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认的各领域顶尖级人才,你都听说过哪些!

B站影视 2024-11-22 07:15 1

摘要: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著名航天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等。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著名航天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等。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钱学森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贡献极为显著。他开创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为我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实现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建立了卓越功勋。

1991年10月,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9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学、力学、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或“应用数学之父”。‌

钱伟长在力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著名的“钱伟长方程”,这一方程在弹性板壳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他还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领导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的创建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力学人才,并参与了三峡水利工程、核电站建设等重大项目的论证和研究工作。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计划局的工作。在研制“两弹一星”方面,钱三强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科技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饶斌(1913年—1987年8月29日),原名饶鸿熹,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祖籍江苏南京。我国汽车工业奠基人,享有“中国汽车之父”的盛誉。曾任中共吉林市委书记、吉林省委委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院长、第一二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

1953年7月,饶斌把第一锨黑土抛向毛泽东亲自题词的一汽建设奠基石;后来他又接受了生产红旗轿车的任务;1964年,他又奉命到武当山下,在随后到来的文革狂潮中艰难地主持创建二汽。二汽建成投产后,饶斌调回北京,担任机械部部长。改革开放之初,他参与了汽车合资项目的引进工作,建议由上海承担项目,并成功引进德国大众的桑塔纳项目。他的努力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祖垲(1914年3月23日—2014年1月16日),浙江嘉兴人。我国著名真空电子技术专家,中国日光灯技术研制的先驱者和电子束管产业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中国电子束管之父”、“中国荧光灯之父”。

曾任南京741厂、成都773厂、咸阳4400厂总工程师,主持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只日光灯、黑白显像管、彩色管及电压穿透式多色显示管等重大产品并投产,为国防建设和电子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早年的专著《日光灯制造基础》被视为中国日光灯工业的奠基之作,为中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走上自行设计研制、自主开发开辟了道路。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著名的光学科学家和教育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1952年,他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后来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领导该所早期研制我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并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1970年,参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并在1986年与其他科学家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黄岩人。九三学社社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无线电之父”。

1957年,他对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这一技术成为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主要跟踪测轨技术。1965年,他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主持设计了卫星测量方案,并参与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此外,他还提出了“双星定位通信系统”的设想,为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李德伦(1917年6月6日—2001年10月19日),出生于北京。我国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是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

1950年代开始,他指挥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乐团和作品,包括中央乐团、捷克斯洛伐克国家交响乐团、赫尔辛基市交响乐团等。曾多次访问欧洲和北美,推动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此外,还积极参与音乐普及工作,筹建“交响乐爱好者学会”,致力于交响乐的普及和教育,在音乐界有着卓越的贡献和广泛的影响力。

夏书章(1919年1月20日—2024年7月24日),江苏高邮人。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MPA之父”。‌194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随后于194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公共行政硕士学位,是我国最早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留学生之一。‌

1947年回到中国,并在中山大学担任教授,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在中山大学建立了行政学学科,并长期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等多个重要职位。夏书章还曾获得EROPA的“卓越贡献奖”和美国行政管理会的“国际公共管理杰出贡献奖”,这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河北徐水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材料学之父、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师昌绪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此外,他还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并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来源:冬小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