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梅”长卷 我们记录着 见证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5 23:58 3

摘要:5月24日,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刚刚捧回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奖盘的李敏已经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将在近期举办秦腔《焚香记》汇报演出及分享会等,李敏希望以“梅花奖”为契机,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秦腔艺术。

5月24日,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刚刚捧回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奖盘的李敏已经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将在近期举办秦腔《焚香记》汇报演出及分享会等,李敏希望以“梅花奖”为契机,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秦腔艺术。

李敏所获得的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奖盘。(5月23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每当有关于李敏的采访,记者总能会心一笑,因为一路走来,李敏早已成为一位熟悉的朋友,在镜头和一篇篇报道中记录着李敏的努力,也见证着这位新疆青年戏曲演员摘“梅”的文艺心路——


十年相知:记录一朵梅花的生长

李敏与记者并不陌生,事实上从2016年从事乌鲁木齐文化报道时,“秦腔小花”李敏的名字就一直铭记在心,长期的新闻报道让彼此早已熟悉,走进剧团演员们看到记者的到来,总能听到一声亲切的:“来了哦。”这也是一份秦腔人骨子里的热情。

按照剧团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赵强的话来说:“这10年来,大大小小的演出总能看到你们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的身影,咱们都是自家人。”

5月16日,上海宛平剧院演出结束后,李敏与大家合影。记者王畅彤摄

记得5月19日,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官网进行公示,从9时,记者便守在电脑前,一遍遍刷新着网页中的“剧协公告”页面,等待着公示结果的公布。 一直等到21点,按下F5的一瞬间,看到公示结果出炉,那一刻感到心脏“咯噔”一下,握住鼠标的手有些颤抖,点开页面,“中国戏剧家协会”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下方“姓名”、“演出剧目”、“演出单位”字样加黑加粗,15名获奖演员中,“李敏”、“秦腔《焚香记》”、“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跃然眼前。

“入选了!”记者自言自语道,然后迅速将公示图片转发全媒体流程,撰稿将这一喜讯通过眼界新闻等App发布。现如今的融媒体平台可以实现类似“中央厨房”的作用,远在上海的记者所采集的文字、图片、短视频通过5G速度抵达乌鲁木齐的融媒体中心,客户端、视频号、微信公众平台等实时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瞬间,脑海中闪过一句话:“见证历史。”

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位“梅花奖”获得者,在融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记者所采写的新闻链接迅速传播,并被各大平台转载,朋友圈里的文艺界工作者戏迷们也是翘首期盼着好消息,纷纷转发点赞。

记者将链接转发给李敏,并通话:“恭喜你,李老师。” 李敏回答:“谢谢你,王记者。”

李敏的回答坦然而又略有激动,因为大家都知道,新疆戏曲届等待这一刻,已经42年,这是自中国戏剧梅花奖自1983年创办以来的42年。

1984年3月29日,中国戏剧界首届“梅花奖”评选结果揭晓。刘长瑜、李维康、郭泽民、谷文月、刘玉玲,王曼芩等戏曲演员及李雪健、尚丽娟等话剧演员获奖。

首届“梅花奖”揭晓,“我们新疆演员什么时候能拿梅花奖?”成为一代人的心结。

记者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自然无法现场感受当时的无奈与不甘。但还记得2016年,当时需要采写一篇以乌鲁木齐文艺发展为主题的稿件,问及“梅花奖”,时任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团长的王永利略微沉吟:“以后会有的。”

2023年6月21日,乌鲁木齐晚报对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相关报道。(5月23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那时第一次走进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后台,王永利为记者一一介绍李敏、王婷、和妮娜等演员,那年的李敏26岁,从2005年起成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旦角演员,已经是在剧团工作11年的骨干演员。
第一次对李敏的个人专访是2019年,那是记者第二次对“梅花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梅花奖’是每个戏曲人,也是我的梦想。我从小就喜欢秦腔,1998年曾经获得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的‘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奖。”李敏和记者分享起她小时候的故事,一位自幼学习秦腔,而后扎根新疆的文艺工作者形象烙印在记者的心中,特别是“小梅花奖”和“梅花奖”的故事,尤其令记者印象深刻。
此后的日子里,《游龟山》《铡刀下的红梅》《石榴客栈》《红山塔下》等一系列传统及现代秦腔剧目,让记者对李敏及秦腔艺术有了更多了解。

2022年,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李敏领衔主演了根据同名豫剧移植改编的秦腔《铡刀下的红梅》,荣获“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殊荣。当得到这一消息,记者立刻进行采访报道,也在那一刻起,记者真切感受到“我们离‘梅花奖’似乎并不那么遥远。”

梅香永续:“梅花奖”奖盘之外的故事

5月23日,接机现场记者当与大家一同亲手触摸“梅花奖”奖盘,盘中整幅梅花作品从下方以“之”字形出枝,树干用墨带飞白,显出梅桩的苍劲有力,梅花小枝则用笔颇细,红梅点染错落有致,轻巧、洒脱,整幅作品有质朴灵动之感,抚触之下,细腻质感直达心底,令人思绪万千。

5月23日,接机现场,戏迷手捧鲜花等待。记者王畅彤摄

回想2023年6月11日,为期12天的乌鲁木齐戏曲艺术节开幕,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等戏曲院团位新疆戏迷献上一系列精彩演出,李敏也多次登台献艺的同时,她还和剧团同仁们来到乌鲁木齐人民公园,与票友同台,为大家留下了精彩演出的美好回忆。

2023年6月25日,乌鲁木齐晚报对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相关报道。(5月23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记得2023年6月18日,在乌鲁木齐人民公园朝阳阁前,票友邵惠茹自信登台,与李敏合作来了一段秦腔《三对面》,令大家频频叫好。 也是在那一年的戏曲艺术节中,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接受记者专访,就秦腔艺术创新发展,于颖龙说:“要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绝不止是一句口号,2024年6月5日,那是一个燥热的午后,乌鲁木齐新中剧院舞台聚光灯下体感温度更高,李敏和大家正在进行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中秦腔《花木兰》的排练,舞台旁,一级导演何红星对李敏给予厚望,反复打磨作品。

2024年6月10日,乌鲁木齐晚报对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相关报道。(5月23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三天后,李敏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举行,《打神告庙》《苏三起解》《花木兰》三出精选折子戏,系统展现了李敏的唱功、水袖、武戏等功底,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台精彩演出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我市戏曲艺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最新成果。

这也是剧团第一次为演员举办个人专场演出。 其实从那时起,李敏就已经在为日后冲击“梅花奖”做准备。

也是在那时,令记者更加感受到了李敏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信心和决心。

李敏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次日,“梅花奖”获得者、秦腔名家齐爱云登台乌鲁木齐新中剧院,在折子戏《鬼怨杀生》中一展秦腔绝技——喷火,令现场观众折服,也深深震撼了近距离拍下精彩照片的记者。

记得那天走下舞台,齐爱云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新疆的青年秦腔演员们把握机遇,努力学习,将秦腔艺术发扬光大。这位两度摘梅的表演艺术家目光灼灼,话语既是对在场所有青年演员的期许,更像是一把秦腔艺术传承的火炬。

5月16日,在上海宛平剧院,秦腔《焚香记》演出后李敏与剧目主创、一级导演何红星合影留念。 记者王畅彤摄

时间来到2025年3月25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召开,终评入围名单公示,李敏榜上有名。
自那天起,记者也满状态进入了“冲梅”模式,希望用笔和镜头为家乡这位执着追梦的戏曲人留下最真实的"冲梅"影像志。


梅绽申城:全媒体记录高光时刻

5月12日,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接到赴上海进行“梅花奖”终评活动报道的通知,“王记者,知道你也要去上海和我们一同参与‘梅花奖’终评,欢迎你。”听到李敏的话,让记者感受到这不仅是李敏艺术生涯的关键一役,更是对全媒体时代戏曲报道的一次实战检验。

乌鲁木齐晚报对秦腔《焚香记》参与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的相关报道。(5月23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5月13日,道具车抵达在上海宛平剧院,舞台布景及灯光调试工作开始;5月14日,秦腔《焚香记》媒体见面会在上海举行,本报与众媒体共同期待正式演出的到来;5月15日,秦腔《焚香记》在上海宛平剧院进行演出前“最后的排练”,见证乐队、灯光、音响等环节精确到0.1秒的严谨与认真;5月16日,李敏携秦腔《焚香记》登上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舞台,用精湛演出及饱满张力震撼观众,赢得评委认可。

眼界新闻客户端对秦腔《焚香记》参与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相关报道。(5月23日截图)记者王畅彤截图

从终评活动开始到颁奖典礼,前方记者与后方力量联动,持续关注全过程每个细节的报道,乌鲁木齐晚报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优势,累计刊发各类稿件120余篇,图片360余张,短视频作品100余条,报、网、端、微协作发力,各类融媒体产品,形成报道强势,让更多人看到属于新疆戏曲艺术的精彩。

乌鲁木齐晚报对秦腔《焚香记》参与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的相关报道。(5月23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还记得5月15日晚,“最后一练”的后台,看着李敏一点点从李敏成为剧中人物敫桂英,拍下一组照片,热火朝天的现场令记者想到“淬火”一词,仿佛铸就宝剑般的庄重之感。看着有条不紊的现场,记者问道:“李老师,你紧张吗?”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看到了新疆戏曲人的期待带给李敏的压力。

李敏一愣:“刚开始有点紧张,但现在已经不紧张了,这是对我的考验,我有剧团这么多支持我的人,我对大家有信心,我自己也有信心。”

乌鲁木齐晚报对秦腔《焚香记》参与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的相关报道。(5月23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5月16日,记者反倒是紧张得早早醒来,来到剧场看到忙碌的大家才稍稍安心。当晚,秦腔《焚香记》精彩的演出一气呵成,按李敏自己的话说:“我感觉今天的演出展现出了我想达到的效果。”亦如剧目主创、一级导演何红星说:“今天的演出各环节配合默契,恰到好处,很棒。”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视频号相关报道截图。记者王畅彤截图

演出结束后的合影,上海戏迷为李敏献上鲜花,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手中相机的快门响个不停,因为每一秒都是值得记录的时刻。

乌鲁木齐晚报对秦腔《焚香记》参与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的相关报道。(5月23日摄)记者王畅彤摄

最后的大合影,记者本已准备拍照后目送大家散去,但剧团工作人员招呼记者一起,内心忽然想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千年秦腔不仅为大家带来艺术的享受,也滋养着包括秦腔人在内的每一位受众,大家热情、友爱、团结、互助,包括场务、灯光等全体人员一同留下这张合影,亦成为秦腔艺术弘扬真善美的生动写照。

目送一位一位戏迷离开,李敏说:“王记者辛苦了。”记者回答:“见证你们的荣光也是我的荣光。”

这一刻,令记者想起了很多新闻前辈们所说:“我们既是新闻事件第一现场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诚然,正是新闻记者的身份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细节,也更能体会到这朵“梅花”的来之不易。

5月23日,接机现场,李敏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王畅彤采访。记者陈岩摄

5月23日,李敏手捧“梅花奖”奖盘载誉归来,戏迷、亲朋、新闻媒体等现场接机,用鲜花和掌声迎接她回家。
“李敏老师,欢迎回家,以后还要加油!”“嗯,你也是!”记者与李敏相互勉励,关于本届“梅花奖”的故事告一段落,但李敏、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及关于新疆秦腔艺术发展新的故事已经开始。#乌鲁木齐头条#

来源:水区零距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