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3》:这回陈思诚该反思自己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03 17:58 2

摘要:再到2025元旦档,肖央、段奕宏主演《误杀3》,其核心台词又变成“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该片上映6天,票房突破4亿元,灯塔专业版预测最终票房超7.4亿元。

2019年,肖央、陈冲主演《误杀》,其核心台词是“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该片豪取13.3亿元票房。

2021年,肖央、任达华主演《误杀2》,其核心台词是“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该片斩获11.2亿元票房。

再到2025元旦档,肖央、段奕宏主演《误杀3》,其核心台词又变成“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该片上映6天,票房突破4亿元,灯塔专业版预测最终票房超7.4亿元。

以上三部《误杀》监制皆是陈思诚,三部导演:柯汶利、戴墨、甘剑宇亦来自陈思诚团队。作为中国悬疑商业片第一人,陈思诚打造的《误杀》系列,动静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但为什么票房和评价却在逐步滑落?

2024年可谓肖央的电影年,共有7部由他主演或参演的影片上映。其中,《浴火之路》《出入平安》的角色都是一个心碎的父亲,因孩子被拐卖或失踪,而陷入绝境。

没想到年末了,肖央还在找孩子——《误杀3》里他饰演一个东南亚某国富商郑炳睿,妻子早亡,独宠女儿。一天,他在豪华庄园举办浴佛节,女儿竟突然被绑架。绑匪要1亿赎金。警察来了,他却说,要自己带着钱,去找绑匪。

交赎金过程,他被全程直播,被全民热议,甚至被要求玩智力问答,答对,则获知孩子线索;答错,就砍掉孩子指头。

绑匪问了三个问题:最大的贫民窟是哪?起效最快的迷药是什么?拐卖儿童会判几年?问题很奇怪,更奇怪的是,郑炳睿竟全答对了。随后,他被引向一个罪恶之渊——一座堪比地狱的福利院,并引出了一桩陈年旧案:数年前有一艘载满26个孩子的船爆炸了。

郑炳睿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其实他小时候也是被拐卖的孩子,因不愿沦为“商品”,便甘心做人贩子的帮凶。这26个绑来的孩子,是运输途中缺氧而死吗?是警察追来迫不得已炸船毁尸灭迹吗?

有人掩盖真相,就有人寻求真相。加害者、受害者、操纵者、调查者、审判者,所有角色的身份来回转换。

问题正在此处:每个人都有两副面孔,一直反转,哪怕是路边不起眼的角色,也要反转一层。《误杀3》的反转癖,看似是悬疑叙事的惯用套路,实则更多的是为了反转而反转,相当之刻意,前期无伏笔,后期很生硬,惊喜感不足,反倒会让人倍感疲倦,此为《误杀3》的第一宗罪。

第二宗罪是该片的音乐,从头到尾,配乐不停,哪怕是文戏部分,音乐也很聒噪。主创近乎偏执地欲将音乐灌满观众的耳朵,让你无暇思考,也不必思考。

与音乐问题相仿的是镜头的猎奇,就像《消失的她》中夜店人彘的恐怖画面,《误杀3》也有一些画面,譬如福利院人偶惊魂,引用恐怖片的视听语言,只为调动观众的肾上腺素。可以理解,但无必要。

当然,反转刻意、音乐聒噪、镜头猎奇,只是视听语言的技法问题,《误杀3》最大的败笔是故事本身,过于套路化了:

故事背景都是东南亚某国,故事情节都是家人出事,牵扯甚广,从而引发官民对立、贫富对峙,然后展开复仇,故事节奏都是追求视听语言的爽爆快感,恰似微短剧,再加一些佛像、白鸽、章鱼、山羊之类的隐喻,有了这套程序,交给AI,大概都能调试出差不多的故事大纲。

此外,这种套路化最危险的一点就是演员的工具化。饰演警官张景贤的段奕宏,素来是为人称道的演技派,多尊国际影帝头衔加身,没人会否定他的演技。但他在本片的表现却相对僵硬,该给的情绪、神态和动作都有,但就是不动人,难以代入和同情,甚至换作别的中年男演员,都能完成这些表演任务。

这或许不是段奕宏的问题,而是电影本身的问题。

这样一个套路化严重、视听语言蛮横地霸占观众感官的电影,就像一部AI式剧本、微短剧节奏的批量化产物。从根本上讲,它是反演技的,除了第一主角肖央尚有展示复杂人性的空间,其他角色如段奕宏、佟丽娅等只能无奈地沦为工具人。

可以说,整个观影过程,观众根本无暇思考“孩子被迫成为商品”这一沉重的社会话题,而是只能被迫地沉浸在一个不太高明的叙事游戏中。票房和口碑难以媲美前作,也是合该如此。

《误杀》系列,是国内仅次于“唐探”系列的悬疑大IP。从三部《误杀》的进化史,也能窥见一些问题:

《误杀》,翻拍自印度悬疑神作《误杀瞒天记》,影片讲述一个痴迷电影的父亲,为了掩饰女儿的杀人罪,巧用电影的剪辑思维,与凶恶毒辣的督察长斗智斗勇,最终为女儿脱罪。肖央饰演的是一个勉强温饱的网络店铺小老板。

《误杀2》,翻拍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讲述了一个绝望的父亲,为救被权贵劫走心脏的儿子,而挟持整个医院,与警察对峙,最终殒命,拿自己的心脏换给儿子。肖央饰演的是一个穷苦的电影编剧。

到《误杀3》,陈思诚及其团队,不再翻拍,而是原创。

说是原创剧本,实则《误杀3》中复仇联盟小队的设计和反转,与《消失的她》如出一辙;以社会议题辅之以“父亲寻子”的悬疑框架亦不鲜见;特别是诸多网友指出,本片与张家辉、阮经天主演的犯罪悬疑片《重生》,其人设和故事结构颇为相似,都是受害者联手做局复仇(当然不存在抄袭,《重生》上映前,《误杀3》的剧本已做好,只能说是撞梗)。

从翻拍进化到原创,看似是进步,但反而丢了巧思,要么撞梗融梗,要么自我致敬,其品质反倒不如翻拍。《误杀》豆瓣评分7.5分,《误杀3》仅6.2分。

到头来原创故事,还不如翻拍。

再者,肖央饰演的三个父亲,从小老板、小编剧到大富豪,身份愈加尊贵,手段更加狠辣,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呢?

以前的父亲是小人物,必须以智谋、以不畏生死的勇气,方能与权贵进行缠斗;现在的父亲是大人物,可以调动玩炸弹的兄弟,可以手持烟灰缸活活打死人,可以追车、开枪、炸船,但却丧失了那种弱民与强权对抗的绝望感和社会性。

悬疑片变黑帮片了,为了增加悬疑性,只能一再增加反转。

《误杀3》的反转数量是三部之最。但此片的反转却令人疲倦,因为好的反转,需要前期铺垫出相应的情节细节,埋伏下线索碎片,让观众有一种解谜的参与感,譬如《误杀》中父亲埋尸于坟,片尾却迎来惊天逆转,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误杀3》开篇即绑架,随后才补叙出角色的前史,就连最后的反转也是硬生生地直给,毫无猜谜解谜的乐趣可言。

此外,从制作角度来看,第一部中低成本,场景限于街道、警察局、拳击场、小酒店等,第二部干脆在国内搭景,只建一座医院即可,第三部则到泰国取景,大小场景一百多个:码头、轮船、福利院、密林、庄园、追车、天桥、大海、寺庙、灯塔等,实拍的各种爆破场景,更是远超前作,制片动静变大了,角色身份变高了,议题也从一次杀人案、一颗心脏,变成了国际犯罪,但是,仍免不了故事套路化、角色脸谱化、视听程式化的问题。

《误杀》IP的现状,同中国影视进口系列片总票房冠军《速度与激情》系列一样。这个好莱坞IP发展到10部,主创已无视物理逻辑,漠视科学原理,随心所欲地创造奇观:汽车大战核潜艇,汽车单挑直升机,汽车飞入外太空,结果呢,票房和口碑日益崩塌。

一个影视IP的进化史,若只是一味求升级、求爽爆、求大求奇,而遗忘了本心:怎么讲好一个故事,那这种升级换代就只是哗众取宠,到头来得不偿失。

今年春节档,陈思诚编剧、导演的《唐探1900》将与《封神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大片展开竞逐。为什么不是《唐人街探案4》,而是掉转头去,转而开发前传呢?

大抵“唐探”IP和“误杀”IP有这一样的窘境。《唐人街探案》发生在东南亚某城市,悬疑大于喜剧,讲了一个精彩的密室杀人案;第二部来到了国际大都市纽约,喜剧与悬疑并重,用五行杀人以成就长生不老来做故事结构;第三部还是大都市东京,但喜剧元素远远大于悬疑,案子无聊至极,反而充斥着各种低俗恶趣味的段子,导致口碑全面崩盘。

凡一个IP到达第三部后,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制作、场景、特效全面升级,故事反而因配合这些大动作而丢失了IP本身的特色和优势。“唐探”不讲破案,就是忘本;“误杀”变成追求爽爆快感的犯罪大片,就是本末倒置。

所以,陈思诚转而去开发前传,《误杀4》(如果将来要拍的话)恐怕也不会再升级场面了,最好的出路就是回归初心,讲好一个蚁民智斗权贵的故事。

当然,尽管IP后期乏力,但没人能质疑陈思诚——作为探讨中国悬疑电影商业化、系列化、模式化发展,并获得市场认可的第一人,他一手打造的悬疑宇宙:三部“唐探”,三部“误杀”,再加《消失的她》《三大队》《默杀》,总票房已超170亿元。

陈思诚或许不是最优秀的电影导演,但一定是最成功的电影监制。柯汶利、戴墨两名青年导演,首次执导院线长片,便是陈思诚全程保驾护航,崔睿、刘翔联手执导《消失的她》,幕后也多是陈思诚出谋划策,甚至亲自上场指挥;及至甘剑宇,虽非新人,但也是陈思诚主动投递剧本,招揽麾下,拍摄《误杀3》,并全程参与剧本创作、监督每日拍摄素材、随时提供指导等。

《误杀3》片场,陈思诚指导中

监制,多数时候只是虚衔,到了陈思诚这里,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既监管又统制的电影人角色。监制之利,在于扶持青年导演,使其快速上手,同时还能保持系列作品的稳定性和开拓性;而监制之弊,则在于当你使用一套固定的生产模式去推出各种作品时,很容易陷入自己的套路中,造成观众的视觉疲乏。

在《误杀3》的豆瓣评论页面,有很多观众称该片是《消失的她2》,又有人说这部电影“有点像陈思诚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服从性测试”,诸如此等,正说明监制配合青年导演的创作体系,或许能够创造出合格的作品,但想要企及优秀,就必须回望一下,这个IP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什么。

初心不在,一味升级,绝非IP持久之道。陈思诚该反思自己了。

撰文丨李瑞峰 编辑丨李瑞峰

来源:谈资有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