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温州茶代言,是这样说的……

B站影视 2025-01-05 12:04 2

摘要: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曾结庐瑞安陶山的野境之中,他一生热衷于研究药草,在作品中写下茶叶的药用价值,指出喝茶能使身体轻盈,若换骨一般。有学者认为,陶弘景是第一位点出茶有减肥功效的古代茶人。

“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杂录》)

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曾结庐瑞安陶山的野境之中,他一生热衷于研究药草,在作品中写下茶叶的药用价值,指出喝茶能使身体轻盈,若换骨一般。有学者认为,陶弘景是第一位点出茶有减肥功效的古代茶人。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瑞安茶叶的发展历程,看到了清明早、凤山茶等茶叶明星的闪亮登场(详见 )。本期我们说一说与瑞安有关的茶人茶事,他们每一位都和陶弘景一样,与茶有着颇深的渊源,可以说是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的茶叶“形象代言人”。

为仙岩瀑布水打call

中国人饮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人们视茶为药物,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嫩梢,先是生嚼,后加水煮成汤。随着时代推进,人们不断探索大千世界的可能性,茶逐渐从药品偏向饮品。

到了唐代,人们进一步追求喝茶的口感,即讲究茶叶的色、形、香、味,以及泡茶用水的清、甘、洁、冽,文人雅士间普遍流行煎茶这一工艺、技法。

△唐寅所绘《煎茶图》。煎茶流程为:炙茶,即火上烘烤茶饼;碾罗,茶饼冷却后,放入茶碾中碾成茶末;煮水;投茶,水沸时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分茶,第一碗舀出的水名为“隽永”,味道上佳,此后第二、三碗,味道皆次于“隽永”,第四、五碗则“非渴甚莫之饮”。

大约公元825年,深州陆泽人(今河北深县)张又新在任温州刺史,嗜茶的他十分看重烹茶用水的品质,撰写了约900字篇幅的《煎茶水记》。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茶学著作,详细阐述了各地水对茶色香味的影响。

在文中,张又新将当时瑞安仙岩的瀑布水列为适宜煎茶的好水,甚至认为其品质不亚于时人口中排名第一的“扬子江南零水”:“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

△《煎茶水记》被收录入《四库全书》

作为大罗山南面的支脉,仙岩集成了大罗山出尘秀逸的绿色山水,能用作煮茶的好水不仅有瀑布水,还有珠泉池的池水。据民国《仙岩山志》卷一载:“珠泉池,在圣寿寺方丈东北隅……澄澈见底,频起泡沫,故名为珠泉,掬以烹茗,味甚干洌。”

值得一提的是,仙岩土壤肥沃,植被种类丰富,旧时亦是产茶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专业茶厂收购茶农种植的茶叶、茉莉花等。

宋代叶适:

最爱写茶的温州人之一

温州的历史名人中,喜欢喝茶的不少,南宋大儒叶适(1150—1223)算是一位,且写过不少与茶相关的诗文。传播度最高的当属他晚年卜居会昌湖畔水心村,远眺西山所作的诗《西山》:

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

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

竹下晴垂钓,松间雨试茶。

更瞻东挂彩,空翠杂朝霞。

叶适爱茶,友人便常常以茶相送。比如陆羽《茶经》里的“珍贵仙茗”,欧阳修笔下“两浙之茶,日铸第一”的日铸茶。此茶主产于绍兴会稽山麓日铸岭(绍兴平水镇境内),又称日铸雪芽,白毫显露,有着兰花芳香。

日铸茶名满天下,带动日铸岭及周边的种茶业。如日铸岭余脉相连的新昌,这里的自然山水与日铸岭相近,制成的茶叶也属日铸茶,口味甚至赛过日铸岭所产。

新昌人黄文叔(1138—1213)曾将家乡产的日铸茶送给叶适。叶适品茗后甚是喜欢,于是写了首《寄黄文叔谢送真日铸》以表谢意,文中探讨了日铸的香和色,称赞这才是地道的“真日铸”。

在喝茶这件事上,叶适经验丰富,口福不浅,他应该还喝过当时名声极盛的“蒋富山茶”,所以才有《挽巩仲至》中“秉我乌桕烛,瀹以蒋富茶”的描写。

△永嘉四灵画像 戴宏海/绘

作为最爱写墓志铭的文人之一,叶适在记录他人生平时,总会突出与茶相关的内容。

“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和赵师秀,这四位皆是耽茗之人,其中,徐照尤甚,曾自称“嗜茶疑是病”“病去茶难废”。叶适牢牢把握住了徐照的这一爱好,在其墓志铭中写道:“嗜苦茗甚于饴蜜,手烹口啜无时。”

他为四灵中的徐玑也写过墓志铭。为展现徐玑的性情秉直,他特别记录了徐玑任建安主簿,因监造御茶与上司发生争执的事:“监造贡茶,其长欲取于数外,君正色曰:‘此人主所以荐天地宗庙,非臣下所宜得。’”大大赞赏了徐玑阻止长官私拿御茶的义举。

△南宋时商人须获得国家许可后方能从事茶叶生意,此许可证叫“茶引”,上面写有茶叶购买数量,以及买卖往返规定日期。

叶适甚至为茶之事上书皇帝。

彼时宋人普遍饮茶,茶叶市场蓬勃且庞大。正因如此,南宋官府通过严格的层层把关,控制茶叶贸易。对此,叶适上书反映茶叶专卖制度的弊病,认为国家征收的茶叶税太重。他还积极评价了蔡京的茶法改革,支持将政府严格控制的茶政开放为自由贸易。

清代陈虬:

“瓯茶”提法第一人

清代温州司马郭钟岳在《瓯江竹枝词》中写道:“立夏清和四月天,与郎商酌岁支钱,红花盐菜俱难缓,更买新茶过一年。”及至清代,茶已完全融入温州百姓的生活。

然而,温州茶叶成名早、产量多,全域却分布较散,迟迟没有进入有序化、规模化发展。特别是清廷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使得温州茶叶外运必须经过内河,费用繁杂,产业发展滞后。

△据《宋会要辑稿》载,宋时两浙路与江南东路的茶商多为活跃于草市的小商贩。可见温州茶叶一直都是分散发展。

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开埠,茶叶成为出口货物之大宗。次年,温州港出囗茶叶279担;光绪六年(1880),猛增至2339担。

随着贸易额的增大,温州茶产业松散的弊端逐渐暴露。

清光绪十五年(1889),瑞安中医学大师、“东瓯三杰”之一的陈虬(1851—1904)在《温州出口土产宜设公司议》中建议:“阖郡出口之货以药材、茶、矾、瓯柑为四大宗……盖无公司以持之也。拟请练达绅富主其事,一切出口货物皆分设公司,郡城、上海各设一局,拣正货物,平定价目,分次出口”,并指出“茶则无论印度、东洋、俄、美等邦日渐广植,即就内地而论,吾瓯亦不敌鄂省之夥。宜聘请谙拣茶师,先于郡局自行严拣,分等装箱,务使瓯茶着实可靠,庶瓯庄名目大振,将来获益可无算也”。陈虬从生产、销售等相关环节,对温州茶产业提出全面改进的建议。

据此,有不少学者认为,陈虬是第一个呼出“瓯茶”概念的人,也是温州茶叶改良第一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温州商业巨擘、瑞安人许漱玉将五马街上的许云章绸布店和博瓯百货店两店合并,改名云博百货商场,内设茶室、餐馆等。

几年后,瑞安学者,陈虬的门生池仲霖在前者基础上,撰写了《整瓯茶议》和《瓯茶利病条陈》,呼吁官方“振作瓯茶”,建议“设公司以揽茶务”,进而编茶户、聘茶师、禁商贩、减税厘。

在陈虬、池仲霖等一批晚清维新志士的建议、推动下,温州茶叶稳定发展,出口量持续增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温州港茶叶出口量达到39644担,占土货出口总值的71.9%。随着外销的兴起,各地茶商也纷纷来到温州开设茶栈、茶行。来往交流间,瓯与茶,更深入地于此间沉淀、融合、焕发。

参考资料:

《瑞安茶叶史话》俞光

《浙江温州茶叶的发展与传承》孙淑娟 黄向永 董占波 盛小宽

《温州茶文化及其对温州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叶丽琴

《宋韵温州》温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温州茶业》吴树敬

《温州茶韵》卢礼阳 邵余安

《温州茶史》瞿炜

大家都在看

“玉海文史”征稿启事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瑞安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为了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玉海文史》编辑部特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历史故事、人文掌故、地方民俗考究等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同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为《玉海文史》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也可以直接在栏目推文后留言互动哦!

编辑:倪 曲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终审:陈锦海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