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11购物狂欢节,自2009年淘宝首创以来,从当年5200万元成交额起步,到2014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再到2021年淘天双11期间总销售额达到5403亿元,数据令人惊叹地增长了10000倍。但之后数年,销售额增速逐年放缓,平台之间内卷现象日益严重,困住了平
双11购物狂欢节,自2009年淘宝首创以来,从当年5200万元成交额起步,到2014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再到2021年淘天双11期间总销售额达到5403亿元,数据令人惊叹地增长了10000倍。但之后数年,销售额增速逐年放缓,平台之间内卷现象日益严重,困住了平台,折磨了商家,也让消费者心生厌倦。
从让全民high翻天的“白月光”,到大家司空见惯的“白米饭”,16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未来漫长的存量竞争时代,双11还能不能为平台贡献增长、再创辉煌?
最近几年,各大电商平台对于双11有一个“不讲武德”的打法,就是抢跑。赶在双11的创造者、电商行业老大——淘宝天猫的前面,开启自家的双11活动。谁出发得最早,谁就能吃到第一波红利。
于是,就有了这一届史上最长双11,10月8号就开始了:拼多多、抖音10月8日启动双11大促,淘天、京东在10月14日加入战局。虽然开枪开得早,但近几年来,双11的GMV依然呈现下滑之势。据星图数据,2023年双11大促当天全网GMV为2776.5亿元,相比而言,2020-2022年双11大促当天GMV分别为3328亿元、3146亿元和3076亿元。
毕竟,对消费者来说,错过双11,还是双12、年货节,还有女神节、618、818、99购物节,何必要在双11扎堆呢?
双11的牌桌越来越拥挤,今年除了淘天、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也悉数到场。高盛报告显示,淘天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66%,降到2023年的约45%,而淘天失去的每一个份额,都源于友商的贴身肉搏。
除了时间拉长、玩家增多,本届双11也有一些新变化:
首先,“全网最低价”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去年双11,淘天、京东都被拼多多逼急了,一个高喊“天天低价”,一个吆喝“真便宜”,但就像两大绝顶高手,硬是拿段誉的凌波微步没办法。发布战报时,两家不约而同隐去了成交额。经此一役,两家平台想通了,不可能在“低价”赛道卷赢拼多多。
另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就是原本拔剑相向的电商平台,竟然开启了合纵连横。淘宝APP内可以查询京东物流的轨迹了,京东也破天荒地打算将支付宝引入自家平台,还会把菜鸟驿站作为包裹代收点。淘宝和微信完成了世纪大和解。微信用户分享淘宝商品链接,不用再进行复杂的跳转,可以直接在微信聊天框里打开购买。微信流量池原本是京东、拼多多等腾讯被投企业的专属福利,如今也向淘宝敞开了大门。
但是,任凭平台使出浑身解数,消费者就是对双11不感冒,他们或许会看看脱口秀里吐槽双11的段子,却很难像往年那样,为了搞清楚烧脑的领券、折扣、津贴、定金、尾款等规则,一边做奥数题,一边库库爆金币。
关于双11的起源,有人说是淘宝前任CEO张勇一拍脑袋的灵感,有人说是淘宝员工聊着“秒杀”活动引发的创意。总之,在2009年,淘宝决定将这个被称为“光棍节”的日子,变成一场类似美国黑五的狂欢。
选定11月11日,并非只是出于对单身人士的关爱,背后有深思熟虑的考量。四季度是传统的零售黄金期,但10月初和年底已经是购物高峰,只有11月是窗口期。而且,这个日子特别好记,有一种大道至简又自带喜感的气质。
2009年的双11大促只持续了一天,只有简单粗暴的全场五折,只有27家商户参加,但效果很好,最终成交额因为备货出清被定格在了5200万。
任何轻而易举的成功,背后都藏着天时地利人和。
2009年,正是中国电商行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期,B2C、C2C类网站呈现井喷之势,内需像一个亟待开采的金矿,与其说是淘宝创造了双11,倒不如说时代呼唤双11,人民需要双11。
到了2010年,国内B2C电商突飞猛进,淘宝的最大对手——京东和凡客的增长率分别达到300%和400%。这一年,双11的战绩十倍增长,成交额达到了9.36亿。
燎原之势就此展开。2011-2013年,京东、苏宁、易迅、当当、国美,这些依然坚挺或已然落幕的平台,纷纷加入双11战局。
2012年,1万家店铺参与,37秒即破10亿,淘天当天达成了191亿成交,首次超过美国的“黑色星期五”。
2013年,电商平台、线下商家纷纷入局,淘天依旧创下一天350亿的惊人战绩。
销售井喷之下,产业链上的脆弱环节也暴露无遗。有价无货、快递爆仓、物流延时、商品损坏等乱象频出,虚假促销屡见不鲜。商家面临海量售后问题,消费者体验也急剧下滑。
但也正因为中国有双11购物狂欢,在某个时间段把强度拉到极限,去考验服务器荷载、团队营销、供应链和物流系统,一次次练兵中,也将中国电商行业做到了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
2014年10月,阿里发出通告函,称已取得“双11”商标专用权,其他人使用都属于侵权。各大平台只好连夜改物料,把“双11”变成了“11.11”。
受了这份刺激,从那时起,各平台都想方设法创造自己的“双11”。阿里的宿敌京东,开始将每年618店庆日打造成专属的购物节。天猫、苏宁、国美、唯品会也趁势搭车,“618”成了“双11”之后的又一个购物狂欢节。
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开启,也是双11强势崛起之年。那一年双11,阿里西溪园区灯火通明,观战大厅里液晶屏不断闪烁,地图和计时器上的数字迅速跳动,人们兴奋地期待着,最终全站交易额突破 500 亿。
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中,美股上的阿里,市值一度超越沃尔玛。
但是,盛况之下,必有隐忧。
当时,整个淘天加起来850 万商家,只有2.7万商家参与了这年的双11,大部分都是品牌商家,白牌商家则在全网狂欢中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那些年,阿里和京东每逢双11必掐的“二选一”,背后也藏着众多卖家的血泪史。
2015年双11,某鞋服品牌声称受到平台压力,要撤掉京东双11资源,京东随即举报阿里胁迫商家“二选一”。
2016年618,京东精心策划了服饰专场,踌躇满志之际,大批商家却打起了退堂鼓,当被京东问及原因,品牌方却三缄其口。直到2023年底,“二选一”案才以阿里赔偿京东10亿元宣告落幕。
其实,阿里应该补偿的还有商家,因为夹在两大平台之间的商家太难了。
曾有一位企业的董事长说,2019年双11,他三天三夜没合眼,一筹莫展之际,只能在堆满货物的大仓库前徘徊。因为他的店铺被某平台屏蔽了,快递公司来的拉货车三天减少了一半,价值1000多万的货品正在慢慢变成“废品”。他心急如焚,又怕影响上游供应链的回款,只能要求公司高管对这件事闭口不提。
在很多人眼中,商家都会在双11狂欢中赚得盆满钵满,却不曾想,它也是一些商家的“劫数”。
双11的16年,大浪淘沙,一些品牌脱颖而出,一些品牌湮没无闻。起初,平台赚得流量,商家出清库存,消费者“买到即赚到”,三方共赢,效果出奇得好。但到后来,商家左右为难、利润微薄、勉力为之,消费者在拼单满减的复杂运算中逐渐意兴阑珊,荣光和狂欢,渐渐成了独属于平台的戏份。
2016,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冲破1000亿,正式进入“千亿时代”。但是这一年也发生了三件大事,直接影响了双十一的命运:一是拼多多成立刚满一年,用户量即突破1亿。二是抖音正式上线,开启短视频时代。三是淘宝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一个普普通通的欧莱雅柜员加入了这个行业,他叫李佳琦。
这三件事,从不同侧面对双11的独特性进行了消解。
一方面,拼多多自封新电商,提出“天天双11”的口号,低价策略和社交电商模式强攻传统大促,2019年6月推出的百亿补贴,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很快从3C数码产品扩展到所有品类。极致低价的凌厉攻势之下,阿里、京东一度自乱阵脚。低价狂欢,从此不再只是双11的专属特色。
另一方面,在直播江湖,2019-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5.3%。风口之上,江山代有才人出,李佳琦、小杨哥、辛巴、罗永浩、董宇辉等凭借强烈的个人特色杀出重围,每个大主播都能为观众提供别无代餐的情绪价值和便宜好货,映衬得双11愈发暗淡无光。
看过它鲜花簇锦的盛景,看见它跌落凡尘的落寞。曾几何时,成交额的上涨如同神迹,当平台自信满满,认为双11会成为一种新民俗载入历史,手握商家生死的平台能实现稳赢时,流量的天花板却不期而至。
是所有的不可想象,都终将化为平常?还是电商平台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陷入了误区。其实,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电商平台尤其擅长快速模仿对手的“最佳实践”。从战略层面的购物狂欢、直播电商,到战术层面的百亿补贴、“仅退款”,任何一个玩家的模式创新得到验证后,都会被竞争对手群起效仿。但这种贴身跟跑的策略,并没有让电商行业整体实现高效率,反而让商家疲于奔命,让消费者审美疲劳。
当618、818、99购物节、双12一个接一个将双11复制粘贴,当拼多多把“天天都是双11”作为安身立命的策略,双11的独特价值其实已经被消解了。这一点,在去年双11各大平台的战报中已经得到印证。
今年的双11寂寞开场,成果如何,也许答案早已注定。
当昨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双11能否在创新迭代中改变命运,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直爽清风f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