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 75 页的研究证明:普通博士很难跨越阶层,无法实现逆天改命!

B站影视 2024-12-28 16:38 2

摘要:近期,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考研报名人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考研报名人数已连续两年显著下降,标志着曾经的“考研热”逐渐冷却。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考研报名人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考研报名人数已连续两年显著下降,标志着曾经的“考研热”逐渐冷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历并非万能,早日就业赚钱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共识。早些年,许多人认为通过深造可以跨越社会阶层。

然而,一项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长达75页的研究报告《The class gap in career progression: Evidence from US academia》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读博并不能有效改变个人的社会阶层。

研究背景与发现

该研究通过对同一学术领域内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群进行分析,比较了家族中第一代大学生和至少有一位父母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在职业成果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与拥有研究生学位父母的学生相比,家族中的第一代大学生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可能性低13%,而在排名靠前的学术机构获得终身教职的可能性则低9%。

家庭背景对博士职业发展的影响

即使控制了种族、学科、学校和性别等多种变量,研究仍然发现,博士的原生家庭背景对其职业成就有着显著影响。父母的社会阶层越高,博士的职业成就往往越大。

这一趋势在社会科学和理工科领域尤为明显。出身于精英家庭的博士在学术界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和松弛感,这使得他们能够更轻松地与导师和上级领导交流,建立有利的职业网络。

相比之下,来自普通家庭的博士在职业生涯中往往更加谨慎,心理负担更重。

读博无法改变阶层的原因

研究指出,家庭背景较弱的博士在职业发展中面临三大障碍:研究生产力、个人偏好和系统性歧视。

首先,在研究产出方面,第一代大学生往往被低估,即使具备出色的能力,也更容易被安排到实力较弱的机构。

其次,个人偏好也影响职业选择。为了与家人保持紧密联系或承担家庭责任,一些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博士可能会放弃更有声望的工作机会,选择薪资较高但声望较低的职位。

最后,系统性歧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研究控制了研究生产力和个人偏好,仍发现对家庭背景较弱的学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主要源于其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文化资本。

不仅在学术界,这种阶层差异对博士的职业成就在工业界和私营行业也产生了长期且持续的影响。这意味着,在其他精英职业领域,读博同样难以改变个人的社会阶层。

尽管如此,读博依然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成长的经历。几位来自普通家庭的博士分享了他们的感受:

博士A:多年实验让我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性格也变得更加沉稳。现在对言情小说和电视剧已经不再感兴趣。

博士B:海外留学期间,我学会了制作各种美食,口味变得非常广泛。游历欧洲各国后,我深刻体会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博士C:感觉自己挺厉害,经历那么多困难还能拿到学位。每次被人称为“C博士”,虚荣心就爆棚。

博士D:作为家里的长子,读完博士后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弟弟的教育费用从父母转移到了我身上,我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博士E:希望通过一代人的努力,为后代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值得。

博士F:读博本身很难跨越阶级,但它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人脉和资源,这意味着我跨越阶层的可能性比同阶层的人更大。

读博虽然不能直接改变社会阶层,但它确实为个人提供了接触更高层次资源的机会。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自我认知和人格的成长。

无论最终是否能改变阶层,这段旅程都足以丰富人生,让人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段充满挑战的旅途中,愿每位奋力追求博士学位的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