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健”AI | 海信医疗陈永健:如何缩小国产手术导航器械在临床画质上的差距?AI提供破局机会

B站影视 2025-01-03 23:08 2

摘要:当机械的声音从扬声器中传出,全自动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摇向伤者的腹部,无论是切割还是缝合,动作都精确到令人难以置信⋯⋯10多年前,“异形之父”雷德利·斯科特在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中,构想了未来手术室的机器人医生。

“开始麻醉,开始外科手术。”

当机械的声音从扬声器中传出,全自动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摇向伤者的腹部,无论是切割还是缝合,动作都精确到令人难以置信⋯⋯10多年前,“异形之父”雷德利·斯科特在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中,构想了未来手术室的机器人医生。

如今,操纵机器人手术控制台的仍是人类医生,但搭上AI技术的传统医疗器械,正在现实世界中飞速迭代。其中,手术导航作为智能化应用最广泛的领域,1999年便开始国产化,发展至今,行业内的选手可谓鱼龙混杂。

近日,海信医疗内窥镜事业部总经理陈永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就国产手术导航在临床画质和智能化上的差距来说,AI技术提供了新的破局机会。

海信医疗内窥镜事业部总经理陈永健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手术导航存在多年,很多院士的期望仍未解决

“奔驰切口”,因其切口形状类似于奔驰汽车的标志得名。在外科医生的印象中,这个名词常与开腹手术挂钩。因为能提供广阔的手术视野,该类手术在100多年前就已存在,涉及脏器包括肝脏、胆道、胰腺等。

不过,这种听似“血腥”的传统手术方式,对伤口愈合较慢的老年患者并不友好。因此,创口更小、患者预后更好的微创手术早已风靡全球。具体来说,医生会在患者的胸腹部等手术区域开几个1~2厘米的小孔,将10毫米或更细的光学内窥镜插入孔中,并引入杠杆式手术器械,借助外显图像完成腹内手术。

术中导航(手术导航),是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辅助外科医生,通过实时跟踪手术器械的位置和运动,与术前或术中获得的影像数据(如CT、MRI、X光等)结合,为医生提供精确的手术区域定位和操作指导。由于人体脏器时刻处于形变状态,其导航难度远大于骨科手术导航。

其实,术中导航技术已经存在多年。

“过去,手术导航只能提供简单的方案,对年资高的医生没什么用。但如果它能在术中(完全)实现真实位置辅助的话,那无论年资高低的医生都非常需要。很多院士也希望(手术导航)能做到这一点。”陈永健介绍,术中导航是医院非常看重的功能,其质量可能关系到手术成败,出现问题的医院中,不乏国内TOP20 的医院。

例如,胰腺手术的难点在于剥离胰管和周边的重要血管,对于三甲医院的医生来说,在术中精准找到血管并不难,但颜色与胰腺相近的胰管具有“迷惑性”,如果位置判断不精准,被戳破后外漏的胰液具有腐蚀性,将带来严重的术后问题。

再比如,在肝胆手术中,术中导航系统能清晰显示血管剥离和韧带切除过程,但在肝脏切开时,细小静脉和栓塞点往往不明显。对于这类特定细节,需要增强图像显示来提醒医生,否则很容易被忽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研发团队与医生进行深入交流,否则无法做到最好的显示效果。

另外,胃肠手术对术中导航的纹理识别、颜色显示能力也有极高要求。若颜色显示不准确,医生难以判断术后血管是否完全供血或部分失去供血。若无法显示这些细微的颜色差异,可能导致医生操作错误,进而引发手术部位发炎、出现患者胃胀气甚至危及生命。

三大差距仍待追赶,手术导航是最大的智能化应用领域

Grand View Research的一份研报指出,2023年全球手术导航系统市场规模为12亿美元,预计2024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7%,对微创外科手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根据美国外科医师学会(ACS)2024年的一份报告,微创手术技术现在约占美国进行的所有择期手术的60%。

在中国,内窥镜市场快速增长,但硬性内窥镜(以下简称硬镜)的国产化还处在加速阶段,据陈永健观察,国内目前占据市场份额超过5%的公司并不多,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目前国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大多数是采用国外方案或模组集成的方式,导致国产产品在质量、临床画质和智能化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三点都做得好的厂家基本没有,国外品牌仍具有较大优势。

据中信证券研报,2020年中国硬镜设备市场外资三巨头(Karl Storz、Stryker、Olympus)市占率达76%,国产装备市占率不足10%。其中,Karl Storz是全球“硬镜之王”,其产品质量可靠”,故障率低于国产产品。

国产品牌要如何追赶?陈永健认为,可靠性的提升没有捷径,需要企业对高速数据线缆、导光光纤、高速通信接口、激光发射光源等易损的关键器件做深刻攻关,但在临床画质和智能化上,AI技术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新的破局机会。

具体来说,临床画质不同于摄像机里显示的图像,需要针对不同器官上不同手术的特定细节做优化。以海信的4K荧光内窥镜为例,应用范围目前主要覆盖肝胆科、胃肠科、泌尿科、胰腺科、甲状腺科、妇科、胸外科等科室。研发团队跟台了大量二、三级医院的科室手术,算法工程师则“投喂”了海量录像,经过不断开发、优化算法,才让内窥镜的画质已达到三级医院的临床要求。

另外,手术导航属于内窥镜在智能化方面最大的应用领域。据陈永健介绍,公司的内窥镜有双屏,一屏是手术图像,另一屏是手术图像与CT、核磁等数字三维器官的融合图像,这为医生提供了术中引导,指示在不透明器官下的病变和血管位置,避免危险操作。

但记者注意到,目前该产品主要在器官没有大范围的翻动和斜面时做位置指引,如果器官的形变非常剧烈,现在还无法做到实时跟踪。

手术导航定义待统一,中外厂商基本处于“并跑”期

2024年10月,海信医疗参与制定的《手术导航系统产品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陈永健表示,具备手术辅助规划功能的内窥镜可以称为“智能内窥镜”,此前国内获批的产品只能提供术前规划,希望在术前规避器官形变引起的风险,但随着公司内窥镜获批上市,术中规划和预警将是更进一步的方向。

但问题是,提供简单的指导方案可以叫“导航”,临床高难度手术的介入也可以叫“导航”。由于手术导航产品定义尚未统一,赛道玩家鱼龙混杂。因此,为了更好地在临床上开展大规模研究、推广手术导航系统,海信医疗参与制定了这一团体标准。

陈永健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产品获批时间较短,医生正式使用后反馈了很多新问题。其中共性问题之一是操作不同种类手术的医生对精度、速度有不同需求,他们希望尽量不要在术前准备时用到很复杂的磁定位、光学定位设备,尽量减轻手术时间和准备工作负担。

“现在,手术的不同术式都已经很规范了,主刀医生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判断入手位置、刀下重要管道和病灶位置、把控下刀力度和深度。这是非教科书式的,我们希望术中导航指导下刀的精准度能够达到毫米级,甚至更小的精度。”

在陈永健看来,“医疗+AI”已经是业内公认的发展方向,像肺结节辅助诊断、胃肠道的恶性病变辅助诊断等应用都已经比较成熟,准确率很高。但是,柔性脏器的术中导航功能、术中危险部位的识别预警甚至是精准识别之后的自动手术,理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现在还没有达到,行业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回归到技术层面,中外厂商在智能化导航技术上基本处于并跑的状态,甚至有些方面是独具特色,但原生AI算法的差距依然存在。陈永健认为,尽管目前全球的AI大模型仍以开源为主,存在相对公开的交流,但随着各类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最先进的AI算法可能会封闭。

他表示,目前真正的龙头还未出现,国内的内窥镜或手术导航系统行业仍处于“鱼龙混杂”的阶段。但可以明确的是,研发难点不在机械上,而是核心算法,未来这将成为医疗器械公司的一个重要竞争维度。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