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丨(超详)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汇总---可打印,附答案

B站影视 2024-11-22 17:42 2

摘要:更多初中、高中资料,可以在物理大师app获取查看!学习栏搜「666」还可以领会员!

高中地理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今天和各位同学和家长朋友分享一下高中地理的知识归纳点

在很多的家长或者同学的传统印象中地理应该属于文科,感觉背背就能出成绩。

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就连初中的地理,也不是仅仅背背就能出成绩的,一定是结合图形和知识本身的需要去记忆才能背的更好。

地理如果按照传统的文理分科的方式,在高中阶段确实被很多学校划分为文科,但是,它确实所谓文科中最偏理科的。这也是很多偏文的考生地理一直考试不好的一个原因。

因为,在他们心中,会潜意识的认为地理是需要背诵的,而背诵的东西,都是可以短期突击的,甚至是不需要思考的,就算是背不下来,也觉得和自身的记忆力有关。

其实,地理的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的图像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理科思维,需要的是抽象思维能力。

举个例子,地球上我们是看不到经纬线的,甚至绝大部分人是看不到地球的样貌的。怎么办?所以我们就把地球给图像化,把地球分成不同的部分,把地球分成不同的方位,分区域,分地形,分气候,分水陆,分温差等等,按照不同的类型去区别,去学习,去思考。

看看,从上面的角度上来看,地理还是文科吗?

如果,不了解经纬线的核心原理,不了解水陆的区别,不理解气候的类型,背的东西越多,学习的负担越重。

基于以上的分析,请各位同学和老师,在使用这份高中地理知识清单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当做一个记忆的内容,而是把它当做一个记忆或者复习的提纲。

要思考,每个知识点背后的东西,在课本上对应的内容,为什么要这么考试,会以什么形式去出题,如果图形化的话,该怎么把这个题目图形化?

所以,要把知识学活,不是简单的把某个科目进行文理的分类。经典的东西,看似内容少,但是一旦学会,则会出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下面是预览的格式,具体完整版选择,按照文末提示就可以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大纲要求:

1.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2.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3.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4.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6.1 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1.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分布在平原地形特征村落形态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带状

2.城市的起源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概念释义: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

城市区位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的位置,二是城市的分布。影响城市布局选址的因素很复杂,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1.地形与城市区位

城市选址有利影响举例一般多在平原地区(100—200米沿河、湖、海平原地带)一平(地形平坦),二土(土壤深厚、肥沃),三利于(利于农耕、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美国东部城市带,我国东部城市,印度平原上的城市如加尔各达等。高原也有城市分布热带低地闷热,高原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也有城市分布沿河谷低地,地势开阔太原、西安、拉萨

2.气候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气候有利、不利影响举例中低纬度(沿海比内陆城市多)气温适中、降水适度多数城市,如北京、上海、纽约、巴黎荒漠地区高纬、高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干旱严寒闷热城市很少

3.河流与城市区位: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两大优势——水运便利、水源充足。

河流为城市提供了①水源、②交通运输、③在古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

(1)沿江湖河道设城

①水运优势: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过河点位置,陆上交通线过河处。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

②水源优势:供应城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

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一是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水,二是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面临严重缺水,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生活用水——每人每天的较低用水量时0.05吨,较高用水量时0.5吨。水量可用来衡量人的生活水平,若按人均150升/天~300升/天计算,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需水量则为0。5亿吨~1亿吨。

工业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用水至少需要1。5亿吨。

郊区农业(菜地)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至少需要用水3亿吨。

高中地理试题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前30题每小题1分,后1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地球上生物存在的条件中,不属于地球自身条件的是:

A、地球距日远近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地球上早期形成了海洋 D、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安全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A、维持地球温度 B、产生地球大气

C、产生地球"磁暴" D、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中断

3、诗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的月相是:

A、满月 B、峨嵋月 C、上、下弦月 D、新月

4、下列自然现象中,因地球公转运动而产生的是:

A、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B、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一般比左岸陡

C、北京的白昼时间,夏季比冬季长

D、地球上的赤道地区,线速度最大

5、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A、氨和臭氧 B、氮气和臭氧 C、氮和氧 D、氢和氦

6、如果在我国南极中山站升起五星红旗,红旗飘扬的方向一般是:

A、向北飘扬 B、向东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西飘扬

7、深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主要是:

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无大气保温效应 D、地面辐射弱,大气辐射强

8、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B、暖流会使流经的沿岸地区形成荒漠

C、洋流不参与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

D、寒流对流经的沿岸地区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高一地理模拟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同40小题,第1—30小题,每题1分,第3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有关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星光闪烁的恒星 B.拖着长尾的流星

C.一闪即逝的彗星 D.圆缺多变的行星

答案:A

2.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由探索阶段进入开发利用阶段的是:

A.原苏联发射的7个“火星”号探测器 B.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

C.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C

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A.1恒星年 B.365日5时48分46秒 C.1太阳日 D.23时56分4秒

答案:A

4.下列有关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9月23日赤道昼大于夜 B.12月22日南半球昼小于夜

C.6月22日北半球昼大于夜 D.3月21日有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C

5.下列有关四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春季始于春分,至于夏至 B.一般把1、2、3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C.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D.四季的形成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答案:C

6.城市中多雾的原因是:

A.尘埃多 B.水汽多 C.温度高 D.二氧化碳多

答案:A

7.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

A.长波辐射 B.紫外线 C.可见光 D.红外线

答案:C

8.如果黄赤交角不存在,下列哪种现象将不会产生:

A.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变 B.大气运动方向永远不变

C.没有热带和寒带 D.气压带和风带和季节移动

答案:D

9.关于反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为高气压 B.中心为上升气流 C.中心为低气压 D.气流向中心辐合

答案:A

1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是哪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B

11.形成酸雨的主要有害气体是:

A.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答案:A

12.海洋是大气主要的:

A.物质和氧气的主要来源 B.热量和水分的主要来源

C.氮气和水分的主要来源 D.热量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答案:B

13.关于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蒸发量小 B.降水量较大 C.陆地水汇入较多 D.受暖流影响

答案:D

14.等温线与洋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北凸 B.寒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南凸

C.寒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 D.暖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

答案:C

15.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A.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B.海洋生态问题和洋流问题

C.海洋运输问题和海洋开发 D.海洋污染和水温升高

答案:A

1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A.硅、钠 B.氧、铝 C.氧、硅 D.钾、镁

答案:C

17.有化石存在的成层岩石是:

A.花岗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C

18.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A.湖泊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 B.淡水湖泊水、河流水、浅层地下水

C.淡水湖泊水、冰川水、河流水 D.淡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

答案:B

19.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源于: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答案:A

20.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生物 B.水分 C.大气 D.岩石

答案:A

2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答案:蒸发、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A→B →C →D组成_______循环,此循环的重要意义是

答案:海陆、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水资源,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3)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运动是,其对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答案:陆地循环、水资源

三、综合题:(共15分)

45.某地区森林、铁矿和水能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区的工业体系。据上述信息并应用有关地理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l)在图中的一系列工业部门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部门是。以它为中心而形成的工业地域的特点是面积。发育程度。

(3)下面四种工业中,与主导工业部门联系密切的是

A.机床厂和氮肥厂 B.焦化厂和烧结厂

C.造船厂和精密仪表厂 D.机械厂和造船厂

(4)一些工厂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有的是由于生产上的联系、有的则是为了共同利用和。

(5)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现象,而形成。

答案:(l)钢铁工业 大 高(3)B D(4)基础服务设施 廉价的劳动力(5)近距离集聚 工业地域

46.读“可持续发展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持续发展包括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和持续发展。其中发展是基础。

(2)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由于:

①;

②;

③。

[标答] (l)生态 经济 社会 生态持续 (2)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等一个一键三连

你的支持是小编持续更新的动力!

来源:物理大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