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猛禽跨海鸟道:万猛御风翱翔 山海接力护飞

B站影视 2025-01-02 04:20 4

摘要:入冬以后,北风渐紧。随着零星几只雀鹰划过天幕,身影迅速消失在海天之间,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蛇岛老铁山保护区”)2024年秋季迁徙猛禽监测工作正式收尾。2024年8月24日至11月17日,监测团队共记录到迁徙猛禽30种,超过11万只次,其中

白腹鹞 本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从位于大黑山岛的山东省长岛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远眺庙岛群岛。本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更多内容详见光明日报客户端专题页面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入冬以后,北风渐紧。随着零星几只雀鹰划过天幕,身影迅速消失在海天之间,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蛇岛老铁山保护区”)2024年秋季迁徙猛禽监测工作正式收尾。2024年8月24日至11月17日,监测团队共记录到迁徙猛禽30种,超过11万只次,其中,2024年9月23日,单日记录猛禽11175只,创中国大陆秋季猛禽监测首个“万猛日”,次日,又以17576只刷新纪录。

猛禽,是对凶猛的肉食性鸟类的统称,分为昼行性和夜行性两类。其中,昼行性猛禽包括鹰形目和隼形目,夜行性猛禽为鸮形目,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猫头鹰。猛禽处于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的顶端,均为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连续几日都是湛蓝如洗的好天气。记者站在老铁山鸟类监测平台俯瞰,百米悬崖之下,波光粼粼的海面尽收眼底,长焦镜头中,几头东亚江豚正在逐浪捕食。顺着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平手指的方向向南远眺,山东省烟台市北隍城岛的轮廓清晰可辨,宛若渤海海峡上的一叶扁舟。“每年秋天,数以万计的猛禽会从老铁山向南飞经庙岛群岛,到达海峡对岸的山东半岛。”

这些猛禽为何会在这里集群跨海迁徙?面对记者的疑问,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林希震在一块印有地图的展板前驻足,解释道:“你瞧,整个辽东半岛轮廓呈漏斗状,是三面环海地形,老铁山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候鸟通过渤海海峡的最近通道。每年8月末至11月中旬,向南迁徙的猛禽会逐渐在老铁山地区集结,伺机跨海。因此,经常会出现漫天鹰隼的壮观场景。”

林希震介绍,近年来,为了确保候鸟平安迁徙,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管理局会在迁徙季时组织开展护鸟专项行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猛禽监测和护鸟行动,深入周边社区开展爱鸟护鸟宣传教育,还设立了猛禽救助中心,收治伤病鸟类。2022年,蛇岛老铁山保护区实现了非法捕鸟网具“清零”。2024年,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提名地之一成功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得到保护,并传承子孙后代。

猛禽“出海”后能否顺利跨海迁徙,同样牵动着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长岛保护区”)保护监测人员的心。记者搭乘轮渡,前往砣矶岛猛禽监测点,在这里见到了青岛市观鸟协会会长薛琳。据他介绍,2024年秋季,青岛市观鸟协会在质兰基金会的支持下,与长岛保护区深度合作,在大黑山岛、砣矶岛等岛屿开展秋季迁徙候鸟调查与保护工作,并与大连方面建立实时沟通渠道,同步过境猛禽数量、种类等信息。自2024年9月15日至10月25日,共记录到迁徙猛禽43876只,2024年9月24日,砣矶岛迎来了历史上首个“万猛日”。

白天的迁徙“大戏”落幕后,夜晚的候鸟“驿站”又是另外一番忙碌景象。从砣矶岛转场大黑山岛,凌晨5点,在长岛保护区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驱车经过一段蜿蜒的山路,“夜探”大黑山鸟类环志站。

“有鸟上网了!”长岛保护区管理中心资源保护科科长韩雪涛头戴探灯,手拎“收鸟器”,循声快步向一段鸟网走去。“落网的是一只成年长耳鸮。”只见韩雪涛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擒住鸟儿的双脚,以免被利爪抓伤,另一只手将鸟儿从环志专用兜网中轻轻解下。在环志站小屋门前,韩雪涛拿起一个刻有国家鸟类环志中心统一编号的金属环,套在长耳鸮右腿附趾处。“以后不管这个鸟儿飞到哪,只要有环志站收回了这只鸟,就能解读出这只鸟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环志的,基本可以了解这只鸟的迁徙路线等信息。”在给长耳鸮做完肛拭子取样、测量身体数据后,工作人员将其放飞。据韩雪涛介绍,长岛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较早成立的鸟类环志站之一。自1984年设立至今共观测和环志候鸟340种,为数万只猛禽配发了“身份证”。

“要爱鸟护鸟,严禁猎捕野生鸟类,违反鸟类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下山途中,路边一根标记有“长岛森林防火”的立式监控摄像头引起了记者注意,有人经过便会触发这样的警示广播。长岛保护区管理中心专职副书记王兴周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保护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水平、管控能力、社区共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广泛深入宣传发动,爱鸟护鸟已经成为海岛广大居民的自发行动,长岛保护区每年都会收到当地居民救助的伤病鸟类。‘人爱鸟、鸟护林、林涵水、水养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正在逐步形成。”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