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咱们要聊一聊一位在科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 查尔斯・达尔文。19 世纪初的英国,就像一个孕育着无数可能的大摇篮,达尔文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呱呱坠地。一开始啊,他就像个初出茅庐、满怀憧憬的小伙子,一头扎进了爱丁堡大学学医,想着以后能当个救死扶伤的大夫。可谁能
今天咱们要聊一聊一位在科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 查尔斯・达尔文。19 世纪初的英国,就像一个孕育着无数可能的大摇篮,达尔文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呱呱坠地。一开始啊,他就像个初出茅庐、满怀憧憬的小伙子,一头扎进了爱丁堡大学学医,想着以后能当个救死扶伤的大夫。可谁能料到呢,命运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晕血,这学医的路算是走不通了。不过,达尔文可没灰心丧气,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拍拍尘土,他又朝着剑桥大学奔去,转而钻研神学。
但你知道吗,达尔文打小就对大自然的那些事儿着了迷,心里头那团热爱自然历史的火,压根儿就没灭过。所以,他顺理成章地一头扎进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的知识海洋,接受专业训练。时间来到 1831 年,这可是达尔文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作为博物学者,登上了英国皇家海军的 “贝格尔” 号军舰,开启了一场长达五年、波澜壮阔的环球科学考察之旅,那可真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头扎进大自然的怀抱,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
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那些日子,达尔文就像个充满好奇的探险家,眼睛瞪得像铜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发现临近岛屿上的雀鸟,虽说可能是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但在体型、喙的模样还有生活习性上,那差别可大了去了,简直是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一发现,就像一颗神奇的种子,在他心里种下了关于物种变化的奇思妙想。
那个年代,大部分人都深信物种是由神一次性创造出来,而且就固定成那样,纹丝不动。但科学的春风已经开始悄悄吹拂,不同的新思潮也开始冒头。居维叶,这位古生物学的开山鼻祖,就像个经验老到的侦探,拿着化石和现存生物反复对比,提出物种说不定有灭绝的时候,还可能经历多次创造呢,这观点一出来,学界都炸开了锅。还有拉马克,他提出 “用进废退”,就好比铁匠天天打铁,胳膊越练越壮,还说这种强壮能传给后代,让物种从简单慢慢变得复杂,虽说这理论有点争议,但也让人耳目一新。再加上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也给达尔文提了个醒,让他一下子意识到物种内部的生存竞争,那可是推动物种演化的关键力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少了它,车子可跑不起来。
1844 年,达尔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考察日记精心整理扩充,弄成了一篇有模有样的纲要。可这人就是谨慎过头,跟个捧着宝贝怕摔了的人似的,一直犹豫要不要公布于世。直到 1858 年,年轻的博物学家华莱士寄来一篇论文,巧了,这论文的观点、结论和达尔文琢磨了好些年的东西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好在地质学家莱尔出了个主意,建议达尔文把自己的纲要和华莱士的论文一块儿发表,这样既能保住达尔文的研究成果,又能让真理大白于天下。达尔文一听,觉得挺靠谱,就这么着,1859 年 11 月,那本震撼世界的《物种起源》诞生了,就像一声春雷,在科学界、思想界炸响。
这本书啊,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箱,把之前好多学科的学说巧妙融合。达尔文用海量的证据、严丝合缝的论证,给了物种创造论一记响亮的耳光。他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通俗易懂地说,就是大自然里资源有限,所有生命都被逼上了 “华山一条路”—— 生存竞争的战场,只有那些被大自然 “格外开恩”、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活下来,在自然选择的法则下开启物种起源的新篇章。
你想想,在自然状态下,生物繁衍起来那速度,跟坐火箭似的,要是没个限制,一对老祖宗生下来的后代,都能把地球给铺满了。可现实很骨感啊,食物就那么多,生存空间也挤得慌,生物们只能和同类、和大自然较上劲,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漫长的竞争岁月里,大自然就像个精明的收藏家,把那些有利于生存的细微变化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得到这些好处的生物,后代也跟着沾光,把这变异继承下去。久而久之,那些没跟上趟、没变化的生物就被淘汰出局,微小的差异一点点积累,最后变成大不同,新的亚种、物种就这么诞生了,真可谓是 “量变引起质变”。
达尔文说用 “演化” 这个词描述生物的变化更贴切,为啥呢?因为演化这事儿没个固定方向,不是说一定从差变好,就像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全靠偶然和环境这俩 “导航” 引着。动植物界里,返祖现象时不时就冒出来,就说明生物演化没个预设的目的地,不存在从低级到高级的硬性规定,这可打破了好多人的固有认知。
达尔文最后还得出个惊掉下巴的结论:地球上所有物种都像是一棵大树上的不同枝丫,最早都源于同一个祖先。像人的手、蝙蝠的翅膀、海豚的鳍、马的腿,别看长得天差地别,骨头架子其实差不多,长颈鹿脖子和大象脖子的脊椎数目也一样,这背后藏着的都是物种演化的密码。
虽说达尔文的理论能解释不少事儿,但也不是一帆风顺,就像船在大海里航行,总会遇到风浪。中间变种化石找不着,就成了大家质疑的焦点。达尔文却坚信,这些化石肯定在地下某个角落藏着,只不过还没被发现,就像宝藏埋在深山,等着有缘人去挖掘。
《物种起源》这本书问世后,引发的震动可不一般,就像一场超级风暴,把人们的思想搅了个天翻地覆。人类一下子从自认为是 “宇宙的宠儿”,变成了和万千生物没啥两样的普通一员,这种观念的转变,对西方传统的宗教观和道德观冲击巨大,就像洪水冲垮了堤坝。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和自然、和神的关系,开启了一条科学与人文交织的全新道路,咱们现在走在这条路上,还时不时能感受到当年达尔文带来的震撼呢。
来源:小周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