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铁上的“小话痨”说起(社会杂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6 08:05 3

摘要:前不久,笔者在乘坐高铁时遇到了这样一桩事:一名两岁孩童一路兴奋地说个不停,音量正常,并未大声喧哗或哭闹,却被周围乘客要求保持安静。这让人不禁想起去年网传的一个视频:飞机上一名一岁女童因哭闹被陌生人拉到卫生间“教育”,直到停止哭泣才被带出。

乔 彩

前不久,笔者在乘坐高铁时遇到了这样一桩事:一名两岁孩童一路兴奋地说个不停,音量正常,并未大声喧哗或哭闹,却被周围乘客要求保持安静。这让人不禁想起去年网传的一个视频:飞机上一名一岁女童因哭闹被陌生人拉到卫生间“教育”,直到停止哭泣才被带出。

这些经常出现在高铁、飞机上的小插曲,折射出当下公共空间权益分配的深层矛盾,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包容性与公共规则的广泛讨论。

公共空间的本质是多元需求的动态平衡,公共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也应建立在合理性和包容性的基础之上。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承载着不同群体的出行诉求:成年人大概更期待安静的氛围,儿童或许更喜欢玩耍,老人、病患等特殊群体则更关注是否便利。高铁上虽有“保持安静”的倡议,但如何把握“安静”的尺度还需商榷。

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拥有独特的天性。尚在襁褓的婴儿尚不具备自我控制能力,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会有不适,哭闹难以避免;两岁的孩童正处于语言发展高峰期,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是生命成长的自然过程,并非故意干扰公共秩序。要求婴儿或低龄孩童在出行途中全程保持安静,显然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

当然,强调公共空间对儿童的包容性,并不意味着纵容那些肆意踢踹座椅、追逐打闹的“熊孩子”行为。现实中不排除有的家长过于宠溺,放任孩子在公共空间讨嫌。家长的责任边界同样需要明确。当孩子在车厢过道奔跑冲撞他人、用玩具敲击桌板制造噪音时,不应以“只是个孩子”作为“免责盾牌”,而要及时引导孩子,既尊重孩子天性,也要顾及周围乘客感受。

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还在于推动服务与管理上的创新。近几年铁路部门设置的“静音车厢”“遛娃车厢”等都是有益尝试。期待未来能继续扩大现有“静音车厢”“遛娃车厢”覆盖范围,并明确普通车厢可接受的声音标准,避免“绝对安静”的苛求。

更值得期待的是公共服务的人性化升级:提供益智玩具、涂鸦画册等,帮助分散儿童注意力;通过公益广告、车厢广播等渠道传递“多代共融”理念,强调公共空间的非完美属性,呼吁公众理解儿童成长需求等。这些不仅能为旅客提供更舒适的旅行体验,也是打造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个文明包容的社会,应当既能对故意喧哗者说“不”,也能对啼哭婴儿、慢行老人等弱势群体存有温情。公共空间的真正文明,在于学会在差异中共存。对旅途之中一些意外的、非主观故意制造的声响,不妨多一些宽容和体谅。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