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考作文中,写人作文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核心的命题形式。根据搜索结果,以下为具体分析:
中考作文指导:三种结构模板搞定“写人”作文
中考“写人”作文1、写人作文比例:
中考作文中,写人作文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核心的命题形式。根据搜索结果,以下为具体分析:
命题形式占比:在已知的27个省市中考作文题目中,命题作文占57%,半命题占31%,材料作文仅12%4。
高频主题:题目中“我”字高频出现,如《陪伴》《拥抱》等,要求考生围绕自身经历、情感和成长选材,强调真实性和细节描写。
评分倾向:高分作文需体现“感情真挚、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有特色”,满分作文比例约4%-5%,但因阅卷标准严格,实际比例可能更低。
2、中考写人作文命题趋势
命题形式:
全命题作文(如《那个影响我的人》《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半命题作文(如《的微笑》《我读懂了》)
材料作文(给一段人物故事,要求围绕主题写作)
高频主题:
成长感悟(如《那一刻,我长大了》)
情感体验(如《温暖的记忆》)
榜样力量(如《照亮我的人》)
写人作文写作对象写人作文中,选材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身边熟悉的人1. 家庭成员
父母:熬夜加班的父亲、学用智能手机的母亲、珍藏孩子奖状的细节
祖辈:坚持传统手艺的爷爷、用老方法腌菜的奶奶、总讲"过时道理"却充满智慧
兄弟姐妹:爱捣蛋的弟弟偷偷攒零花钱给你买礼物、学霸姐姐考试失利后的脆弱一面
2. 校园人物
老师:板书时落满粉笔灰的袖口、生气时捏断又舍不得扔的粉笔
同学:总考倒数但运动会上拼命奔跑的身影、转学生第一次主动举手发言
后勤人员:记住所有学生名字的食堂阿姨、修理课桌椅时哼歌的维修伯伯
3. 邻里熟人
总在阳台修剪花草的独居老人
风雨无阻送快递的小哥
社区里喂流浪猫的严厉保安
、社会职业人物1. 传统职业者
坚持手写春联的书法摊主
修表匠人放大镜下颤抖的手
总说"最后一次修鞋"的老鞋匠
2. 城市守护者
凌晨扫街却避开学生自习路的清洁工
被投诉却帮摊贩找工作的城管队员
校门口张开手臂护学被晒脱皮的交警
3. 特殊职业者
殡仪馆化妆师谈论"给逝者最后的体面"
动物园饲养员与自闭症猩猩的友谊
山区邮递员背包里总装着村民要带的药
、特殊群体人物1. 弱势群体
聋哑面包师用便条教顾客比"谢谢"手语
盲人按摩师能通过脚步声认出老顾客
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忘记儿女却记得学生时代课文
2. 边缘人群
工地旁卖煎饼的单身母亲
夜市里写作业的摊主孩子
总被驱赶却给流浪狗搭窝的拾荒者
(四)、历史/文学作品人物(需结合现实观察)
李白、杜甫、鲁迅等人物
参观博物馆时遇到的文物修复师
老家祠堂里守护族谱的白眉老人
扮演孙悟空却瘸着腿谢幕的街头艺人
、特殊关系人物总和你抢玩具但为你打架的表哥
补课班那个"讨厌"却送你复习笔记的竞争对手
微信里素未谋面却帮你解数学题的退休教师
写作避雷指南
慎写名人:除非有真实接触(如:见义勇为的奥运冠军的平凡一面)
警惕脸谱化:避免"环卫工人=无私奉献"的套路,可写他收集落叶做标本的癖好
视角创新:以流浪猫的视角观察喂食的老人,或以旧书包的视角写主人
三种结构模板写人模板1:故事型(沉-转-启-合)
结构:消沉状态→转机事件→启示成长→升华未来。
示例:
写父亲:因疏远而消沉→发现父亲珍藏的成长相册→理解沉默的父爱→学会读懂爱的不同表达。
写校工:因外貌畏惧→目睹其冒雨背同学→感悟以貌取人的错误→致敬校园守护者。
实战演练:
《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
题目填空示范
人物类
《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的沉默》
《那一刻,我读懂了老师的严厉》
《那一刻,我读懂了校工的孤独》
情感/品质类
《那一刻,我读懂了坚持的意义》
《那一刻,我读懂了善良的温度》
《那一刻,我读懂了平凡的伟大》
填空式构思模板
(对应"沉-转-启-合"结构)
沉:最初的误解或困惑
"一直以来,我以为(人物)(负面印象),比如(具体表现)。"
示例:
"一直以来,我以为父亲不爱说话是因为冷漠,比如他从不参加家长会,回家也只是默默看报纸。"
转:触动你的关键事件
"直到那天,(时间/场景),我看见(细节)。"
示例:
"直到那天,我半夜起床喝水,看见书房亮着灯。父亲正用放大镜查看我的月考卷子,在错题旁密密麻麻写满批注。"
启:瞬间的领悟
"突然间,我明白了(真相)。原来(人物)(真实品质)。"
示例:
"突然间,我明白了他的沉默。原来他不会说漂亮话,却把爱藏在了每一道题的解析里"
合:改变与升华
"现在,每当(相关场景),我都会想起(象征物)。这让我学会了(成长)。"
示例:
"现在,每当我遇到难题,都会想起那盏深夜的台灯。这让我学会了用心感受沉默背后的爱。"
参考2:
结构填空提示示例答案沉人物+误解"我以为奶奶节省是因为抠门,比如她把剩菜热了三顿还不肯倒掉。"转关键事件"直到冬至那天,她端出用积蓄买的羊肉,说'读书辛苦,要补身体'。"启瞬间感悟"我忽然懂了,她的节省是为了把最好的留给我。"合影响改变"现在看到浪费粮食的人,我都会讲奶奶的故事。"模板2:列举型(一线串珠)
结构:主题线索→列举多个事件→总结升华。
示例:
写母亲的白发:熬夜补校服的第一根白发→升学考试时染发的遮掩→大学送别时风中飞舞的白发→白发是母爱的诗行。
写语文老师的黑板擦:生气时轻放黑板擦→咳嗽中坚持板书→退休前擦完最后半块黑板→擦去粉尘留下人生。
实战演练:
作文题:《那些温暖的细节》
线索示范:
1. 人物线索类
《那些温暖的细节——妈妈的围裙》
《那些温暖的细节——门卫张爷爷的值班室》
《那些温暖的细节——同桌的铅笔盒》
2. 场景主题类
《那些温暖的细节——清晨的教室》
《那些温暖的细节——放学后的公交站》
《那些温暖的细节——医院走廊的微光》
填空式构思模板
(对应"线索→事件1→事件2→事件3→升华"结构)
开头(线索引入)
"(具体物品/场景),从来不是最起眼的,但那些藏在褶皱里的温暖,却让我记到现在。"
示例:
"妈妈的旧围裙,从来不是最起眼的,但那些藏在褶皱里的温暖,却让我记到现在。"
事件1(细节刻画)
"记得有次(场景),她(动作细节),(感官描写)。"
示例:
"记得有次我发烧,她凌晨三点系着围裙熬粥,勺子在锅里划出的咕嘟声,混着厨房昏黄的灯光,成了我记忆里最安心的催眠曲。"
事件2(情感递进)
"后来发现,围裙上(特征变化)。原来(隐含故事)。"
示例:
"后来发现,围裙口袋总鼓着一包纸巾。原来她每天偷偷擦掉我忘在书包边的牛奶渍,却从不提起。"
事件3(主题深化)
"如今围裙(现状),但每当(触发回忆的场景),我依然(感受)。"
示例:
"如今围裙洗得发白,但每当闻到小米粥的香气,我依然会想起那晚她弯腰尝咸淡时,围裙带子在身后松垮垮系成的结。"
结尾(升华)
"原来温暖从来不用(宏大描述),它只是(线索物品)里,那些(总结细节)。"
示例:
"原来温暖从来不用惊天动地,它只是旧围裙上,那些粥渍、线头与无声的擦拭。"
示例2:
结构填空提示以"校工的值班室"为例线索具体场景/物品"校工张爷爷的值班室,永远飘着风油精的味道。"事件1第一个温暖场景+细节"冬天他总在暖气上温着几盒牛奶,见到没吃早饭的学生就塞过去。"事件2细节背后的隐藏故事"有次我发现牛奶盒上贴着小纸条:'初三(2)班小王——乳糖不耐'。"事件3现状与回忆触发点"现在值班室拆了,但每次路过旧址,我还会下意识摸摸口袋,仿佛那里该有盒温热的牛奶。"升华由物及情的哲理总结"真正的关怀,是记住每个人的不同,再用最普通的方式默默守护。"模板3:反差型(欲扬先抑)
结构:表面缺点→事件转变→揭示内在优点。
示例:
写邻居怪老头:独居捡垃圾→地震时挨家敲门疏散→资助山区儿童的善举。
写学霸同学:自私冷漠→发现其匿名整理错题本→建立互助群的温暖。
实战演练:
填空式构思模板
(对应"表面缺点→事件转变→揭示内在优点"结构)
开头(抑:负面印象)
"一直以来,我以为(人物)是个(负面标签),因为(具体表现)。"
示例:
"一直以来,我以为邻居张阿姨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因为她总把整栋楼的废纸箱堆在自家门口。"
转折(事件转变)
"直到那个(时间/天气),我看见(关键场景)。那一刻,(冲击性细节)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示例:
"直到那个暴雨夜,我看见她蹲在楼道里,用那些废纸箱垫高电表箱。雨水顺着她的雨衣往下淌,而她手里还攥着半湿的硬纸板,试图堵住墙角的漏水处。"
升华(扬:真实品质)
"原来,(表面行为)的背后,藏着(内在品质)。现在的我,每当(相关场景),总会想起(象征物),它提醒我(人生启示)。"
示例:
"原来,她收集废品不是为了卖钱,而是随时准备修补这个老旧的楼道。现在的我,每当听到雷声,总会想起那晚摇曳灯光下的纸箱堡垒,它提醒我:最朴素的守护,往往披着最不起眼的外衣。"
示例2
结构填空提示以《重新认识数学老师》为例抑人物+负面印象+具体表现"数学老师是全校闻名的'魔鬼',作业本上永远布满红叉,午休时间总被他占用讲题。"转关键事件+冲击细节"教师节那天提前到校,发现他办公室亮着灯。推门看见他正往32本作业里夹纸条,每张都写着错题解析和鼓励的话。"扬内在品质+象征物+启示"原来他的严厉是犁,为我们犁开思维的冻土。现在每当我想要放弃难题,就会想起那些纸条边缘的咖啡渍,它们教会我:真正的严格,是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四、三种模板写人:中考作文《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三种模板示范
模板1:故事型(沉-转-启-合)
主题:从"躺平"到奔跑——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结构:
沉:初三开学沉迷游戏,成绩下滑,自称"躺平少年"(外貌:乱发/黑眼圈)
转:
事件1:体育课跑不动被嘲笑
事件2:看到独臂少年打篮球的视频
事件3:父亲悄悄在书房贴"体能计划表"
启:开始晨跑,从3圈到10圈,成绩意外提升
合:毕业典礼作为进步生代表发言:"真正的躺平是逃避,奔跑才是少年的勋章"
关键细节:
"当我喘着粗气跑完第五圈时,朝阳正刺破云层。那一刻,耳机里独臂少年的话突然清晰:'疼痛是活着的证明。'"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初三开学那天,我对着镜子里乱发如杂草、黑眼圈深似墨的自己,扯出一个自嘲的笑。作业本上鲜红的叉号爬满页面,游戏界面的胜利提示音却格外刺耳,我心安理得地给自己戴上 “躺平少年” 的标签,觉得反正努力也追不上别人,不如瘫在原地来得轻松。
又到了体育课, 1000 米测试像一场噩梦,我才跑半圈就胸闷气短,眼睁睁看着同学们把我甩在身后,耳边隐约传来 “看他喘得像头牛” 的窃笑。汗水模糊了视线,我却清晰地感到一阵刺痛——不是来自肺部,而是心底某个被触动的角落。
那天傍晚,我躲在教室角落刷手机,偶然刷到独臂少年打篮球的视频 —— 他用单臂运球突破,汗水浸透球衣,摔倒了又爬起来,眼神里的光比球场灯光还亮。“疼痛是活着的证明。” 他对着镜头说的这句话,像根针轻轻扎了我一下。
更让我心头一颤的是父亲的举动。那天深夜我起夜,看见书房灯亮着,门缝里透出他佝偻的背影。第二天再进去时,书桌角落多了张打印的 “体能计划表”,铅笔字写的备注栏里,父亲歪歪扭扭地写着:“儿子先从 3 圈开始,爸爸陪你。” 纸边还有被指腹摩挲过的毛边,显然他昨晚犹豫了很久。
第一个晨跑的清晨,闹钟在五点半尖叫,我磨磨蹭蹭套上运动服。跑出小区时天刚蒙蒙亮,跑到第三圈就喉咙发紧,双腿像灌了铅。可当我喘着粗气跑完第五圈时,朝阳正刺破云层,金红色的光铺满跑道。那一刻,耳机里独臂少年的话突然清晰:“疼痛是活着的证明。” 我弯腰撑着膝盖,却第一次觉得汗水流得如此畅快。从那天起,晨跑成了我的习惯,3 圈、5 圈、8 圈,直到能轻松跑完 10 圈。更意外的是,课堂上不再昏昏欲睡,解题思路竟也变得清晰,月考成绩通知单上的数字,比任何游戏段位都让我激动。
毕业典礼那天,我作为进步生代表站在台上。阳光穿过礼堂的玻璃窗,落在我挺得笔直的肩上。
“曾经我以为躺平是和解,后来才明白那是逃避。” 我望着台下学弟学妹们的眼睛,声音清亮,“真正的少年模样,是哪怕跌倒也要爬起来奔跑,是把疼痛踩在脚下,让朝阳照亮每一步坚持。因为对我们来说,奔跑才是青春最耀眼的勋章。” 话音落下时,我看见父亲在人群里红了眼眶,而我知道,那个顶着乱发、挂着黑眼圈的 “躺平少年”,已经在晨跑的朝阳里,蜕变成了真正的自己。
模板2:列举型(一线串珠)
主题:三张准考证——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线索:准考证上的照片变化
初一下:
照片:刘海遮眼,校服歪斜
事件:考场睡觉,交白卷抗议"应试教育"
初二下:
照片:露出额头,仍有不屑表情
事件:为生病同桌通宵整理笔记,发现学习意义
中考:
照片:短发整洁,眼神坚定
事件:主动组建学习小组,带领班级逆袭
升华句:
"三张准考证,记录着一个叛逆者成为引领者的轨迹。少年最美的模样,不是天生完美,而是在泥泮中依然选择向上。"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抽屉深处的牛皮纸信封里,三张准考证静静躺着,像三帧定格时光的老照片。边角虽已泛出毛边,却依然清晰记录着一个少年从叛逆到担当的蜕变轨迹,那是比任何青春电影都更鲜活的成长叙事。
初一下学期的准考证还带着油墨未干的刺鼻味。照片上的少年刘海几乎遮没眼睛,蓝白校服的拉链歪在一边,嘴角挂着与年龄不符的嘲讽。那场数学考试他趴在桌角睡了整场,交卷时白纸上只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问号。"应试教育就是牢笼",他把准考证揉成纸团塞进桌肚,却没注意到班主任捡起纸团时,眼里闪过的不是愤怒而是疼惜。
那时的他以为叛逆是个性的勋章,却不知真正的成长从不是对抗世界,而是学会与自己和解。
初二下学期的准考证照片有了微妙变化。理发师修剪过的刘海露出光洁额头,只是眉头仍拧着股不服输的劲儿。那天同桌突然胃痉挛被送医,他翻出三个月的课堂笔记,在台灯下逐页标注重点公式,晨光爬上窗台时,四十页笔记已按章节码放整齐。当他把装订好的笔记塞进同桌妈妈手里,看着对方泛红的眼眶,忽然懂得学习从不是孤岛,知识传递时的温度才是教育的真谛。
那张准考证被他郑重夹进课本,边角的褶皱里藏着少年初懂责任的微光。
中考考场发放的准考证上,少年已剪成利落短发。照片里的眼神像被晨露洗过,清澈中透着笃定。他课桌抽屉里放着自制的 "学科帮扶计划表",每天放学后带领六个偏科同学攻克弱项。数学尖子小李教物理时总卡壳,他就蹲在黑板前一遍遍演示推导逻辑;英语薄弱的薇薇羞于开口,他便用课间操时间陪她在操场背单词。当班级平均分从年级倒数跃至前三,他在庆功会上举起准考证,那上面的照片笑得比阳光还灿烂。
曾经的叛逆者终于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特立独行,而是有能力拉着同伴一起奔跑。
三张准考证叠在一起时,能看到照片上的眉眼逐渐舒展,从桀骜不驯到温柔坚定。那些曾被视作 "问题少年" 的棱角,最终都化作了照亮他人的光芒。
其实每个少年都曾在成长迷宫里迷路,重要的是在跌撞中学会弯腰拾起责任,在迷茫中选择向光而行。就像这三张准考证记录的,少年最美的模样从来不是天生完美,而是明知前路泥泞,依然愿意把脚印踩成向上的阶梯。当某天我们回望来路,会懂得真正的青春勋章,是在岁月里把自己打磨成照亮他人的星。
模板3:反差型(欲扬先抑)
主题:"废物"少年变形记——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结构:
抑:
绰号"废物"(成绩差、体育弱)
细节:作业本被画满嘲讽涂鸦
转:
事件1:发现自己在植物培育方面的天赋
事件2:用三个月将荒芜校园角落改造成"治愈花园"
事件3:中考前夜在花园给同学发自制"解压香包"
扬:毕业时花园挂牌"心灵加油站",校长致辞:"教育的本质,是让每颗星星都找到自己的轨道"
反差设计:
"他们笑我连仙人掌都能养死,却在我种的向日葵下偷偷抹泪——那是全市模拟考前,我给每人桌上放了一枚葵花籽。"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储物柜底层的旧作业本上,"废物阿木"四个褪色大字,记录着少年曾被定义的模样。而操场角落那片向日葵花海,正用金色花盘讲述着偏见如何绽放成光的故事。
阿木的"废物"标签如影随形:数学总在及格线徘徊,八百米永远垫底,连值日擦黑板都够不着高处。那次交上去的生物作业本,空白处画满小乌龟,旁边红笔批注:"连仙人掌都能养死的人,还学什么生物"。他把本子塞进抽屉时,没注意窗台那盆枯死的多肉,正因他碰落的半片叶子而悄悄萌发新芽。
转机始于三月的黄昏。他在垃圾堆旁捡到废弃营养土,将食堂扔掉的葱根埋进破脸盆。当嫩芽顶开泥土时,他突然懂了课本里"向光性"的真谛。从此,教学楼后的荒地成了秘密花园:饮料瓶变花盆,过期牛奶成肥料,连踩扁的蒲公英都被他小心移植。暴雨冲垮藤架那晚,他蹲在泥水中扦插月季,被刺扎出血珠也不觉痛——那双曾被嘲笑"连笔都握不稳"的手,此刻正温柔包裹着脆弱根系。
家长会那天,曾经的垃圾角落已变成紫藤垂挂、雏菊盛放的花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排向日葵,花盘齐刷刷朝向教室。阿木站在自制的"植物成长日记"展板前,讲解如何用厨余制作有机肥。有位母亲摸着儿子画的"阿木叔叔"画像落泪——这个曾在他作业本上涂鸦的孩子,如今在作文里写道:"他教会我,每株草都有开花的权利。"
中考前夜,阿木将自制的薰衣草香包放在每个同学课桌里。"闻着能睡好觉",他红着脸说完就跑,却听见有人说:"以前笑他养不活仙人掌,现在他的向日葵比谁都高。"毕业典礼上,校长为花园挂牌"心灵加油站"。阿木站在向日葵丛中,校服沾着泥土,眼里却落满星辰。
他或许永远成不了学霸,但当自闭症同学在他指导下认出多肉品种,当值日生们学着为绿植写"成长档案",那些"废物"时光早已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原来,少年应有的模样,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即使被贴上标签,也能找到自己的生长方向,在无人看好的角落,让生命绽放如花。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