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24年悄然进入尾声。过去的一年里,乳腺癌治疗领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在靶向治疗、免疫疗法、ADC药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成就,离不开领域内每一位研究人员的辛勤耕耘和智慧贡献。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开启TNBC精准治疗新篇章
撰文 | Lily
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24年悄然进入尾声。过去的一年里,乳腺癌治疗领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在靶向治疗、免疫疗法、ADC药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成就,离不开领域内每一位研究人员的辛勤耕耘和智慧贡献。
本着 “探讨临床热点,传递最新进展,助力乳腺癌临床诊疗” 的初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候任主席、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联合主席联手医学界传媒,共同打造 “乳” 获新生 ——2024年乳腺癌年度盘点。在这里,我们汇聚全球智慧,共同回顾过去一年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成就,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在本次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带来“三阴性乳腺癌治疗进展”精彩演讲,医学界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无靶可用?TNBC治疗现状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较差的预后,成为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TNBC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其高度异质性意味着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各不相同。此外,TNBC通常预后不良,容易复发和转移。
江一舟教授指出,目前“一刀切”的化疗方案难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疗效并不理想。由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优化TNBC化疗方案的临床试验。其中,PATTERN III期研究开发的含铂化疗方案,成功将5年复发风险降低31%;CBCSG010 III期研究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加入卡培他滨,使5年复发风险降低43%;CBCSG006 III期临床研究证明了顺铂联合吉西他滨在转移性TNBC中的优越疗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FS)显著延长19%。
然而,TNBC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其缺乏明确的分子亚型,目前对其分子本质认识有限,传统化疗方案难以使所有患者获益,许多患者会出现化疗药物耐药,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探寻更有效的精准治疗策略,对于提高TNBC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需要深入研究TNBC的分子机制,开发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克服当前治疗的局限性。
分子分型:开启精准治疗的大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历时10年,建立中国乳腺癌多组学图谱CBCGA,并深入解析TNB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开发了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的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该分型基于465例TNBC病例多组学数据分析,将TNBC分为基底样免疫抑制型(BLIS亚型)、免疫调节型(IM亚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AR亚型)和间充质型(MES亚型)四种亚型:
对于基底样免疫抑制型(BLIS)建议使用铂类和 PARP 抑制剂;
对于免疫调节型(IM)建议使用免疫治疗;
对于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AR)建议抗 HER2、CDK4/6 抑制剂治疗;
对于间质型(MES)建议抗肿瘤干细胞、抗血管生成治疗。
江一舟教授表示,“复旦分型”为TNBC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明确患者的亚型,医生可以根据不同亚型的分子特征,选择针对性治疗药物,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副作用。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优化“复旦分型”,聚焦于对传统化疗反应差的“冷肿瘤”——LAR和BLIS亚型,开发新策略将其转为“热肿瘤”以利免疫治疗。针对BLIS亚型,研究发现关键代谢物GDP-M可使RPA2泛素化致同源重组修复缺陷,提出以GDP-M增敏PARP和检查点抑制剂。对于LAR亚型,研究显示其对GPX4抑制剂等铁死亡诱导剂高度敏感,在PDO和PDX模型中添加该抑制剂成功诱导铁死亡,且靶向铁死亡与抗PD-1化疗联合治疗对LAR亚型TNBC有效,为这类患者治疗带来新方向。
最后,为了实现“Bench-to-Bedsides”,将分子分型落地临床实践,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分型试剂盒,使用针对CK14、CDH1和DCLK1的抗体,能够快速、准确地对TNBC进行分型。该试剂盒已获得发明专利并在中国多个中心应用,完成了超过6000例TNBC的分型,为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工具。
除了传统的检测方法,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引入到分子分型中。通过收集放射组学数据和数字病理图像,利用神经网络或机器学习方法开发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快速、动态和非侵入性实现基于图像的分子分型。例如,基于MRI图像的放射组学分析能够快速获取TNBC的亚型信息,而数字病理图像的人工智能分析则可精确预测治疗靶点和分型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
有“型”可循: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
基于“精准分型”的探索,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TNBC精准治疗的临床试验。BCTOP-T-A01研究研究共纳入504例完成根治性手术后的早期TNBC患者,根据自主研发构建的由5个RNA组成的TNBC预后预测模型,将入组患者精准划分为高危或低危复发风险,并按1:1的比例将高危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强化或标准辅助化疗方案:强化组接受多西他赛+表阿霉素+环磷酰胺4周期,序贯吉西他滨+顺铂4周期(TEC*4-GP*4)方案化疗;对照组接受表阿霉素+环磷酰胺4周期,序贯多西他赛4周期(EC*4-T*4)方案;低危组患者接受标准方案化疗(EC*4-T*4)。
研究结果前瞻性地证明了该风险模型的预后价值,特别是对于高风险患者,强化治疗组与标准治疗组相比,3年无病生存率(DFS)显著提高(90.9% vs 80.6%,HR=0.51,P=0.030)。
在转移性TNBC患者中,传统化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较低(5%-10%)。FUTURE研究通过将转移性TNBC患者以NGS分型后进行精准治疗,意向治疗(ITT)人群总体ORR达29.8%,免疫治疗组ORR达 43.5%。
FUTURE-SUPER研究则在TNBC一线治疗中将患者随机分为基于亚型的精准治疗组和标准化疗组(卡铂联合紫杉醇),结果显示精准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1.3个月,显著优于标准化疗组的5.8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62%。相关结果发表于JCO。
邵志敏教授带领下,团队正在有序推进一系列TNBC精准治疗临床试验,包括FUTURE-SUPER2.0试验。此外,针对IM和BLIS特定亚型也在进行一系列随机III期临床试验。同时,研究团队致力于将精准治疗拓展到其他乳腺癌类型,尤其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为此构建了含不同亚型乳腺癌的多组学队列。
其中,中国乳腺癌基因组图谱(CBCGA队列)是最大最全面的亚洲多组学队列,涵盖773例病例,整合多组学数据形成数据库。通过分析500多例腔面型乳腺癌的动态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提出新的分子分型系统,分为经典腔面型(PIK3CA突变率高、预后好、对内分泌治疗敏感)、免疫调节型(可能受益于抗PD-1免疫治疗)、增殖型(高Ki-67指数,可能受益于CDK4/6和PI3K抑制剂)和RTK驱动型(预后差、内分泌耐药,但可能受益于TKI),并形成基于亚型的精准治疗模式,相关成果作为Nature Genetics的封面故事发表。
总 结
江一舟教授总结道,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肿瘤内高度异质性与治疗精准性缺失,让其治疗充满挑战,TNBC更是如此,疗效亟待提升。TNBC“基于亚型的精准治疗”这一概念的提出、一系列严谨临床试验(FUTURE试验等)的疗效验证,以及拓展至管腔型乳腺癌乃至其他类型肿瘤的积极探索,都有望为更多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开启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新篇章。
精彩资讯等你来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和谐的生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