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微博没有人不想骂国粹,回首15年旅程,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微博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存在。从2009年的辉煌起步,到如今面临的种种困境,这个昔日的社交媒体霸主,在近15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一出令人唏嘘的“产品衰落”史。
#头条开新年#提起微博没有人不想骂国粹,回首15年旅程,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微博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存在。从2009年的辉煌起步,到如今面临的种种困境,这个昔日的社交媒体霸主,在近15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一出令人唏嘘的“产品衰落”史。
你可能不太相信 ,看看数据这个残酷的见证者。微博2023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其月活用户达到5.95亿,但同比增长率却仅有2%。与此同时,日活用户数为2.71亿,与2021年相比增长几乎停滞。更为严峻的是,根据QuestMobile的报告,用户在微博上的日均使用时长已经大幅缩水至28分钟,远远落后于抖音的89分钟和小红书的52分钟。这些停滞不前的数据,实际上揭示了产品战略上的深层问题。
产品体验的逐渐恶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自2018年以来,微博平台的广告收入占比持续攀升,目前已接近70%。这种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直接导致了用户体验的急剧下滑。如今,打开微博,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所谓的“热门推荐”充斥着视线,而用户真正关心的内容却被算法的迷雾所笼罩。有一句话叫打开电视看新闻,结果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想到现在微博也步电视后尘,我们是刷微博的,不是看广告的。
微博似乎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悖论:为了增加营收,不得不加大广告的投放力度;为了提高广告效果,又不得不不断调整信息流算法。然而,这些算法的调整却进一步破坏了用户体验,使得大量优质创作者选择离开。新榜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微博单月活跃的优质创作者数量就较2021年锐减了近40%,其中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流失情况尤为严重。最起码,我现在不会刷微博了,而且我身边的朋友也不会玩微博,因为我免费给它做广告了。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微博竟然背离了“关注”这一社交产品的核心功能。原本,“关注”页面应该是用户自主选择的信息集合地,但微博却用算法推荐取而代之。这种做法就好比用户订阅了一份报纸,却总被强迫阅读别人筛选过的内容。据知情人士透露,此举旨在提高广告转化率,但代价却是牺牲了产品的核心价值。有一天你发现平台给你推荐的内容是你从不关心板块,然后你好奇的打开博主主页发现竟然关注了对方,而且关注的不止这一个,是一串,真的崩溃了,凭什么让我关注他们?
生态的恶化更是给微博的困境雪上加霜。SocialBeta的报告指出,2023年微博上原创内容的占比已经跌至30%以下,转发和营销内容则大肆泛滥。更为糟糕的是,平台试图通过引入评论机器人“罗伯特”来制造虚假的繁荣,掩盖真实互动的匮乏。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未能挽回用户体验的颓势,反而进一步加速了用户的流失。
从外部竞争环境来看,微博的困境也与其未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密切相关。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平台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出色的用户体验,正在迅速蚕食社交媒体的市场份额。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18-35岁的用户群体中,微博的使用频率已经跌出了社交媒体的前三名。
这种短视的产品思维最终让微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用户需要快速获取资讯时,他们会选择今日头条;当想看精彩视频时,他们会打开抖音;当想分享生活点滴时,他们会前往小红书。而微博则逐渐沦为了一个“边缘化”的存在。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微博自身产品定位的模糊。它试图兼顾社交、内容和信息获取等多个领域,却未能在任何一个领域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这种“大而全”的策略导致微博在各个细分市场上都难以立足。分析师们指出,微博的产品战略缺乏连贯性和远见,往往只是盲目跟风市场热点,如短视频和直播等功能的仓促上线,都像是临时拼凑的补丁。
在互联网产品的历史长河中,微博的案例或许将成为一个发人深省的反面教材。它警示我们:在产品运营过程中,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忽视用户体验和背离核心价值的行为终将自食其果。正如一位资深产品经理所言:“好的产品应该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而不是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面目全非。”
还有一个让所有微博客户都想骂国粹,就是有问题它的电话永远找不到人工,在线客服也找不到人工,机器人重复回复你,气的你想砸屏幕,你们还知道那些想吐槽的地方,不妨评论区大家探讨一下!#新人头条创作赚收益#
来源:a锐眼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