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消极情绪不能靠打鸡血,而是要靠专注的“心流”

B站影视 2025-01-04 05:50 2

摘要: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内心被无力感充斥,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找不到一丝光亮?这,就是消极情绪带来的体验。它如同一条如影随形的“黑狗”,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生活,啃噬着我们的心灵。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内心被无力感充斥,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找不到一丝光亮?这,就是消极情绪带来的体验。它如同一条如影随形的“黑狗”,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生活,啃噬着我们的心灵。

我想起一位抑郁症患者的真实故事。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我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着一层膜,看天空总是灰蒙蒙的。身边的人在说话、在笑,而我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像看默声片。回到家我把自己隔绝起来,拉上窗帘、枕头捂在脸上无声地哭,哭完望着天花板发呆。”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与绝望,让人揪心。直到一个朋友不经意的指责,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消极情绪如汹涌的潮水将她彻底淹没。

事实上,消极情绪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广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8亿人患有抑郁症,而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就是消极情绪。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2023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有3000万名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受到心理问题困扰,其中消极情绪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痛苦中挣扎。无论是生活中的挫折、工作上的压力,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都可能成为消极情绪滋生的土壤,让我们陷入情绪的泥沼,难以自拔。

为何积极情绪难以击退消极情绪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消极信息更为敏感的倾向,如同一个精密的警报系统,时刻警惕着可能的威胁。消极情绪就像是触发警报的信号,能迅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以便应对潜在危险。

研究表明,大脑中的杏仁核在处理消极情绪时起着关键作用。当面临压力、恐惧等消极情境时,杏仁核会被快速激活,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相比之下,积极情绪的处理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如前额叶皮层、伏隔核等,其激活过程相对缓慢。这种生理机制上的差异,使得消极情绪一旦产生,就更容易抢占我们的思维空间,让积极情绪难以“见缝插针”。

情绪调节的心理机制也揭示了其中奥秘。当我们试图用积极情绪对抗消极情绪时,往往陷入一种“压抑—反弹”的困境。就像弹簧,你越是用力下压,它反弹的力量就越大。刻意压抑消极情绪,表面上看似在营造积极氛围,实则是将消极情绪积压在心底,一旦达到阈值,便会如洪水般汹涌而出,让我们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那么,究竟什么能帮助我们驱散消极情绪的阴霾呢?答案是专注。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件事情中时,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杂念都被隔绝在外。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心流”状态。

画家陈克永的经历便是绝佳例证。他生于北京郊县平谷的小山村,自幼对画画情有独钟。20世纪70年代初,考入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回到故乡,潜心沉浸于山水画艺术创作。在那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他一待就是20年,每日勤奋工作、忘我创作。在他眼中,只有笔下的山水,心中的沟壑。终于,90年代中期,他厚积薄发,其雄浑激荡的山水画作品在当代画坛声名鹊起,多幅作品被中南海等重要场所收藏,还荣获“97中国画坛百杰”称号。他创作时,无疑处于心流状态,心无旁骛,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画布,每一笔都蕴含着对山水的热爱与感悟,时间与自我意识全然消逝,只剩创作带来的纯粹喜悦。

从生理角度来看,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时,大脑会发生一系列奇妙的变化。神经科学家发现,此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内啡肽就像身体内部的“镇痛剂”与“快乐源泉”,它不仅能缓解身体的疲劳与不适,还能带来愉悦感与满足感,让我们沉浸在专注的快乐中,忘却消极情绪的纠缠。与此同时,大脑前额叶皮层等区域被高度激活,它们如同精密的指挥官,协调着注意力、记忆力与创造力,让我们能够全神贯注地应对当前任务,高效地处理信息,仿佛进入了一个思维的“高速通道”。

心流状态下,我们对外界干扰的敏感度也会大幅降低,心理学上称之为“选择性注意”。就像戴上了一副降噪耳机,屏蔽掉无关紧要的声音,只聚焦于关键信息。比如,一位作家在创作时,即便窗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他也能充耳不闻,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一位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时,哪怕周围仪器嗡嗡作响、同事来回走动,他的眼中也只有实验数据与反应变化。这种高度专注的状态,让我们暂时摆脱消极情绪的泥沼,在专注的事情中找寻到价值与意义,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自信。

要开启专注之旅,第一步便是精准锚定目标。目标就如同航海中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呢?首先,不妨从自身兴趣出发,回忆那些曾让你热血沸腾、忘却时间流逝的事情,它们或许就是兴趣的萌芽。如果你对摄影情有独钟,每次拿起相机都满心欢喜,捕捉美好瞬间时内心充盈着成就感,那么摄影就可能是你的专注方向。

明确方向后,需将大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目标。以摄影爱好者为例,若想在一年内举办个人摄影展,便可依时间线拆解:第一个月,学习并熟练掌握相机的高级操作功能,如手动对焦、曝光补偿等;第二个月,深入研究构图技巧,每周分析20幅优秀摄影作品的构图方法;第三个月,专注于光影运用,每日在不同时段外出拍摄,记录光影变化对画面的影响……以此类推,每个小目标都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与具体任务,让你清晰知晓每个阶段的努力方向。同时,依据小目标制定详细的每日或每周计划,将任务安排到具体时段,增加时间的紧迫感与任务的可执行性,如此,一步步向着终极目标迈进。

良好的环境是专注的“催化剂”。想象一下,你身处杂乱无章、噪音不断的空间,思绪必然如风中柳絮,飘忽不定;而当你走进整洁有序、氛围宜人的环境,内心会自然而然地沉静下来。

若你习惯在家工作或学习,不妨打造一个专属的无干扰工作区。选择房间角落,清理掉不必要的杂物,仅摆放当下任务所需物品,如电脑、书籍、笔记本等,让桌面保持简洁。在光线方面,尽量利用自然光,其柔和光线不仅护眼,还能营造舒适氛围,若自然光不足,可添置一盏色温适宜的台灯。为减少噪音干扰,可安装双层隔音玻璃,或使用隔音耳塞;若周边环境实在嘈杂,白噪音是个绝佳选择。像雨声、海浪声、森林鸟鸣声等,这些频率均匀的声音能在大脑中形成“屏蔽”效果,柔和突兀声响,让你将注意力聚焦于手头之事。可以播放一些白噪音,帮助你沉浸其中。

正念冥想,犹如心灵的“健身房”,能有效锻炼我们的专注力。从神经科学原理看,当我们处于正念冥想状态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活跃度降低,该网络常与消极情绪、过度沉思相关;与此同时,“任务积极网络”被激活,让我们专注当下,摆脱杂念纠缠。

一位忙碌的上班族,起初常被工作压力与生活琐事困扰,情绪消极,专注力涣散。接触正念冥想后,他每日清晨起床后与夜晚睡前各安排15分钟冥想练习。起初,思绪频繁游离,但他不懊恼,每当走神,就温柔地将注意力拉回呼吸。坚持数月后,他惊喜发现,工作时能迅速进入状态,效率大幅提升,面对压力情绪也更平稳。

你若想尝试,可从基础的呼吸冥想开始:找一处安静舒适角落坐下,挺直脊背但不僵硬,双手轻放膝盖,轻轻闭上眼睛。将注意力聚焦于呼吸,感受空气缓缓进入鼻腔的清凉、充满胸腔的扩张感,以及呼气时的温热、身体的松弛。若思绪飘走,别自责,平和地觉察它飘向何处,再轻轻带回呼吸。初次练习,5 - 10分钟即可,后续慢慢延长。若觉得自行练习有难度,可以找一些冥想的APP之类的,里面有专业的冥想引导课程,助你逐步掌握技巧。

在追求专注的道路上,我们难免遭遇情绪波动,这实属正常。就像大海,既有风平浪静,也会波涛汹涌。关键在于,如何在情绪浪潮中稳住专注的“小船”。

在一场重大体育赛事中,一位运动员赛前压力巨大,焦虑如乌云笼罩,肌肉紧绷,心跳加速,脑海中满是比赛失利的画面,专注力严重受扰。但当他踏上赛场,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此刻,我只需专注于这一分、这一球。”他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球的轨迹、对手的动作,焦虑情绪渐渐退去,凭借出色发挥逆袭夺冠。

生活中,当消极情绪来袭,不妨试试深呼吸:找个舒适位置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慢慢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感受腹部隆起,持续3 - 5秒;再缓缓呼气,腹部收缩,重复几次,让身体放松下来。同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可以应对当下”“情绪只是暂时的,专注能带我穿越困境”。还可将情绪写在纸上,梳理思绪,让内心重归平静,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专注之事。

在人生的旅途中,消极情绪如影随形,但请记住,专注是我们驱散阴霾的利剑。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热爱的事物中,消极情绪便会悄然退场。正如尼采所说:“具有专注力的人可免于一切窘困!”让我们从当下开始,锚定目标、营造环境、练习冥想、接纳情绪,开启专注之旅,挣脱消极情绪的枷锁,拥抱阳光灿烂的生活。

此刻,我想听听你的声音。在评论区分享一次你用专注战胜消极情绪的经历吧,让我们相互鼓舞,共同成长。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身边的人有所帮助,别忘了点赞、分享,让这份正能量传递下去。

来源: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