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10日-13日,第4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SABCS)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举行。医脉通特别邀请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Janice Tsang教授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
前言
2024年12月10日-13日,第4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SABCS)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举行。医脉通特别邀请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Janice Tsang教授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于SABCS现场做客“医脉有声”栏目,共同探讨2024年早期乳腺癌领域的年度进展与未来展望。
刘强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您在Year in Review中,总结报告了2024年度早期乳腺癌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进展。能否请您与我们分享这些重要成果及意义?
Janice Tsang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在本届SABCS大会上,早期乳腺癌领域的最新进展彰显了免疫肿瘤学时代的来临。免疫治疗的显著疗效毋庸置疑,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更好应用免疫肿瘤学的信心。
12月13日的壁报聚焦环节上,研究者报告了KEYNOTE-522研究的生存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中的疗效。同时,我们也需要谨慎对待这一结果,在未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的安慰剂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S)也达到了81%。KEYNOTE-522研究为TNBC患者争取了约5%的获益,但同时也伴随和较高的治疗费用和一定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我们注意到有14.4%的未缓解患者,未能实现5年生存。由此可见,虽然数据令人鼓舞,但我们仍需明确免疫治疗在辅助治疗中的附加价值。
此外,全体大会3中报告了两项备受关注的研究。其中一项是NSABP B-59/GBG-96-GeparDouze研究,遗憾的是其结果未达预期。该研究的设计与KEYNOTE-522研究相似,但采用了剂量密集的紫杉醇联合卡铂/蒽环类联合环磷酰胺(AC/EC)化疗方案,未达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使用标准卡培他滨治疗,或BRCA1/2突变阳性患者使用奥拉帕利治疗。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案可能影响了免疫治疗的效果,与此同时,该研究纳入的患者疾病分期较低,肿瘤体积较小,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患者入组标准与治疗策略等,以更好地探索免疫治疗的应用价值。
另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所展示的CamRelief研究达到了阳性结果。该研究对比了卡瑞利珠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化疗在早期或局部晚期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化疗方案为前16周给予白蛋白紫杉醇+卡铂(D1/D8/D15,Q4W),随后8周给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Q2W)。入组患者的疾病分期较高(T2、T3期),接受卡瑞利珠单抗+化疗的患者,总体pCR率达到56.8%,值得注意的是在N3期疾病患者中,pCR率超过了20%。
以上研究表明,我们可能需要更规范的标准和生物标志物来选择适合接受化疗与免疫治疗的患者,以获得更优的治疗效果。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同时也提示我们在应用免疫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并进一步优化患者选择标准。
刘强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今年SABCS大会上,多项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公布。能否请您谈谈,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您有哪些看法?
Janice Tsang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我认为,我们所知越多,就越能意识到仍有更多未知需要探索。免疫治疗在TNBC患者中的数据已经十分可靠,我们在KEYNOTE-522研究中发现,雌激素受体(ER)低表达(1%-9%)的患者同样能够受益。而关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情况也非常有趣,提示了免疫治疗与抗HER2联合治疗可行性的信号。
与此同时,已有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了免疫治疗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联合治疗的附加价值,这一概念实际上取自I-SPY2.2 II期研究的启发。I-SPY2.2 II期研究在今年的ASCO和ESMO会议上都进行了报告,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豁免化疗,仅通过免疫治疗与ADC药物联合治疗(如Datopotamab deruxtecan与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治疗)四个周期后,部分患者能够达到pCR,随后进行手术。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回顾荷兰的Louis教授(RF1-03)所介绍的TRAIN-3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方法可有效识别HER2阳性患者达到pCR,实现豁免化疗的目的。
因此,谈及SABCS大会关于早期乳腺癌治疗的讨论,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主题:首先,我们对免疫治疗的信心日益增强;其次,我们正在逐步减少对化疗的依赖。目前,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能不再需要使用蒽环类药物。然而,对于某些特定的TNBC患者以及部分高危HR阳性/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仍有其重要作用。例如,Nan Chen教授(GS3-03)的研究表明,在高基因组风险的HR阳性/HER2阴性患者中,与紫杉醇+环磷酰胺相比,联合蒽环类药物具有额外获益。因此,尽管我们正在探索减少化疗的方案,但对于TNBC和HR阳性/HER2阴性患者而言,蒽环类药物仍然不可或缺,目前我们也尚不能完全放弃化疗。
刘强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随着免疫治疗逐步进入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中,展望未来,您认为早期乳腺癌领域将会出现哪些重大变革?
Janice Tsang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首先,免疫治疗的作用可能会不断增强,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哪些人群能够从中受益,并确定最合适的剂量和疗程。例如GeparNuevo研究提示,部分患者可能只需要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而不需要后续辅助免疫治疗。其次,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可能是将免疫治疗与ADC药物更加紧密地结合使用。免疫治疗能够增强ADC药物的疗效,因此,这一结合策略可能有助于部分患者豁免化疗。
此外,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适应性临床试验来观察早期化疗或治疗反应,例如I-SPY2.2研究的模式,这些试验可能会广泛地应用循环肿瘤DNA(ctDNA)以及影像引导的治疗优化。然而,目前这些方法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距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且其周期性成本较高。这些方法需要肿瘤学专家来解读结果,并且需要额外的人力来进行放射学检查、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CT)等,这些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权衡其利弊。
总的来说,基于免疫治疗在不同亚型乳腺癌领域取得的进步,我认为未来我们应更加注重与患者进行共同决策,以确保治疗方案的最佳选择。
刘强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未来,乳腺癌的治疗将会向更为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ctDNA的应用前景广阔,您如何评价ctDNA在早期乳腺癌中的作用?
Janice Tsang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ctDNA仍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尽管我们充满希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源于尚未确定的研究设计和适应性策略,或者是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性。此外,Ian Krop教授在讨论(GS3-02)中提到的检测方法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ctDNA的检测标准尚未统一。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最理想的检测方法以准确测量ctDNA的水平,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其次,进行血清学检查不仅复杂,还可能对部分乳腺癌患者,尤其是对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焦虑。例如,ctDNA检测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患者的过度担忧,误以为疾病对治疗没有反应。而对于ctDNA阴性的患者,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误以为已经完全摆脱了疾病。
因此,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包括人文和科学的角度。医学始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相互合作,同时倾听患者的需求。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ctDNA技术的发展,并真正造福患者。
刘强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再次感谢您在早期乳腺癌年度回顾中的精彩演讲。希望未来早期乳腺癌领域能够再获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同时减少患者在经济和身体上的负担。。
专家简介
Janice Tsang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荣誉临床助理教授,肿瘤医学专家
香港乳癌研究组(HKBOG)创会主席
香港老年肿瘤学会(HKSGO)创会主席
香港癌症治疗学会(HKCTS)主席
欧洲内科肿瘤学会(ESMO)副主席
ESMO 女性肿瘤学会(W4O)副主席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大外科主任,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博士,回国前任哈佛大学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讲师社会任职:ESO-ESMO年轻乳腺癌国际共识专家组成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和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两项国自然重点项目,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Science Advances、JNCI 等杂志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率先开展液体活检和免疫联合治疗在乳腺癌的应用,并发起和制定中国首部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获“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编辑:KIKI
审校:刘强教授
排版:KIKI
执行:Uni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