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厌恶包办婚姻,却主动与妻子同房;给儿子取名“劫生”,满含恨意,却换来终身遗憾。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徐悲鸿一生画马如风,却在婚姻中困如囚笼。
他厌恶包办婚姻,却主动与妻子同房;给儿子取名“劫生”,满含恨意,却换来终身遗憾。
他为何如此矛盾?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悔恨的深渊?
少年的徐悲鸿并不顺遂,17岁时,被父母硬塞进了一场包办婚姻。
妻子是一位普通的村姑,性格温顺,为人本分,可徐悲鸿从一开始就不喜欢。
更厌恶父母的安排,觉得这段婚姻,扼杀了他的自由,也曾试图抗拒,甚至跑到外地求学,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父母软硬兼施,将他硬生生“抓”了回来。
结婚后,两人之间并无感情可言,徐悲鸿对妻子没有半点耐心。
还曾公开表示,“我画画就像活着一样,而这种婚姻让我窒息”,偏偏就在这样的状态下,还是选择了主动与妻子同房。
这看似矛盾的行为,更像是对父母安排的一种无奈妥协。
他们的长子出生后,并没有缓解徐悲鸿,对这段婚姻的厌恶,让他更加愤怒和消极。
给儿子取名“劫生”,寓意“遭劫而生”。
在徐悲鸿的心里,这个名字承载了,对婚姻的不满和对命运的不甘。
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里,连自己的孩子,都成为了“劫难”的象征。
孩子渐渐长大,徐悲鸿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起初,徐悲鸿对“劫生”并不关心,却在无意中,发现这个孩子,竟然继承了自己的绘画天赋。
小小年纪的劫生,拿着画笔涂涂画画,有些稚嫩,可在线条间,已经显现出天赋。
这让徐悲鸿十分惊讶,也勾起了心底那份久违的父爱。
徐悲鸿开始认真教劫生绘画,对他的态度也不再那么冷漠,甚至隐隐感到一丝欣慰。
在长辈们给他提议,给劫生改名字的时候,他也没有在抵触,把儿子的名字,改成了“吉生”。
“吉生”的名字,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吉祥”的一生。
吉生身体一直不好,体弱多病,家里人四处求医问药,却始终不见好转。
在七岁那年,感染了天花,一病不起,家人尽了全力,还是没能挽救孩子的生命,最终离世。
消息传到徐悲鸿耳边时,刚结束一场画展回到家。
他愣了很久,没说一句话,转身回到画室,把门关了整整一天。
这件事成了徐悲鸿心里永远的痛。
后来,他在日记里写道:“一名劫生,终究未逃此劫”,这个孩子的出生,似乎没能得到父亲真正的爱。
而徐悲鸿,失去儿子后,也终生背负着深深的自责。
这一切的结果,或许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包办婚姻下的悲剧色彩。
和包办婚姻的妻子,没有爱情,结局,是一场悲剧,可有爱情的婚姻,结局会怎样呢?
后来出现的蒋碧薇,就是来告诉他,这个问题答案的。
蒋碧薇比徐悲鸿小三岁,出身名门,是当地一位银行家的千金。
从小聪明伶俐,读书识字,外貌清秀,性格大方,两人相遇时,蒋碧薇已经是别人,名义上的“妻子”。
早早被许配给了一位,名叫张道藩的男子,只是两人并无感情。
徐悲鸿与蒋碧薇的初见,是在一个画展上。
蒋碧薇第一眼看见徐悲鸿时,就对这位画家产生了好奇,两人聊了几句,竟觉得有些投缘。
从那以后,蒋碧薇成了徐悲鸿的“粉丝”,常常借着学画为由,去找他聊天。
两人越聊越投机,很快擦出了火花。
蒋碧薇觉得徐悲鸿,是一个充满才华和激情的男人,而徐悲鸿也被蒋碧薇的大胆与直率吸引。
“碧薇是一个会让我燃烧的人,让我感到活着是有希望的”,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动容。
可他们的关系并不被外界接受,蒋碧薇是名门闺秀,徐悲鸿却已经结婚,还有一个孩子。
他们之间的感情,注定是一场冒险,蒋碧薇不在乎世俗的眼光,甚至主动提出私奔。
“你愿意带我走吗?”在一个雨夜,蒋碧薇问徐悲鸿,蒋碧薇的回答是点头。
1917年,蒋碧薇不顾家人反对,收拾简单的行李,与徐悲鸿一起远赴日本。
他们租了一间狭小的公寓,生活清贫,两人却过得无比快乐,徐悲鸿白天忙着画画,蒋碧薇则在家里为他煮饭、洗衣。
在日本过了没多久,1918年,徐悲鸿和蒋碧薇一起跑去法国留学。
两人怀着一腔热血,梦想着闯出一片天地,可现实一点也不浪漫,刚到法国,日子过得可以说是“糟得不能再糟”。
住的地方又破又小,手里那点钱只够吃便宜的食物。
徐悲鸿整天埋头画画,想用画笔在巴黎艺术圈打出名堂,蒋碧薇呢,只能到处找活干,赚点钱贴补家用。
蒋碧薇每天下班回家,给徐悲鸿做点简单的饭菜,看着他专注作画的样子,心里也有点安慰。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徐悲鸿一门心思扑在画上,连说句话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
蒋碧薇在外奔波一天,回到家连个温暖的眼神,都看不到,心里有苦说不出来,渐渐觉得自己成了个“外人”。
矛盾慢慢积累,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
蒋碧薇觉得,徐悲鸿根本没把她当回事,甚至把所有的压力都扔给了她。
徐悲鸿也觉得蒋碧薇不懂他的梦想,还总是抱怨,这让他更不想回家,两人话越来越少,连一起吃顿饭都成了奢侈。
回国后,这种裂痕越来越深。
徐悲鸿事业渐渐起步,名气越来越大,身边围着一堆仰慕者。
蒋碧薇还想着当年的苦日子,觉得自己跟他,一起熬了那么多苦,却换来了这样的冷淡。
她开始公开指责徐悲鸿,说他忘恩负义,说自己当年为了他私奔丢尽了脸面,现在却落到这个地步。
两人争吵越来越频繁,家里的气氛,冷到让人喘不过气。
蒋碧薇一度想挽回,徐悲鸿早已对这段感情失去了耐心。
1945年底,两人终于结束了这段长达几十年的感情,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
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到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蒋碧薇后来回忆这段感情时,也满是苦涩。
蒋碧薇带着巨额赔偿金离开,徐悲鸿也转身,投入了他的画室与作品中。
无论感情如何起伏,对徐悲鸿来说,生活还得继续,他的艺术,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找到了更深的意义。
离婚后的徐悲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艺术中。
正值抗日战争的硝烟四起,徐悲鸿用画笔,记录下时代的苦难,也传递出他的抗争与希望。
有人说,徐悲鸿的画作,从这时起变得更加深沉,画里的每一笔仿佛都带着对国家、民族的思考。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这让徐悲鸿无比痛心。
他说:“画笔虽不能杀敌,但可以唤醒人心。”
徐悲鸿放下了个人事务,全身心投入抗日宣传,走遍大江南北,举办画展,用售画所得支援抗战。
还到南洋等地宣传中国抗战,希望得到海外侨胞的支持。
这些画展上,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奔马图》成了受瞩目的作品。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抗战时期,具代表性的画作。
画中的愚公一手拄杖,一手指向远山,眼中满是坚毅,徐悲鸿通过这幅画想告诉世人,中国虽弱小,只要团结一心,就能战胜外敌。
另一幅《奔马图》,画的是八匹骏马奔腾向前,马蹄扬起,仿佛要踏破画纸。
徐悲鸿曾说,这些马是中国人民的象征,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我们都要向前冲。
这些马,仿佛是在呼唤国人快点站起来,为自己的家园而战。
徐悲鸿还通过艺术义卖,支援抗战,在重庆举办了一场义卖画展,将所有收入,捐给了前线的抗日将士。
这场画展,徐悲鸿卖掉了自己心爱之作,朋友劝他别这么做,他却说:“国都没了,要这些画还有什么用?”
他用自己的画笔,书写着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记录了一个国家的苦难,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
画中的愚公、骏马,不只是形象,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灵魂。
徐悲鸿常说:“国家强大要靠人,而艺术强大要靠教育”,1949年,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
一方面致力于学校的建设,一方面则亲自授课,他的课,常常坐满了学生,连教室外都站着人。
学生们说:“听徐先生讲课,就像看他画画一样,充满激情。”
不止教学,徐悲鸿还热衷于推广中国艺术。
在国际上举办了许多中国画展,把中国画作带到了巴黎、伦敦等地。
希望世界都能看到中国的艺术,了解中国的文化。
他说:“中国的艺术,是中国人的脸面,我们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1953年,徐悲鸿因脑溢血去世,年仅58岁。
他的离世,是中国艺术界的一大损失,妻子廖静文,整理了他的画作和遗物,把他的一生留给了后人。
徐悲鸿的一生,像是一幅画,既有辉煌的色彩,也有深沉的阴影。
他不情愿娶妻,却选择与之同房;嫌弃儿子的名字晦气,却在儿子离世后悔恨终身。
与蒋碧薇私奔,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用画笔抗战,用艺术唤醒民族,在教育中改革,在文化中传承。
他的故事里,有爱情,有亲情,有国家,有理想。
取名“劫生”的孩子,只活了短短七年,成为徐悲鸿一生难以挥去的阴影。
而他的骏马、愚公,却永远奔腾在,中国艺术的画卷里。
或许,这才是徐悲鸿值得人们记住的地方:无论命运如何跌宕,他始终用自己的方式,与时代抗争,与世界对话。
参考资料:
廖静文·《徐悲鸿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
许晶·《徐悲鸿与蒋碧薇的爱情私奔》·2018年
来源:小喵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