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本事,又会拍马屁,临死还能布个局…..

B站影视 2024-12-28 19:30 1

摘要:他历任三朝宰相,一生清廉勤政,帮助开创了开元盛世,也算是官场“不倒翁”。姚崇算是个很大年纪才开窍的人,22岁之前只喜欢打猎,都不爱看书。那时候,他也不需要太努力。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他既有本事,又会拍马屁,临死还能布个局

文/晏凌羊

01

很有才能的人也要学会巴结领导的,不然也很难有空间能施展才华。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朝的名相姚崇。

他历任三朝宰相,一生清廉勤政,帮助开创了开元盛世,也算是官场“不倒翁”。

姚崇算是个很大年纪才开窍的人,22岁之前只喜欢打猎,都不爱看书。

那时候,他也不需要太努力。

他爹姚懿,早些时候就投靠了李渊,立下了不少战功。

但后来,李世民要争太子位,而姚懿讨厌争斗,先被贬官,后来干脆辞官回家了。

直到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为了表示对开国功臣的尊重,才授予姚懿官职和爵位,而姚懿对此竟然选择了推辞,李治强行给他官做,他也做得很好。

姚崇就是这时候出生的,算是父亲的老来子。

他14岁,父亲病逝,而他勤练武艺,希望成为武官。

他22岁时,当地刺史想招女婿,据说相术师袁天罡举荐他,说他必成大器。

而他也受此鼓舞,发奋读书,步入仕途。

姚崇发迹,是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当时北方契丹人攻陷河北数州。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武则天赏识,升职加薪。

随后,在狄仁杰的推荐下,他位列宰相。

担任宰相期间,他积极作为,可谓是国之栋梁。

而这期间,他拍武则天马屁是拍得比较露骨的。

他写出来的赞扬武则天的宴会诗、游玩诗,那叫一个肉麻。

但是,在扳倒武则天的时候,他也可以做到冷酷无情——因为他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

武则天晚年,他得罪张氏兄弟,想远离朝堂的腥风血雨,主动要求武则天把自己贬到外地。

临行前,武则天让他推荐宰相,姚崇推荐了张柬之,而张柬之后来成了复辟李唐江山的功臣。

神龙政变时,姚崇从边关回京,迫使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

你以为姚崇把武则天赶下台了,就会对武则天赶尽杀绝?并没有。

李显顺利复位后,率文武百官前去看望失势的武则天,很多大臣对武则天敷衍甚至不敬,而姚崇认真行礼并且哭泣不止,毕竟,武则天算是最赏识他的旧主,这份恩情他不敢忘。

结果,姚崇因为这种站队和表态被贬,又被从中央扔到了地方。

李显上台后,重用韦氏和武氏,又一轮政治斗争开始。

张柬之等五位拥立李显的重臣,被贬谪出京,死在流放的路上。

姚崇则因祸得福,避开了这些政治斗争。

后来,李显身死,只坐了十几天龙椅的李重茂继位,但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斗赢了韦氏,废黜了李重茂,扶持李旦继位。

姚崇也被征召回朝,与宋璟协力合作,让朝堂风气变好了一阵。

但太平公主老是干扰朝政,诸王又手握兵权,皇太子李隆基觉得这对自己是个威胁,就开始削弱各个王爷的军权,想把太平公主赶出权力中心。

太平公主大怒,指责李隆基。

李隆基当时羽翼还不够丰满,暂时不敢得罪太平公主,就只好跟自己亲爹上奏说,是姚崇离间宗室。

然后,姚崇背了这个锅,又被贬到地方去了。

而到了地方后,姚崇也不是吃干饭的,他在当地很为民着想,做了很多有益地方的事情。

后来,李隆基变强大了,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又把姚崇弄了回来,加以重用。

姚崇从地方回京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前来送行,甚至挡住他的马,不舍得让他离去,最后把他用的马鞭和马镫都留了下来、以表纪念,这就是著名的历史典故:“截镫留鞭”。

当时姚崇已经63岁,为了尽快回到中央报效新主,他骑着快马疾驰三百里,这便是成语“走马上任”的由来。

李隆基为了测试他体力行不行,带他去打猎,他亦步亦趋跟得死紧,后来,他给李隆基提出了十个治理朝政的建议,李隆基全部听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说”。

姚崇果然把朝政治理得让李隆基很放心。

论当宰相,他确实做得没得说。

当然,这中间,姚崇的拍马能力还是在线的。

比如,武则天写过一篇铭文,最后两句是“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上天的旨意,才能创下这样的基业。

武则天写这个,压根儿跟李隆基没关系(那会儿李隆基还很小),结果,姚崇借题发挥,说这是武则天早就有意让李隆基来当这个继承人,让李隆基把这个事昭告天下。

很多年后,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看不下去了,直接写文说他拍马屁拍得太过。

姚崇本人是很有智慧的,但他两个儿子和一个亲信就不大行了,有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的举动。

姚崇没有为儿子遮羞,反而在被指控的第一时间就把宰相之位让给了另一个能臣宋璟。

之后,姚崇虽然离开了朝堂,但唐玄宗还是对他礼遇有加。

后来,姚崇病逝,享年72岁,得了善终。

你能说姚崇爱拍马屁是马屁精么?好像不能,因为他拍马屁的背后,是想获得一展拳脚的机会,造福万民。

如果他没有这种相机行事、灵活应变的高超政治智慧,那么,他在武则天晚年和死后唐朝那种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可能早死一百回了,怎么可能历经唐代四任君王而屹立不倒呢?

02

姚崇这个人的情商有多高?我举三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个例子:

武则天登基前,重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肃清异己,导致很多大臣含冤而死。

后来,武则天觉得这俩人的利用价值没了,就把两人搞死了。

搞死之后,她还大发感慨:哎呀呀,这俩人在的时候,好多人犯了谋逆罪,现在他们死了,却没人谋反了,咋回事啊?

这种话,谁敢接啊?

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姚崇站出来说:有些人是因为被告发后,屈打成招才被迫承认的,这些告密的人对社会的破坏性很大。这都是告密的人和酷吏联手制造的冤假错案,现在这俩人已经死了,自然就没人敢谋反了。这一点,我敢以全家性命担保。

你看,他分明明白,这些都是武则天的旨意,但还是把锅都扣给已经死了的酷吏,既给了领导台阶下,又接上了领导的话茬、不至于冷场,还刷了自己的存在感,体现了自己的担当。

第二个例子:

姚崇有三个儿子,只有老三比较成器一些。

老大、老二给老爹惹了麻烦,被人举报结党营私、收受贿赂。

姚崇立马就猜出来搞事的人是谁,因为只有那个人跟俩儿子在同一个地方当官,且跟姚崇有过节。

这个人名叫魏知古,还是因为姚崇推荐,才升职的,后来两人并居相位。

魏知古觉得姚崇不够尊重自己,想要敲打一下姚崇,就从他儿子下手。

当唐玄宗问他这事儿的时候,他直接就认了,说可能是他俩儿子可能是找魏知古求官,才犯下这样的错误。

唐玄宗很不解为啥姚崇的儿子要找魏知古去求官,姚崇就说:因为魏知古的官是我举荐的啊,我俩傻儿子以为他会感恩。

这一来,俩儿子的罪过被轻轻带过,反倒坐实了魏知古不知感恩的罪名,唐玄宗说要贬黜魏知古,姚崇又赶紧说:哎呀,你这样做的话,大家都以为你是在包庇我。

唐玄宗一想,觉得这事儿也对,但还是给魏知古降了点级。

魏知古被贬后,心中抑郁难解,第二年就病逝了。

第三个例子:

姚崇在唐玄宗时期,也有政敌,这个政敌就叫张说。

他是李隆基还是太子时期的心腹,曾激烈地反对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

姚崇想到如果这个人一直在朝中,会处处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就趁崴了脚,去唐玄宗面前晃荡,再不经意说破张说总是密会岐王这件事。

唐玄宗的皇位来之不易,本就很忌讳外臣与亲王来往过密的事。他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信任,何况是弟弟和少时心腹,于是,就找了个理由把张说贬出去了。

姚崇72岁时,感知到自己时日无多,不想自己的儿孙们受到政敌的清算,就想化解一下两家的恩怨。

然后,他就给家属留下遗言:

“我死后,你们一定要请张说来给我写碑文。他一直跟我不对付,应该不想写,但好歹我们是同事,吊唁这事儿肯定得来的,那到时候,你们就把我收藏的古董摆出来给他看到,他最喜欢这些古董了。

然后,你们观察他的反应,如果他看了不为所动,那你们一定要提防他的报复。如果他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就把这些古董都送给他,再让他帮我写碑文,那他就很难拒绝了。他写好之后,你们立马给皇帝过目并迅速刻在石碑上。如果几天后他后悔了,想要讨回来,你们就说碑文已经报请皇帝批准,无法撤回了。”

姚崇去世后,张说果然前来吊唁,姚崇的儿子们发现张说的反应果然和姚崇预料的一模一样。

张说先是接受了礼物,撰写了碑文,后来又想要回、说要修改,但此事已经木已成舟。

张说终于意识到这是姚崇的安排,承认自己聪明才智跟姚崇相差太远。

后来张说果然又回到了中央,但不好再拿姚崇的后人开刀了。

你想啊,他拿了人家的钱财,还写了那么多赞赏姚崇的话,如果日后还要算计姚家,不仅皇帝会觉得这人是小人,其他人也会绕着他走。

所以,报仇事小,毁前途事大,那就只能不找姚家的麻烦了。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来源:晏凌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