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世界欠巴勒斯坦人一句对不起。”很多人这样说。但问题是,对不起有用吗?巴勒斯坦人这一百年间,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深渊,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曾经做了一个“太善良”的决定——收留犹太人。
“这世界欠巴勒斯坦人一句对不起。”很多人这样说。但问题是,对不起有用吗?巴勒斯坦人这一百年间,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深渊,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曾经做了一个“太善良”的决定——收留犹太人。
而这一幕,在我们中国的史书上,其实早就写过类似的剧情,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唐朝和安禄山,换成了当年的突厥人。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历史片段,其实背后的逻辑惊人一致。
我们得从头说起。
1947年,联合国出台了一个分治方案,把本来属于巴勒斯坦人的地盘一分为二,一边给犹太人建国用,一边继续留给巴勒斯坦人。可问题是,这块地是巴勒斯坦人自己住了几百年的地儿,为什么要分?
这个决定的背景是,二战结束,世界对犹太人充满同情。他们在纳粹的屠刀下被残酷杀戮,六百万个生命像灰尘一样消散。于是,西方世界一拍脑袋,觉得得给他们一个“家”。这个“家”,就安排在他们祖上住过的地方——巴勒斯坦。
可这就像你家祖上五百年前在某地种过田,现在你去敲人家门,说这地是我祖传的,给我让出来——换谁也不能接受。
但犹太人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们有组织、有资金、有国际支持。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美国撑腰。而巴勒斯坦人只有愤怒和信仰。
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巴勒斯坦人并没想那么多。他们当时真的接纳了这批逃难而来的犹太人,给他们分了地,让他们开荒种田,算是邻里相安。
这就像中国历史上的大唐,当年安禄山的突厥部族逃难而来,唐朝接纳了他们,不但让他们住下来,还让他们当兵、做官,后来安禄山甚至做到节度使,进了皇帝的视线。
但接纳不是终点,反而是问题的起点。
当你给了别人栖身之地,却没料到他们要的是整栋房子,还要你搬出去——那麻烦就来了。
以色列建国之后,一系列战争爆发。尤其是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仅站住了脚,还反过来把大片本属于巴勒斯坦的土地收入囊中。
而巴勒斯坦人则成了难民,住进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靠国际援助过日子。
这跟安禄山之乱后,唐朝百姓逃亡、流离失所的局面何其相似?
我们都熟悉“农夫与蛇”的故事,但当故事发生在国家层面,那后果要严重得多。
安禄山在唐朝得到重用,一路从逃难者混成节度使,靠的是什么?一个是个人能力,另一个是制度的宽容。但结果是,他反过来把刀架在了唐玄宗的脖子上,发动安史之乱,直接把盛唐送上了下坡路。
而以色列建国后,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扩张军力、科技、国际话语权,甚至建成了中东地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而巴勒斯坦呢?一个几十年没完整主权的“国家”,外交几乎被孤立,军力完全不对等,连物资供给都得靠援助维持。
你可能会说,谁让他们打不过以色列?可问题是,公平吗?2024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攻击,几十年来最激烈的冲突爆发。以色列随即展开地毯式轰炸,一直到2025年5月,加沙已经死了超过5.3万人,其中约一半是妇女和儿童,联合国官员也死了至少310人。
你说,这战争还讲不讲人道?
联合国的存在,本意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但在巴以冲突这件事上,作用越来越小了。
2025年初,联合国通过了多次决议,呼吁“停火”、“保护平民”、“开放人道通道”。但以色列政府的回应是:哈马斯还没彻底消灭,我们就不会停。
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多次公开表示,“以色列的行动正在摧毁国际秩序。”但这声音有用吗?没有。美国作为以色列的死忠盟友,多次在安理会一票否决相关提案。等于什么都没发生。
而这一幕也不是第一次演了,早在1956年、1967年、1973年中东战争中,联合国就多次出面协调,但以色列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
这让我想到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当一个国家不再需要道义约束,那他唯一会听从的,就是武力了。
回到中国。为什么我们国家几千年来反复强调“边疆稳,国家安”?霍去病封狼居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唐宋明清在边境设立“羁縻”、“土司”、“卫所”等制度,说到底就是一条:要控制外族人口流动和融合。
这不是歧视,是历史教训。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元气大伤;元末明初,大量蒙古人留在关内,也引发了严重的民族矛盾;明清之际,八旗进关,也把明朝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只是社会问题,而是生死问题。
别看这都是国家之间的博弈,但受苦最多的,永远是普通人。
加沙现在是什么样?
据联合国2025年4月的报告,加沙地带已经有超过90%的建筑受损,近200万人口中,超过160万成了“无家可归”。医疗系统瘫痪,饮水系统崩溃,孩子们吃不上饭、进不了学校,只能整天待在废墟下的地窖里。
而以色列这边,也有平民被哈马斯袭击致死、被劫持的人质还没解救出来。战争从来都不分好人坏人,但代价,总是底层在承担。
古人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听起来很绝对。可现实没这么简单。
接纳别人没错,但得讲原则、讲规则。
一个国家如果太宽容,没有边界感,那吃亏的是自己。如果你接纳别人,却没有对方的感恩和尊重,那悲剧就可能上演。无论是唐朝接纳突厥,还是巴勒斯坦接纳犹太人,结局都不是对方回报,而是反噬。
而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关键就在于每当危机出现,总有人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总有人站出来捍卫边疆、稳定国家。
这是我们最宝贵的历史资产。
巴以冲突,远未结束。就算现在停火,矛盾也还在那里。
我们无法预言未来,但回看历史,你会发现,一些路早就有人走过,一些坑早就被填埋又翻开。
善良可以有,但不能天真;接纳可以有,但必须带上智慧和底线。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它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希望我们在听见这些回音的时候,知道应该怎么做。
来源:平原隐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