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香港小姐的黄金时代并未持续太久。仅仅一年之后,1993年港姐冠军莫凯茵的境遇就与前辈截然不同。许多媒体将这一年视为港姐的转折点。人们认为莫凯茵赢得港姐的真正原因在于她的教育背景而非外貌,这引发了人们对审美标准的讨论。
香港小姐竞选在巅峰时期为各个社会阶层的女性提供了进入名利场的机会。当时香港的富裕社会赋予了这项选美比赛以光彩夺目的光环。
然而,香港小姐的黄金时代并未持续太久。仅仅一年之后,1993年港姐冠军莫凯茵的境遇就与前辈截然不同。许多媒体将这一年视为港姐的转折点。人们认为莫凯茵赢得港姐的真正原因在于她的教育背景而非外貌,这引发了人们对审美标准的讨论。
与历届冠军享有广泛的公众支持和资源不同,莫文蔚在娱乐圈和观众中并没有引起很好的共鸣。有人甚至称她为“最丑港姐”。此后,1997年的佘诗曼和1999年的胡杏儿成为最后几位成功的港姐。到2001年,收视率已跌至21%。
随着香港娱乐业陷入低迷,以低质量的电影而闻名,香港小姐的衰落或许是不可避免的。1998年的经济危机和本土市场的饱和导致女演员的职业发展机会减少。根据香港电影资料馆的数据,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年产量超过100部,偶尔超过200部。2008年,这一数字下降到53部。
每年香港小姐冠军都会获得一根权杖
一些人,比如蔡少芬,转向了中国内地市场,该地区在2010年代经历了快速增长。2011年,蔡少芬主演了古装剧《后宫甄嬛传》,该剧后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试金石。其他人,包括导演徐克和马来西亚出生的女演员杨紫琼,则冒险进军好莱坞。进口电影开始占领香港市场,随着香港电影的颓势,香港小姐竞选也对参赛者和观众失去了重要性。
为了挽救节目,TVB开始瞄准内地观众,邀请更多来自内地的候选人,并向更广泛的观众开放投票和直播频道。
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奏效了。参赛选手开始在小红书等内地热门社交媒体上分享她们的选美经历。内地选手不太理想的粤语水平再次引发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公众讨论(尽管并非总是正面的)。去年,香港小姐总决赛成为当周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收视率仅为23.7%,远低于其巅峰时期。
甚至连港姐候选人似乎也不像以前那么认真了。关注都市生活方式的在线杂志《外滩画报》报道称,近年来,许多港姐候选人都是网红,他们希望利用港姐的经历打造自己的品牌,吸引网络流量。一位2023年的港姐选手在小红书上记录了自己竞选港姐的经历,并在视频中承认,港姐是她社交媒体账户上吸引眼球的好话题。
显然,选美比赛已不再是人们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随着网红经济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女性无需参加艰苦的训练营或在(实体)舞台上接受评分即可获得名利。根据商业媒体36氪的一篇文章,拥有1万名粉丝的网红,月收入可能超过1万元人民币(1400美元)。一些拥有数百万粉丝的顶级网红在好年景下,月收入甚至可能超过10万元人民币。
著名歌手李克勤和梁咏琪被邀请在2004年香港小姐竞选中表演
没有标准就是新标准
尽管关于香港小姐选美比赛的讨论仍然主要集中在候选人的外貌上,批评者称她们因为所谓的整容手术或为了迎合流行的审美标准而显得丑陋或长得一模一样,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鼓励自己接受不同的体型和自己独特的美。
“港女风格”也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指审美,而是代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所推崇的诸多非身体特质:自信、活力、轻松、积极。许多网友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气血旺盛”。尽管香港小姐或许永远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但它的贡献无疑在当今人们对美丽和盛典不断变化的期望中得以延续。
来源:好笑8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