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老酒厂门口那个包子摊,已成为美好的记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7 06:30 5

摘要:酒厂是生产美酒的,当然赊店酒厂更不例外,况且赊店酒厂生产的美酒曾声名远播誉满全国,是古镇绵延千载的灵魂所在,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古镇居民。关于酒厂和美酒的话题太久远太绵长,留待他日慢慢细说,今天先说包子,先说那温暖过无数为生活奔忙的热气腾腾的羊肉包子。

酒厂是生产美酒的,当然赊店酒厂更不例外,况且赊店酒厂生产的美酒曾声名远播誉满全国,是古镇绵延千载的灵魂所在,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古镇居民。关于酒厂和美酒的话题太久远太绵长,留待他日慢慢细说,今天先说包子,先说那温暖过无数为生活奔忙的热气腾腾的羊肉包子。

四十多年前,古镇马神庙街南头酒厂的西大门外有一处流动的包子摊位,摆摊的是一中年汉子。年久岁远摊主的模样已记不太清,依稀能想起他浓眉大眼常穿一件白布短褂很是精明能干。

他的摊位很是简单,扁担的一端是固定的四方木架,木架下端的煤球炉上坐着一个裹着白棉被用于保温的瓦缸。木架上端的桌面上摆着一叠瓷盘、筷笼,两个内装秦椒汁和蒜泥水一红一绿罐头瓶子,还有一块小小的清真牌挂在木架的一角随风摆动。

扁担的另一端系着两张涂有清漆的素面小桌和若干马扎,小桌马扎皆可叠可放。每日快到晌午时分,摊主便咿呀咿呀挑着他的小摊在那棵亭亭如盖的大松树下站定,挑选荫凉最浓的地方开始他的营业时刻。

在计划经济时代,酒厂是古镇乃至小县最大的企业。数千工人和上万的家属撑起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当然酒厂工人的兜里是有钱的,不然摊主怎么会选定这个黄金位置来摆摊呢?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酒厂的工人鱼贯而出。间或有三三两两饥肠辘辘的便围于包子摊前高声叫道:“老表,弄六个包子”

“好咧,秦椒蒜泥自己放啊”

“谁吃谁吃,今个王四请客里!”

“滚吧,你今个比我领钱还多哩,要请也是你请客”

……

“小梅,羊肉包子你也尝尝吧,我给你拾俩中不?”

“俺不吃了,俺妈晌午做鸡蛋番茄捞面条里,吃的少了俺妈光说俺在外头吃巧嘴了”

“少吃俩怕啥了,今黑你编个弯儿晚回去一会,我请你看电影吧?”

“那中啊,就少吃俩算了……”

随着鼎沸的人声,摊主有条不紊的忙碌起来了。只见他手脚麻利的掀开棉被,从瓦缸里快速的捡出几个热气腾腾的包子放于盘中,并随手从筷笼中拿出一双或者两双竹筷,递到食客手中。

食客或端坐在小桌前细品慢尝,或圪蹴在松树下狼吞虎咽。包子的香味便弥漫开来,也弥漫到了我们这群刚放学的小学生的鼻中。

每隔十天半月,小学生也会光顾下流动的包子铺,三两个娃娃你一毛我五分的兑钱弄上一盘。像模像样的端坐了起来,这个包子撕开小口灌一勺通红的秦椒汁、那个包子淋几滴翠绿的蒜泥水,白生生嫩乎乎的包子也仿佛盛开的花朵,和小孩子肆意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那个时候物质匮乏,古镇里的美食小吃也只有烩面、焖面、胡辣汤、卤肉、烧鸡、火烧、油饼等屈指可数的几样,至于七个碟子八个碗,红烧肘子糖醋鱼之类的奢侈品是只有跟着大人去吃席的时候才能享用到的。

相对于放学之后搬凉馒头而言,能吃上一个香气扑鼻满嘴流油的羊肉包子也是极其幸福的一件事。加之古镇周围河道遍布水草肥美,自然放牧的羊群肉质细腻不膻不肥,更没有那些科技与狠活充斥其中。只用羊肉、大葱刴碎,佐以少许油盐便是极致美味。

时至今日还清楚的记得那时候的包子是五分钱一个,个头不大不小,既不是小笼包也不是灌汤包,和赊店这个名字一样是古镇所独有的。

现在的五分纸币和硬币,除了在古玩地摊上能偶尔瞥见身影之外,几乎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在那个远去的年代,能经常怀揣几枚五分钱上下学也是很让人心生羡慕的。

一阵风起,吹落了酒厂西大门口那棵松树上陈年的松针满满一地,吹散了熙熙攘攘下班的人群,吹远了挑担售卖包子的摊主和摊位,也吹走了这群小学生的梦幻童年。

如今的酒厂历经各种变迁,在古镇的不远处蝶变成了4A级的企业化景区。当年那群年轻的工人也多已到了退休的年龄。王四和他戏谑的工友们时常在聚会在公园的凉亭里吹拉弹唱。小梅和她的追求者早也结婚生子步入接孙领娃的爷奶行列。

那群小学生也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漫天飞舞,有的在非洲大陆工地援建、有的在黄埔江畔激扬文字、有的在长珠三角创业发展、有的在北上广深意气风发、有的依然如昨古镇谋生。

风吹起,吹走了七十二街三十六巷历史尘埃。

风吹起,吹来了五湖四海九省通衢游人如织。

风吹起,风中依然还有千年的酒香,

风吹起,风中仿佛弥漫包子的肉香。

作者简介

毛学峰,社旗县赊店镇人,现供职于社旗县民政局。

来源:乡土大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