战结束后的“后竞赛时代”),社会可能会经历以下进程:
1、技术扩散与普惠:
竞赛期间积累的科技成果将逐步从军用、战略用途转向民用,惠及普通民众。例如,冷战时期的卫星技术后来催生了GPS、气象卫星等民用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突破将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交通、能源等民生领域,提升生活质量。2、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科技创新将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例如,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成熟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红利将带来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加剧技术性失业和收入不平等,需要政策引导和社会调整。3、全球化与技术标准的统一:
随着竞赛缓和,各国可能会在技术标准、数据治理、知识产权等方面达成更多共识,推动全球化进程。类似于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全球统一的通信协议、数据交换标准等。4、社会伦理与治理的挑战:
科技的快速普及将带来伦理和社会治理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的隐私风险、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等。社会需要建立新的法律和伦理框架,以应对科技带来的挑战。5、科技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科技将更深地融入日常生活,例如智能家居、虚拟现实、远程医疗等技术的普及。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将更加依赖科技,推动社会效率的提升。当前科技竞赛正处于全面竞争阶段,类似于美苏争霸的中期。随着其中一方的出局,科技竞争将趋于缓和,科技成果将逐步惠及社会,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生活质量提升。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伦理、治理和全球化等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确保科技发展的成果能够公平、可持续地惠及全人类。所以到那个时候社会将重现上一个科技周期繁荣期(2000年前后)的景象:科技繁荣,但是社会重新进入重视人文治理,沟通,领导力,商业发达的时期。只不过那个时候传统的文科和社科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文科和社科,已经是被新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之后的新文科和社科了。
来源:事故侠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