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时间掌控权?

B站影视 2025-01-01 23:47 2

摘要:阳了前后三周,继体力嗖地落入低谷后,迎接我的是一个漫长的恢复期,时程比预想久了很多,加上每天掉落的症状盲盒,属于自己的时间肉眼可见地少了起来。

阳了前后三周,继体力嗖地落入低谷后,迎接我的是一个漫长的恢复期,时程比预想久了很多,加上每天掉落的症状盲盒,属于自己的时间肉眼可见地少了起来。

假设我平常工作生活的节奏是 1,现在的速度大概只能维持在 0.3,也因此搁置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事项。有时候想到这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完成,心中就不免闪过一些担忧和着急。

毕竟计划、思考中的头脑,弹指间念头就能远至千里之外;但我的身体,一次只能发出或完善一个动作,再有想法裹挟,更容易感到精疲力竭,让本就不多的时间更难把握。

小时看过一句话:时间最不偏私,给每个人都是 24 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每个人都不是 24 小时。看时不以为意,没想到某天时间管理的需求就这样突然、醒目地出现在我的生活。

如果此刻突发的状况同样占据了你太多精力,在堆叠如小山的事项前,仅剩的时间似乎更加不受控制,也不知如何让时间尽在掌控,那么就先跟着我一起,打开今天的文章吧。

不知道糖丸们有没有类似经历,有时突发项就这样紧急又重要地横亘在我们的生活中,从不同程度打乱我们原本紧密的活动和安排。

比如症状加重让活动暂缓,需要时间问诊休养;家中电路碰线让阅读搁浅,得费工夫恢复眼前灯火;DDL 就快截止了!医保违规报销的诈骗电话出现,弄清来龙去脉又耽搁上半小时......

然而尽管原先的节奏忙碌,我们也能够抽出时间应对这类事件,这是因为我们能够判断解决与否带来的影响,并具备通过做出选择来处理紧急问题的能力。

TED 中有一个视频叫做「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时间」,演讲者是一位时间管理专家,她提到:时间是一种选择,即使时间有限,我们也总能挤出时间来处理紧急重要的事情。

伴随时间是我们的选择而来的,生活其实也是选择的结果,有时候我们腾不出时间创造想要的生活,却会不知不觉间惊叹,自己原来把这么多的时间,花在了应付不想要的生活之上。

没准儿通过处理大大小小的事项我们还会发现,时间的选择竟是这样丰富又有弹性的一件事。

一生多少时间

当然,时间选择的自由度也并不是无限的,一本从时间管理角度探讨短暂人生如何度过的书籍——《四千周》,发来悠悠提醒。

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活到 80 岁,大约要经历 4000 个礼拜,而且随着所剩时间越少,时间流逝感会越快。也许我们获得了足够的心智来制定宏伟的计划,但可能未必有时间付诸行动。

这么说不是为了唤起大家的焦虑,而是在我们现有的观念里,时间更多被视为一种生产力。我们也似乎在过着一种传送带上的人生,稍有停下,焦虑、落后或虚度的罪恶感便涌上心头。

所以我们分秒必争,使用层出不穷的产品或服务提升效率,但悖论也接踵而至:我们能利用的时间明明变多了,却不知为何感觉更空虚、更忙碌、更焦虑。

就像无论解决任务的速度有多快,传送带都会以同样的速度抛出新的任务,事情总是一件接一件,占据着时间精力。我们终于更熟练地清空所有待办了!但更多的事项魔法般冒出,无穷无尽。

于是我们期盼有一天,一切尽在掌握,事情井井有条,待办终于清空,这样的期盼令人心驰神往,必须做完更多事情的感受驱动着我们,试图掌控的时间,到头来反倒征服了自己。

所以,让我们一开始就承认自己在跟时间的斗争中注定失败吧,放弃掌控的幻象,你猜怎么着,这可能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时间都去哪了

一生短暂,我们也许希望能够专注在想完成的,重要的事情上,却常常向分心屈服。分心是构成时间难以掌控的重要因素,进化中快速辨别危险的需要,让大脑以分心的方式加以运作。

然而分心在什么对象身上,分心多久,依然牵动着我们想完成要事的神经。毕竟如果注意力总被挟持,放到从未打算关注的地方,那么我们无论多想充分管理当下,都容易成为一场徒劳。

不由得想起,某个事多且杂的午后,朋友和我对着平板里贪吃蛇占满屏的直播,看了 20 多分钟。原本我俩日程都是满的,也特别想停下不看,但都这么久了,关键它什么时候占满啊?

数字化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往更容易分心。一方面,前所未有的信息,跨越空间、模糊时间地来到我们眼前,商家也不遗余力地让页面更加生动可人,好能钩子般留住我们的注意。

另一方面,我们也主动的深谙此道,乐于或无知无觉于,用无限的信息拓展时间的有限,用分心的方式来逃避当下,难以面对真实的一地鸡毛,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失控、不适或束缚。

无论是通过电子设备或是其它形式,也许是我们内心有些东西想要我们分心,这样我们得以暂时不去审视事项是否值得,时间如何度过,我们想用一片丰盛,逃避着自身的有限。

先放大的黄瓜

既然时间如此有限,如何让分配更加合理呢?相信很多糖丸对「时间四象限」并不陌生,将事项划分为:重要且紧迫、重要但不紧迫、不重要且紧迫,不重要也不紧迫。

由此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是:优先处理第一象限,持续推进第二象限,尽量避开第三象限,尽量减少第四象限。然而现实往往可能是,因为紧迫,我们优先处理一三象限,拖延第二象限。

这样一来,一方面,紧迫的任务让人更紧张,紧张后思路受限,更容易采取惯性反应;另一方面占据时间的既有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也有尚未完成的工作,而且未完成的工作越重要,我们的时间紧迫感就越强。

所以,将重要的事情在变得紧急之前处理,时间管理会更有效。对于那些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也可以多一些心安理得的拒绝,或采用委派、外包的方式,这都能让我们更少地感到被动。

《自我的重建》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有趣的隐喻,当我们要腌一罐黄瓜的时候,把大小不同的黄瓜放进玻璃罐里,先从个头大的开始,然后再用个头小的塞满空隙,就可以装下更多的黄瓜,时间管理上也可以如此。

直面人生有限

细心的糖丸或许不难发现,上述方法巧妙绕开了一个地方,我们并不是不知道优先处理要事,再处理琐碎的事,问题在于,我们认为的要事实在太多,个头大的黄瓜好几个!

我们都想留存,我们都想遍历,到头来,时间也被视为我们的所有物,我们不可避免地执迷于充分利用时间,想要完成更多的事情,于是当下成为了一个跳板,通往无法抵达的彼岸。

而当我们越能直面时间有限,与之合作而非对抗,我们越会发现,双方的关系不再那么剑拔弩张,我们也越能从想象中的全然掌控里解脱出来。没有任何时间管理技巧比直面现实更有效。

这样看来,抵抗次优先级事情的诱惑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股神巴菲特曾说,我们可以列出人生最想实现的 25 件事,把它们按最重要到最不重要排序,然后花时间去处理排在前五的事。

那剩下 20 件是不是有时间就能做了呢?恰恰相反,他建议应当尽量避免去做,因为这些事情没有重要到成为人生的核心,却又有足够的诱惑力,让我们无法专心做最重要的那几件事。

在和时间合作的过程中,直面这位盟友保留的随时撤出的可能性,能让我们更加明晰自身需求,从而学会拒绝那些不想做的事情,以及那些确实想做的事情。

安住每个当下

在我阳的这段时间,有时打开电脑不到半小时就会开始累,任务完成度更低,但出人意料的是,我却对时间更开放、更从容了,这是之前能够快速清空待办时也很难达到的状态。

这样的改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似乎我并没有将过多精力投放在焦虑的时间规划里,只是去发出和允许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动作,刷牙,清洁,开窗,呼吸......行住坐卧,保持对身体状态的了了觉知。

就像正念所强调的,对当下有意识的、不加评判的觉察和接纳。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思考和计划,一不留神又陷入头脑的漩涡,止不住地分心,再度把当下当成跳板。

比如我想快些洗完手里的碟碗,以便快些坐下,喝上茶吃上点心,这样清洗本身就变得令人不快,甚至结束的时候我可能也无法安心享用点心和茶,又会想接下来要做什么。

如果我们对眼前的“碟子”心猿意马,总是想要快进,也总能在下一个快进里冒出更多的快进,让自己不断落入名为“未来”的牢笼,牢笼外是不可到达的彼岸。

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是一刻接着一刻的当下,这是我们的双脚、双手、心能触碰到的现实。安住当下,时间的有限,所做的徒劳,就这样一点点被消解。

碟子存在于此,我尚能冲洗它们,而这本身就是存在的奇迹。

看到这里,想要精进时间效率的糖丸可能会失望,和时间相比我们的力量有限。就像畅销书作家李笑来提到的那样:时间不听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往地流逝。

不过,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看到时间的真相,我们会更充分地接受有限的人生,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卷起袖子,开始为那些更有可能实现的事情努力了。

《自我的重建》

《四千周》

来源:安慰记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