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生鱼宴,怎成健康的“定时炸弹”?

B站影视 2024-11-22 16:42 2

摘要:某天,他突然开始发热,体温反复波动在37.2-38.6℃之间,全身肌肉也酸痛不已,让他疲惫不堪。

35岁的小帅最近可真是遭了罪。

某天,他突然开始发热,体温反复波动在37.2-38.6℃之间,全身肌肉也酸痛不已,让他疲惫不堪。

想着可能只是小感冒,小帅便尝试了退热药和抗生素,结果完全不见好转。

01 发病前1个月多次吃生鱼

其中一次吃了2斤

无奈之下,小帅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医生为他安排了血常规检查。

当看到结果时,医生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小帅的白细胞数量像火箭一样飙升,嗜酸性粒细胞的值甚至让经验丰富的医生都感到震惊——他的白细胞总数高达61.17×10⁹/L(成人一般为4-10×10⁹/L),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更是惊人地达到53.08×10⁹/L(一般为0.05-0.5×10⁹/L)!

在医生的进一步询问下,小帅这才回想起来,自己在发病前1个月里多次生吃了淡水鱼,甚至在一次聚餐中吃了足足2斤!

医生高度怀疑小帅感染了寄生虫,立即安排了进一步的检查,包括大便找肝吸虫卵及寄生虫抗体十项检测等。

肝吸虫虫卵

结果显示:肝吸虫IgG抗体呈阳性(+)!结合小帅近期生食大量淡水鱼的病史,以及其发热和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的表现,检验科“火眼金睛+海底捞针”终于寻找到肝吸虫虫卵(但并不是所有的病人能幸运的发现虫卵,诊断为“肝吸虫病”)。

在排除相关禁忌症后,医生为小帅进行了经验性驱虫治疗。治疗后,小帅的体温终于恢复正常,随后的复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值也逐渐回归正常,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02 什么是肝吸虫病?

潜藏在美味背后的“健康刺客”

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一般人感染通常是因为食用了未煮熟的淡水鱼。

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肝吸虫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在粪便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中发现虫卵。

03 肝吸虫的罪恶一生

从卵到成虫的感染之旅

从虫卵开始,肝吸虫就开启了罪恶的一生。肝吸虫卵通常随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体。

第一站:淡水螺——肝吸虫卵在水中漂流,直到找到它们的第一站——淡水螺。这些螺贝成了它们的临时“宿舍”,在这里生长发育,整装待发,准备好迎接下一段旅程。接着,幼虫离开螺体,游向新的宿主——淡水鱼,并在鱼的肌肉中形成囊蚴。

第二站:淡水鱼——囊蚴在鱼体内像一个隐形的敌人,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位“猎物”的出现。

第三站:人体——当人们生食或半生食感染了囊蚴的淡水鱼时,囊蚴进入人体,在胆管内发育成成虫。成虫定居于胆管中,吸取养分并繁殖,排出虫卵,再次开始新的生活史循环。

04 如何让肝吸虫“无缝可钻”?

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以下3招,让你在享受鲜美水产的同时,也能有效抵御肝吸虫的侵害:

1. 煮熟煮透:水产品要彻底煮熟,杀死潜在的寄生虫,这是预防肝吸虫的首要法则。

2. 保持卫生:处理生食时,勤洗手,生熟分开,切断传播途径。

3. 选购安全食材:选择经过正规检验的鱼虾,确保来源可靠。

小帅经过这次教训终于明白:生鱼虽美味,健康更重要,还是熟食更安心!

或许生鱼的鲜美让人一时难以抗拒,但健康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下一次,当你面对一盘诱人的生鱼片时,不妨想一想,熟食带来的不仅是安全,还有对自己和家人的一份责任感。

陈友鹏 感染性疾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领域:

擅长疑难肝炎肝病/肝硬化、发热待查、脓毒血症/严重感染、艾滋病及传染病的诊治,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及其阻断措施。

专家简介:

现任中山七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院感与公卫管理处处长,中山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中山七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副主任(兼)。毕业于柏林自由大学与柏林洪堡大学Charité医学院(基因技术专业),在柏林自由大学与柏林洪堡大学Charité学习与博士后工作5年,曾在美因茨Johannes-Gutenberg大学转化免疫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进修6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孙文静、高畅

编辑:李艾琳

初审:陈友鹏

审核:江清浩、李艾琳

审核发布:陈起坤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