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江苏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既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江苏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既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见证,也是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将江苏工业遗产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
工业遗产蕴藏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
江苏工业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长江大桥等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工程,不仅是技术和工程的体现,更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象征,展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无锡纺织业、常州机械、南京电子业等工业遗产,展现了前辈们对工作和技艺的敬畏,追求卓越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江苏工业遗产不仅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等核心内涵,还孕育了江苏水乡文化的“柔德”特质,见证了江苏人民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道路上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青年面临着多元的价值观冲击,工业化发展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对于当前的青年一代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工业遗产融入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承载江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缩影。自19世纪末以来,江苏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多次波折与发展,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体系。无锡、苏州等地的工业遗产,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模式,还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的轨迹、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融入江苏工业遗产,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工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奋斗历程,还能体会到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促进学生形成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与担当。
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路径。江苏工业遗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大省。无论是南通的造船业、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是无锡的先进制造业,都展现了现代化过程中的江苏模式,成为思政教育具有针对性、本土性的典型案例。
推进文化自强自信与民族认同。江苏工业遗产的构建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江苏人民共同奋进的文化主体性,为学生提供了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的典型范例,依托江苏的地域文化形塑文化自强与自信。无锡纺织厂、南通船舶制造业等,记录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艰难起步与辉煌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江苏乃至全国的工业化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在历史认同中激发起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情感。
工业遗产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以案例教学激活工业遗产的课堂吸引力。在思政教学中,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学习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可选取如南京长江大桥、无锡大生纱厂等典型案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些工业遗产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背后的人物故事。同时,可以结合实地调研或视频素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历史情境,理解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为国家工业化事业所付出的努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打破单纯讲授的枯燥感,将工业遗产中的红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仰。
以立体式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通过暑期实践等方式,组织学生参观常州运河五号创意区、苏州的丝绸文化博物馆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这些遗址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通过设置“工业遗址观察日记”“遗址故事讲述”等多元任务点,引导学生通过记录与思考,理解遗址背后的精神内涵。同时,在校内实践中,可根据所授专业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工业遗产实践方式。如测绘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江苏工业遗产进行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关注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探讨如何将这些遗产转变为现代功能空间,进行设计评估、功能规划和环境整治;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探索工业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体验。
以智能化教学推动思政教育实效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智能化教学成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可通过智能化教学工具如在线讨论平台、虚拟课堂和互动白板,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借助实时反馈和评估,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获得成长,增强他们对工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跨院系协同合作,构建以红色精神、工业遗产、历史事件和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知识图谱,利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江苏工业遗产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通过深入探索工业遗产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路径,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章景然 施歌(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教改课题“1246教学模式:思政高阶课堂的实践研究”〈编号:20230180〉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