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孔圣地 绽放新颜

B站影视 2024-12-31 17:28 2

摘要:在浙西的青山绿水间,衢州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传承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更在创新与融合中焕发新生;乡村美育之路,让原本沉寂的乡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讲堂里,知名学者与文化名人

潮新闻客户端 黄俊娴

在浙西的青山绿水间,衢州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传承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更在创新与融合中焕发新生;乡村美育之路,让原本沉寂的乡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讲堂里,知名学者与文化名人轮番登场,为市民带来精神食粮;美术馆中,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诉说着时代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这些新名片向世界展示着衢州的独特魅力。如今,衢州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此。

孔子诞辰2575年祭祀典礼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举行

南孔,新时代文化符号

衢州,这座拥有1800年建城史的古城,作为南孔文化的发源地,衢州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将“南孔圣地 衢州有礼”打造成为城市的新名片,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这座古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独树一帜。

近900年前,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至衢州,南孔文化由此在江南大地生根发芽。如今,这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南孔文化不仅成为衢州的城市IP,更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自2018年起,衢州在修复老城墙、老街区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文化修成的“古城三修”工程。这一大手笔的保护措施,不仅让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更让南孔文化深深浸润在城市肌理之中。如今,千年古城已正式更名为“南孔古城”,成为南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南孔》音乐剧剧照

在打造城市品牌方面,衢州更是不遗余力。2018年,衢州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同时推出的还有作揖礼标识、快乐小鹿吉祥物以及“南孔爷爷”卡通形象。这些生动有趣的形象不仅成了衢州城市的代言,更让“有礼文化”深入人心。再从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发布,到国内首部以南孔文化为题材的音乐剧《南孔》登上中央歌剧院舞台……衢州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推介,成功将“一座最有礼的城市”形象推向世界。

9月28日,孔子诞辰2575年祭祀典礼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隆重举行。这一传统祭祀活动在中断数十年后于2004年重启,并坚持“今礼”祭孔的理念,穿现代服装、行现代礼节,树立了“当代人祭孔”的新风尚。今年的祭孔大典更是作为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分会场,与山东曲阜主会场联动纪念孔子诞辰,进一步提升了衢州南孔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儒学风不仅吹遍了衢州、黄山、上饶、南平四城,更跨越千山万水,远播至新疆乌什,从将南孔文化引入对口支援的新疆乌什县,到在乌什建立南孔儒学文化园,衢州的文化影响力已经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连接浙疆两地人民的桥梁。而这一切,只是衢州南孔文化影响力的冰山一角。

随着“2024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的召开,一个以衢州为中心的“中国东南儒学走廊”概念横空出世,为浙江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版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衢州正以实际行动证明着:“南孔圣地”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记忆,更是一个新时代的文化符号。

文艺,为民惠民乐民

这几天在衢州龙游的山间,有一件喜事——一场为名“黄泥圩有喜啦”的展览开展,记录了乡村生活的温馨瞬间,也映照出艺术为乡村带来的勃勃生机。故事始于一年前,浙江传媒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摄影家傅拥军,在故乡龙游溪口,将一个废弃的乡村水电站改造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术馆——“泥美术馆”。这个名称不仅取自水电站原名黄泥圩中的“泥”字,更蕴含了傅拥军对中国乡村影像的深厚情感与探索。

9月27日晚,在衢州市文化馆五楼多功能厅内,由衢州市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一场关于速写探索与深度思考的讲座,吸引了众多美术工作者及爱好者的参与。此次讲座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王犁主讲,主题为《为什么还要聊速写?》。还有坚持了10余年的衢州高级中学“柯山大讲堂”——一个以美育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类名家讲堂也在开讲。作为美育的主阵地,柯山大讲堂定期会邀请全国各地文化艺术名家举办讲座。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在衢州,像这样的艺术人文讲堂每年至少有100场。

从文学创作到书画艺术,从音乐赏析到影视评论,涵盖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与层面。每一位受邀前来的讲师,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衢州市民带来了一场场思想的盛宴与艺术的洗礼。这些讲堂不仅面向专业人士,更向广大市民敞开怀抱,让高深的艺术理论走出象牙塔,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艺术的连接点,共同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艺术篇章。

此外,衢州市文联副主席戴郑娇介绍了一项创新的文化举措:将重要展览以流动美术馆的形式带入社区、警营和影院等公共空间,让艺术真正惠及广大市民。这些展览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界限,让艺术作品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戴郑娇表示,此举旨在推广艺术普及,提升市民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为城市增添更多的文化氛围。

这些艺术人文讲堂与流动美术馆,就像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艺术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生根发芽,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土壤。它们让艺术之花在衢州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也让这座城市因艺术而更加生动、更加美好。

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 赵雁君题

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专题作品巡展

文学,携手共赴诗与远方

在华夏大地的东南一隅,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省,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辈出之地。历史的风尘并未掩盖这片土地的文学光芒,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催生出更加绚烂的文学之花。

2021年,一个旨在联结四省文学血脉、共筑文学梦想的创举——“四省边际文学联盟”在浙江省作协和衢州市委宣传部的引领下应运而生,携手安徽黄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饶等地市作协,共同开启了年度盛会“四省边际文学周”的序幕。时至今日,这一活动已迈入第三届,不仅成为四省文学交流的金色桥梁,更在国内省际文学互动中树立了“浙皖闽赣”模式的典范。

随着2023年第二届四省边际文学周的启幕,首届四省边际诗歌节也同步绽放,这场春日里的文学盛宴,吸引着全国数百位诗人的心向神往,共赴这场诗与远方的约会。在这里,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情感共鸣的媒介,四省作家的心灵在文学的田野上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而文学的桥梁作用远不止于此,今年10月27日,第二届“浙台文学周”暨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会在衢州成功举办,搭建起海峡两岸文学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80余位来自两岸的知名作家、诗人及文学爱好者,以文会友,共话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场文学盛宴,不仅加深了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和情感纽带,更为推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力。

从四省边际到海峡两岸,文学的力量跨越地域,穿透时空,成为连接人心、传承文化的坚韧纽带。在这一系列文学活动的推动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文学的光芒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世界,共同书写着新时代文学交流的新篇。

美育,让乡土文化“活”起来

163所乡村中小学校,89个乡村美育校本课程,978个美育类社团,100%的乡村中小学校创设“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美育特色项目。这座城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美育之路,不仅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让乡土文化在现代教育的土壤中重新焕发生机。在这片土地上,乡土文化不再沉睡,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活跃在学校的课堂和活动中。

衢江区廿里小学李芬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衢州市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地方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开设了一系列艺术特色课程。如衢江区上方小学的“节节龙”课程,就邀请了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样,龙游印染、江山民族音乐、常山喝彩歌谣等一大批乡村美育资源也被充分挖掘,它们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成了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学习内容。

在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品牌方面,衢州市更是下足了功夫。各校在对当地美育资源进行筛选的基础上,以城乡教育共同体为单位,全面推进“城乡美育”品牌建设。柯城区沟溪小学的农民画和蛋雕课程、常山县青石小学的校园石文化课程等,都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此外,衢州市还致力于传承和推广一域一特的传统文化。作为婺剧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衢州市大力推进婺剧进校园活动,通过编写教材、创建社团、设计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让婺剧文化在校园内生根发芽。目前,全市直接参与婺剧的乡村学生达万余人。

如今,在衢州市的乡村学校里,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让乡土文化在现代教育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条土生土长的乡村美育特色路,不仅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让衢州市的文化底蕴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