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誉为“丝绸之乡”的潍坊昌邑,从周朝时起“养蚕织帛,捻线就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生产历史,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多年来,依托良好的纺织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纺织产业基础,昌邑实现了从“一匹布”到“一条链”、从“一产品”到“一品牌”、从“老丝路”到“新活力”
被誉为“丝绸之乡”的潍坊昌邑,从周朝时起“养蚕织帛,捻线就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生产历史,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多年来,依托良好的纺织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纺织产业基础,昌邑实现了从“一匹布”到“一条链”、从“一产品”到“一品牌”、从“老丝路”到“新活力”的嬗变,依旧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布有经纬,“一块布”的进化亦有经纬。以“一块布”起家,又以“一块布”傲立产业巅峰的昌邑,正在逐步实现着“布”的万千种可能。
从“一匹布”到“一条链” 传统行业“升级蝶变”
在昌邑市柳疃镇的潍坊华宝纺织有限公司纺丝车间里,设备正开足马力、轰鸣运转,各工序岗位的工人精心操作,车间生产现场繁忙而有序。
从“一根丝”到“一匹布”。华宝纺织作为全山东省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纺织印染企业,从苯二甲酸、乙二醇制取涤纶开始,将纺织产业链条延伸到了初端。
构建全产业链的优势在于成本的控制与可靠稳定的供应体系,仅原材料的包装运输费用每吨就可节约400元左右。”华宝纺丝厂厂长秦海磊介绍,企业年纺丝量可达22万吨,布匹产能超过7亿米,客户遍布全球,产品出口到几十个海外国家。
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链“洼地效应”,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昌邑82家规模以上纺织印染企业实现总产值111.85亿元。形成了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丝绸、服装、家纺、纺织机械等门类完整的全产业链,覆盖了丝绸、化纤、涤棉、纯棉、装饰布、色织布等六大类245多个品种,产能达到纺纱150万锭、织造38亿米、印染29亿米、绒面超纤近4000万米的规模,是江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基地和棉纺织品交易市场,绒面超纤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90%以上。
一根丝、一块布“织”入先进科技,会带来多少种可能?
在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尼龙切片在经过纺丝、湿法、碱量开纤、拉幅烘干、基布磨毛、染色、定型、吸尘揉皮等一系列繁复的加工流程后,最终变成了一匹匹超纤绒面革,被打包送往世界各地。
“这种原料纤维非常细,粗度只有头发丝的十五分之一,用它生产出来的产品透气性好、实用性高。目前公司生产的超纤绒面革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40%以上。”在企业展厅内,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宫晓利告诉记者。
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早已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公司投入了1000多万元,聘请了行业内顶尖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研发出了超细纤维绒面汽车内饰革,该产品一举打破了汽车内饰行业依赖进口的市场格局。”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树欣说,新产品的“问世”为企业争取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藏在“丝线”里的新质生产力,一端连着科研院所,一端连着生产第一线,改写着传统纺织行业留给人们的时代记忆。
“我们按照‘试成一批样本、带动一片企业’的想法,帮企业有步骤、有重点地渐进转型,实施各环节智能化改造。”昌邑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科科长梁振宇说。
昌邑出台《昌邑市纺织行业“N+X”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进方案(2023-2025)》,编制完成77个场景清单,建立起多支精准服务纺织服装细分领域的专业队伍,充分满足企业的改造升级需求。据了解,昌邑市纺织行业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0%以上,研发人员数量突破600人,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7.3%,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08亿元,发明专利128项,荣获“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印染名城”“纺织集群示范地区”等诸多“硬核”称号。
从“一产品”到“一品牌” 文化产业“双向奔赴”
扽丝、牵机、络籰、掏缯、创筘……在昌邑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内,“潍坊民间艺术大师”、柳疃丝绸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元勋正带着徒弟用木织机经过十余道复杂工序制作手工丝绸。在这里,不仅丝绸生产机具,随丝绸而兴的绸庄、银号、邮局、镖局等所用物品也在诉说昌邑及柳疃丝绸历史文化的厚重。
博物馆内拥有近3万件馆藏品,它们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除了实物数量多外,博物馆内还有丝绸工艺活态展示。“昌邑所产丝绸是用野生柞蚕丝为原料织造,以‘轻薄如纸、柔轻如绵、坚固耐穿’闻名于世。早些时候,我们这一带家家户户都织机,咱生产的丝绸都通过海运到了南洋、西欧。”刘元勋说。
潍坊侨史馆、柳瞳丝绸文化博物馆、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无不诉说着昌邑丝绸的发展历史。左手艺术铸魂、右手产业赋能,这里的文化IP为何能“火”起来?答案是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五倍子、大青叶、薯莨、紫苏……一种种耳熟能详的中草药不是用来入药,而是经过研磨加工,变成了天然无害的植物染料。在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创工坊内,记者看到了一系列由植物染料染成的纺织产品。
“‘青云染’是我们以植物染色技术打造的生态品牌,特点是0甲醛、纯天然,对人体没有任何损害。在这个领域公司拥有50余项专利,在山东省内属于唯一一家。”公司销售经理刘元凯向记者介绍。
从丝巾到汉服,再到茶席与家纺,“青云染”系列产品氤氲着传统文化气息。“昌邑是丝绸之乡,有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好这张名片,做好丝绸文化品牌。以手绘丝绸为例,我们请的手绘师以蜡染工艺在丝绸上绘画,多以梅兰竹菊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属性,目前我们的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刘元凯说。
“文化兴”与“产业旺”同频共振。“我们深度挖掘本地丝绸文化,打造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设施,举办丝绸文化节、桑葚采摘节等文化节会,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昌邑市文旅局局长史志强说,“在此基础上,还推出《天之涯 海之角》《大绸商》等文学作品,编纂《昌邑丝绸志》,不断让‘丝绸之乡’焕发新生机。”
从“老丝路”到“新活力” 出海上云“续写新篇”
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的潍坊昌邑,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华侨之乡”。自清咸丰年间开始,昌邑万余绸商“背包袱”闯北洋,涉东洋,下南洋,漂泊四海百余年,为昌邑丝绸跻身国际市场做出巨大贡献,昌邑也因此成为“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时间来到21世纪,昌邑的纺织品依旧在丝绸之路上焕发着光芒,方式也变成了海运、空运,甚至在海外建设厂房。
位于龙池镇的华腾集团就是昌邑纺织产业布局海外的典型案例之一。2010年起,华腾集团正式进军非洲国际贸易,成立了乌干达阳光国际物流公司,为布局海外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企业成立印染公司,拥有当地员工1600余人,配置喷水织布机460余台,缝纫机300余台,印染线4条,年产成品布5000万米。
“现在公司作为华腾集团的海外公司,在非洲已发展为集印染织造、污水处理、化工产业、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于一体化的现代化集团公司,深入融入乌干达、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等国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华腾集团董事长孙连忠介绍,“不仅如此,我们还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共建了东非(乌干达)国际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技能人员培训、留学生招收、师资培训等项目,为当地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昌邑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额达28.3亿元。其中,纺织服装对非进出口17.6亿元,占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总额的62.2%。100家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企业中,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元的达7家。
“我们将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对昌邑30强外贸企业做好点对点调研指导,组织好企业参加广交会及‘千企百展’境内外展会,助力企业拓市场、抓订单、扩份额,让昌邑品牌在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昌邑市商务局副局长陈铭对产品未来的出海前景信心满满。
“出海”的同时还要“上云”。纺织面料行业素来竞争激烈,如何在稳固线下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线上展销渠道,是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饮马镇的润华云仓直播基地内,记者见到了让人惊叹的一幕——前端专业团队进行直播间售卖,运营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店铺;后端生产线上纺出来的产品立马送上云仓的传送带,通过发货平台进行分配后即刻通过物流发送给卖家。
据负责人温雪健介绍,云仓直播基地集生产、加工、直播、销售、物流于一体,整个生产销售实现了100%电商化,今年上半年销售量额突破3000万元。“从2017年起我们就尝试开拓线上业务,后来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学习,企业投资了200余万元建设了‘云仓’与运输线,生产出来的纺织品由系统统一调配分检,整个流程节省了70%左右的人员。”
“优势在于省去了线下跑销售这个环节,节约了大量的精力与成本。”温雪健感慨,“因为我们云仓出货量巨大,在物流方面的单价会相对较低,附近的企业也会与我们合作通过云仓出货,实现了互利共赢、区域共富。”
润华云仓直播基地只是该市纺织产业驶入线上“蓝海”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昌邑实现网络零售额15.1亿元,增幅12.4%。
一块“布”舞动乾坤,一座城“布”上腾飞。纵观昌邑纺织的腾飞之路,在探索中蝶变,在创新中领跑,用一次次的华丽转身,回应着时代的变迁。在昌邑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还在续写。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