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涯:自2010年起,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便在我们邱华校长带领下,积极投身于中外青少年人文教育与交流工作。作为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的窗口学校及全国首批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示范校,学校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话促进世界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人文积淀。
近日,以“数智赋能未来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同期,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助理李涯教授接受采访,以下是精彩内容:
Q1:学校是受到哪些创新理念或实践的启发,想要开展“中法博物馆空中课堂”项目?
李涯:自2010年起,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便在我们邱华校长带领下,积极投身于中外青少年人文教育与交流工作。作为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的窗口学校及全国首批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示范校,学校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话促进世界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人文积淀。
学校提出的“空中课堂”,旨在通过线上平台深化中法两国青少年间人文交流。学校选择博物馆主题作为“空中课堂”的核心内容,因为博物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和传统的场所之一。通过构建围绕博物馆的课程体系,不仅促进了中法两国青少年对彼此历史、地理、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文化的深入理解,还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学。
Q2:您认为“中法博物馆空中课堂”对文化交流和文物知识传播有什么独特价值呢?
李涯:博物馆是人文地理、社会风貌与数千年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基于这一文化积淀,学校选择以博物馆为主题,启动“中法博物馆空中课堂”项目,旨在通过试点活动深化中法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文化理解。该项目不仅是一个活态的实践性课程,更是一次高度参与性的跨文化交流尝试。我们希望以博物馆为切入点,学生能够超越表面的文化差异,深入探究地方文化和精神,理解并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学校将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制学习融入博物馆课程,每次都会围绕博物馆主题设计项目化学习产品,并将教学设计融入人文交流实践中。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还能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面向未来的青少年应如何创生、交流并讲好各自国家的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彼此。
我们的博物馆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其独特的衍生性与潜在课程效果,为文化交流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Q3:您觉得这个活动在融合中法两国博物馆特色资源方面,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创新的空间?
李涯:在“中法博物馆空中课堂”项目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1.0时代的纯线上教学到结合实地互访的混合模式转变。我们不仅推进空中课堂,还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课程,并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科研小组,致力于利用数字资源促进博物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这些努力使我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化数字教学资源,融合了文化和STEAM教育理念,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现突破。
数字化空中课堂的学习,激发了同学们对实地参观实际博物馆空间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暑假期间组织了学生赴法方学校进行博物馆主题课程互访,明年3月也将迎来法国学生到我校进行类似的访问。这种实践类课程互访是项目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若干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当前的数字化课程主要依赖于校内团队和一些小型信息公司,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更多平台,并参与政府及地区知名博物馆的课程建设,以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和深度。其次,我们意识到对博物馆本身的深度挖掘尚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丰富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希望与本地知名博物馆、专业团队合作,获得更多的专家指导和支持。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形成家校社合育的力量,促进青少年的人文交流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快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