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孤独心自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9 06:50 4

摘要:点赞、限时动态和简短回复,成了维系关系的主要方式,深度交谈却越来越少。友情本应轻松自然,如今却成了一种须衡量和管理的资源——“这个人值得约吗?”“我们还有共同话题吗?”“我主动联系,会不会让对方觉得烦?”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不联系、不见面、不回应,让关系在沉默

在人人手持一部手机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年轻人的社交圈前所未有地扩大,却也变得异常脆弱。

点赞、限时动态和简短回复,成了维系关系的主要方式,深度交谈却越来越少。友情本应轻松自然,如今却成了一种须衡量和管理的资源——“这个人值得约吗?”“我们还有共同话题吗?”“我主动联系,会不会让对方觉得烦?”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不联系、不见面、不回应,让关系在沉默中逐渐淡去。

人人手持一部手机▲

笔者遇到过刚大学毕业的朋友感叹:“我的社交平台上有很多‘朋友’,但真正愿意听我说话、面对面喝杯饮料的,可能不到三个。”其实这就是现实世界。

这并非个例。曾有数据调查显示,21岁至34岁的年轻人孤独感得分最高,过半数年轻人更习惯在线互动,并且现实交往中感到焦虑。年轻人的孤独,或许已成一种常态。

年轻人的孤独,或许已成一种常态▲

社交平台上的朋友圈看似热闹非凡——旅行、聚餐、健身、约会……每张照片每个视频都在展示丰富的社交生活。

然而现实中,许多年轻人不愿花精力维系深层关系,更倾向于“轻社交”——一个笑脸emoji、一次点赞、偶尔几句私讯。这些微弱互动虽维持表面温度,却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

过去,“断联”常被视为关系破裂,如今更像是社交倦怠下的一种“默契流动”。当生活节奏加快,友情没有明确的依赖需求时,它便自然淡去。即使彼此逐渐疏远,许多人也选择默不作声,不去追问“我们怎么了”,仿佛谁先开口就输了。

许多年轻人不愿花精力维系深层关系▲

在这样的氛围中,“低维护友情”(low-maintenance friendship)悄然成为主流。

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不频繁联系、不刻意维系,彼此无负担,没有高强度的社交压力,却仍保留善意和温度。

低维护友情的优势包括:自由度更高——适合忙碌、喜欢独处或社交能量有限的人;减少社交焦虑——无须担心联络频率或错过聚会;提供情绪安全感——即使不常见面,仍知道彼此在那里。

低维护友情▲

“低维护友情”这种关系也有隐患:

可能变得浅薄——看似“没事”,实则缺乏了解与互动;减少修复机会——疏远成常态,缺少主动弥补的契机;加剧孤独感——低接触的人往往更易感到孤单,却不自知。

友情的建立需要时间与信任积累。如果长期维持最低限度的联系,原本可以发展的深厚关系,可能就此消失。

友情的建立需要时间与信任积累▲

当然,并非所有友情都需要高频互动,也不是每段关系都得保持热络。

但在快节奏、情绪能量稀缺的时代,我们仍可以用简单方式为友情保温:偶尔发句“最近好吗?”——不必长篇大论,一句问候即可;约个短暂见面——哪怕只是喝杯咖啡,也胜过一百个点赞;找到共同话题或兴趣——让交流自然发生,而非勉强维系。

让交流自然发生,而非勉强维系▲

转说笔者出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段故事:

“我经常一个人吃餐。”这是古稀之年的Maarten跟我通WhatsApp两周后,她写了这一句话。我感觉到她的寂寞,回复她:“我喜欢独食。家里没人时候,我常独食。独食是美好的时刻,可以专注地品尝茶和咖啡的微涩,味蕾品尝食物更细腻。”

认识Maarten是新冠疫情前笔者在当地酒店度假的餐桌边,我见到她一手支着扶杖,在自助餐桌前拿了食物,来到桌边。我帮她把扶杖靠立,走去自助餐台取茶和水果。几次见面,休闲的时间多多畅谈,熟悉后,交换了联络方式。

荷兰酒店度假村▲

离开荷兰后,曾是旅巴司机的Maarten,每天给我发三至五张图片和祝语,亲爱的早安快乐工作愉快。

亲爱的午安快乐,享受美食。亲爱的晚上愉快,享受晚餐。晚安好眠。我回馈她一两张随手拍。祝语与慰问是举手之劳,在她的情感沙漠地浇灌一株幼苗,我有这份耐心。我再见到Maarten是疫情后的去年秋天事情,一别几年再见面。丧夫的Maarten无子缺友,也没跟亲邻交往。偶尔到教堂做义工,跟教友喝下午茶吃苹果挞。传照片来,我总会为她高兴:“和逍乐!(荷语:gezellig意思是愉快温馨)享受阳光咖啡……”

Maarten每天在花园整理▲

联想少时读《十五从军征》控诉军役残酷的乐府诗。

年轻时对老军人退役回家后,无人可分享餐食的描写,深刻震慑:“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朴实的文字里弥满缺少温馨的氛围,主人翁的凄凉感马上涌现。

《十五从军征》▲

寂寞阴气漫溢的李清照名词《声声慢》,笔者认为不宜少年人赏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少年心是一块海绵,而且触悟敏感,在暗藏忧郁攻击的成长期阅读,此词是一个地雷。

李清照画像▲

和Maarten再次分别时,已入深秋,叶黄渐飘堕,秋冬最愁阴天长,令人望景心落寞。

九月下旬至十月初是荷兰全国“对抗寂寞周”,各省城镇举办活动,分享寂寞心路,如何交新朋友,消除寂寞讲座等,给寂寞的人打开一扉清新的窗亭。寂寞宛如环境污染,阴覆各年龄层。多年的调查显示,寂寞指数在全球各个国家在加剧中。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全方位寂寞。

荷兰全国“对抗寂寞周”活动▲

走笔至此,该结尾了!前天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日本第一季度2万余人孤独死,孤独死现象离我们有多远?”。

根据报章报道,“孤独死”指的是死亡时,无人陪伴,且死后八天以上才被发现。根据数据,这些死者中,有六千多人是在死亡一个月后才被发现。

日本去年逾两万人孤独死▲

细读完这则新闻后,我当下心头一震。

心里不自觉地明白了当下很多长辈催促儿女抓紧结婚的用心良苦。长辈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漂泊他乡的儿女成家。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至少老来时有个伴,能够互相照应。然而,年轻人很多时候从来没有把这些“金玉良言”放在心上。

或许对长辈而言,一个人没有结婚生子的生活,就是孤独的。生病时没人照顾;快乐时无人分享;难过时无人倾听,这样的生活就是“孤独”。然而,笔者从不认同将“一个人生活”与“孤独”挂上等号。

年轻人独守其身▲

与其与一群不太合拍的人热热闹闹,家长里短,我其实更享受无人打扰,一个人的时光。

这样就不须要因为担心冷场,而绞尽脑汁想话题,也不要为了应酬不太熟悉的人而消耗宝贵的光阴,更不须要迁就别人的情绪而嬉皮笑脸。

其实,幸福很简单。可以是静静地坐在唱机旁,听着最爱的歌曲,或是浅尝已经泡开的茶,甚至可以是什么也不做,好好放任脑袋去放空、休息。难道这一种生活就是孤独吗?我反而认为这种生活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那就是把生活留给自己。

独享生活▲

既然每个人对“孤独”的理解都不同,新闻将这些死亡时,无人陪伴的逝者视作“孤独死”的说法,就太牵强了。

是谁规定人在离开时就一定要有人相伴?《再别康桥》就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也许对一些人来说,静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是他们最向往的。不需要别人的泪流满面,也不须要公告天下。可能对他们而言,这辈子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已经够折腾人了,能够安静地离开,已经是最大的福报。

《再别康桥》▲

至于老了没人照顾的事,我确实也想过这个问题。

然而,这其中有太多不确定性。这也建立在我们老了后无法自理的假设上。如果选择了一个人生活,我们自然要做到把自己照顾好这件事。既然生老病死是不变的规律,那就顺其自然吧!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我们不应该把个人的想法强加在任何事物上。好比孤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没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

享受孤独与面对寂寞▲

享受孤独与面对寂寞,是不相同的层面感蕴,这我懂。但我更愿意相信人天生具备内蕴的能力,并能增强与转移非善的心情,善用孤独的时光,去战胜寂寞,安顿自己。

《战胜孤独心自悠▪七律》——作者

独对寒窗夜未休,孤心寂寞意难收。

繁星点点添愁绪,冷月清清照远眸。

奋笔疾书寻妙境,举杯畅饮解烦忧。

终驱寂寞阴霾散,笑看人生乐不休。

来源:鹰瞳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