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惠若琪开启新身份

B站影视 2024-11-22 06:39 3

摘要:今年9月,奥运冠军惠若琪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从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因为延续着对排球的热爱,惠若琪选择留校任教。对于曾站上过梦想的世界之巅,也体验过手术台上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她来说,讲台成为最新的“赛场”。

“排球绝不仅仅是

我以前在赛场上

看到的那一种模样。”

作者:陈佳莉

今年9月,奥运冠军惠若琪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从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因为延续着对排球的热爱,惠若琪选择留校任教。对于曾站上过梦想的世界之巅,也体验过手术台上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她来说,讲台成为最新的“赛场”。

“我希望成为一位既严肃又活泼的老师,读博士期间就发现,年轻人的思维非常活跃。我想我和学生们会成为好朋友,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彼此都是一种促进。”她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今年9月,惠若琪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新教师代表发言。

退役6年,惠若琪依然留恋赛场生活。

8月,在法国巴黎,她第三次参加奥运会。前两次,她在女排比赛中奋力拼杀。这次完全不一样,她作为女排比赛的解说员出现在现场。女排惜败土耳其无缘四强的时候,惠若琪带着哭腔喊出:“结果已经不重要,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爱你!中国女排!”

“重新认识排球”

这个夏天,当记者见到惠若琪时,发现她身上似乎少了一些在赛场搏杀时的霸气,略施粉黛后的她多了些温柔,更像网友口中的“女神”,但一开口,还是运动员特有的干练和率真。

2018年2月刚退役时,惠若琪经历了一段适应期。虽然表面上紧绷的弦松下来了,但身体很诚实,“梦里的画面经常是训练迟到、手里的关键球怎么都打不出去,醒来才发现根本不用训练了”。

以前她的生活围绕“球场、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展开,外出行程几乎被赛事占满,突然间脱离惯性,且失去了明确的既定目标,她要重新规划生活,“有挑战,但做运动员时练就的适应能力起作用了”。

她喜欢把退役后这段过渡期当作中场休息,内心的哨声一响,即刻开启人生“下半场”。

速度和激情不减,惠若琪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挑战了很多身份:“惠基金”创始人、VAL业余排球联赛发起人、国际排联市场和通讯委员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数字化互动与营销传播委员会委员,还有赛事解说员和评论员,以及最新的高校教师……

解锁新身份的同时,惠若琪开始“重新认识排球”。

第一次担任排球比赛解说员,惠若琪坐在全场视角最佳的位置,可以将整个场馆尽收眼底。这也让她突然意识到,场馆中央那些她曾经全身心投入的比赛,其实只是排球这项事业中的一环。

比赛开始,人山人海的体育场内,呐喊声此起彼伏。球队得分时,球迷的庆祝声浪席卷全场。这是惠若琪无比熟悉的场景。

然而,当比赛结束,球员和观众离场,地胶卷起,设备撤走,灯光变暗,大概半小时后场馆内变得空无一人,跟刚刚热闹非凡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说实话,冲击感很大。”惠若琪说,“那一刻我才发现,一场比赛得以顺利举办,需要各方面保障人员的配合,才能把最好的比赛带到观众面前。排球绝不仅仅是我以前在赛场上看到的那一种模样。”

·惠若琪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为女子排球和沙滩排球比赛担任解说。

带着“惠基金”去山高路远的乡村学校,为那里的孩子们建球场、组织比赛,惠若琪感受到排球背后梦想的力量。

简陋的校舍前,升国旗奏国歌。虽然她以前做运动员时每场比赛前都有这个环节,但退役后这种机会变少了。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国歌时,惠若琪的眼睛湿润了。

“惠老师,感谢你们过来,我会努力练习排球,考出去,学成之后再回来教更多小朋友打排球。”这是惠若琪收到的一份来自孩子的承诺。她感叹:“孩子们自称是受到女排精神的鼓舞,但我觉得他们其实在用自己的行动丰富着女排精神的内涵。”

惠若琪始终认为,体育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体育的繁荣与发展。

在惠若琪任教的南京师范大学,一支“黑马球队”正在长成。该校女子排球队于2020年成立,在过往江苏队友陈展的执教下,仅3年后就拿到了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冠军,今年又蝉联冠军。

“江苏的排球普及度还是很高的,而且体教融合做得非常好。”惠若琪在走上职业排球道路之前,要同时兼顾学习和体育,老师们也会在课下帮助她补习功课,这些都来自学校的大力支持。“我成为老师后,会继续给学生们灌输这个理念——运动是可以双向促进的,它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赛场,更好地理解学习,将运动的活力反哺到学业中。”

对于排球项目在我国的发展,惠若琪有着自己的思考。“尽管中国女排在国际赛场上享有盛誉,但排球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尚有提升空间。我们的排球联赛和人才储备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希望我们的排球不仅能在世界舞台绽放,也能从全民普及度、选拔培养机制等方面,变得更加可持续发展。”

“我不是天赋型选手”

如何把1.91米高的惠若琪的大长腿框进画面,记者在调整相机时,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惠若琪的身高让她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焦点。这种身高特点从她上幼儿园时就开始显现,贯穿着整个读书生涯。

上小学时,班里组织学习跳交谊舞,惠若琪的舞伴只能是老师,因为没有其他同学可以匹配她的身高。

春游时,每个班要安排一名同学扛旗,以便在需要集合的时候,同学们可以迅速锁定班级位置。但惠若琪所在的班不需要,她立在那里,比旗子还显眼。

因为家庭迁移原因,她几次转学。每次到一所新学校,老师让她作自我介绍,她都会先解释自己不是留级生,只是个子高一些而已。

正是因为身高带来的“格格不入”,当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惠若琪被带进南京中山东路体校的业余训练班时,她马上喜欢上了排球运动,“身高再也不是我突兀的地方,反而成了我的优势”。

作为“插班生”进入训练班后,惠若琪发现自己起步晚了。别的同学已经会扣球时,她才开始练习垫球。她反复对着墙苦练,总算赶上了进度。期末考试前,其他人因为各种理由缺席训练,惠若琪始终没有停下。“为了不让球落地,大家去拼、去配合,赢球之后兴奋地抱在一起,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燃。”她在打球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惠若琪上初二时,教练找到家里,希望让她加入职业运动员队伍。

惠若琪的父亲身高1.97米,在大学期间曾担任过排球队队长,但他让女儿打排球的初衷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从没想过让她走职业体育这条路。

“他们还是担心这是‘青春饭’,希望我按部就班上学,但我已经把训练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欢去全国不同的地方比赛,遇见不同的人。”惠若琪答应父母先试训一两年,如果不是这块料,就果断放弃。结果,进入省队之后仅1年,她就入选了国家队。

“我不是天赋型选手,肌肉类型和运动能力在运动员里不是顶尖的,我属于刻苦型选手,会通过不断地训练,重塑对排球的理解,在这个集体项目中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打法。”惠若琪这样总结自己。

对于不怎么看排球的人来说,对“惠若琪”3个字最深刻的印象,大概来自2016年里约奥运会决赛。

中国队对阵塞尔维亚队,双方打到第四局,赛况胶着。最终作为队长的惠若琪凭借一个探头球,绝杀对手,让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夺金牌,也是在奥运会史上第三次问鼎冠军。

领奖台上,惠若琪是哭得最厉害的一个。

金牌背后,她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考验——左肩膀里嵌着的7根钉子隐隐作痛,赛前的两次心脏手术差一点让她失去上场机会。但女排精神的内核已经刻进骨子里,她没有理由放弃。“我们对每一分、每一个球都不放弃,对困难不妥协,利用团队协作精神跨过一个又一个阻碍,迈向共同目标。”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惠若琪奋力拼杀,帮助中国队拿下金牌。

“追梦的人很幸福”

退役之后,惠若琪找到了人生旅程的一个重要“队友”——丈夫杨臻博。

在她看来,杨臻博是个博学的人。“作为运动员时,我接触的领域相对狭窄,退役后的我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因为训练错失的经历和知识。这个过程中,杨臻博带来了很多全新的视角。”

在2021年生下女儿之后,惠若琪经常被问起如何平衡家庭、事业和学业,她的回答很干脆,“没办法平衡,只能取舍”。

其实,她早已和杨臻博磨合好了一套“双人打法”。“家庭跟赛场上的团队一样,要相互弥补。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所以我们只有配合好了,这个家庭才能更好。”

·惠若琪和丈夫、女儿的合影。

女儿如今3岁多了,有了更多的小心思。

每当妈妈拿起电话谈工作时,她就会在旁边大喊大叫,以此“宣示对妈妈的主权”。有时,惠若琪一换衣服,女儿就预感到妈妈要外出而变得情绪低落。这让惠若琪意识到,孩子的情绪敏感期到了。她只能尽量弥补落差。

“以前我们去各地打比赛,赛后就要离开;退役后出差,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尽可能多待一天,感受一下当地的人文美景;有了孩子之后,情况又变了,我经常坐最晚一班飞机去、最早一班飞机回,归心似箭。”

女儿小小年纪就显现出了基因优势,比同龄孩子高一些。被问到是否会让女儿以后也打排球时,惠若琪笑着说:“其实在我怀孕时,我们就调侃,爸爸是北大毕业的,妈妈是奥运冠军,希望未来能培养一个在北大上学的奥运冠军,但孩子生下来以后,就只希望她平安健康。”

惠若琪觉得,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发掘她的爱好,只有从事热爱的事业,才会不计较付出,全力拼搏。“我觉得追梦的人很幸福。我自己非常幸运,所爱之事和梦想能够跟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我也希望鼓励孩子找到属于她的梦想。”

今年6月,惠若琪带着女儿参加了自己的博士毕业典礼。

·2024年6月,惠若琪在博士生毕业典礼上自拍。

女儿以为戴博士帽的都是老师,便说“妈妈戴上博士帽就是老师,脱下来就是妈妈”。这句充满童真的话让惠若琪觉得很有哲理。未来,不仅是老师,她还要在更多不同角色中来回切换,但她知道,排球一直会是主线,女排精神则是底色。

来源:思维漫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