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 70 年 | 逐梦苍穹:中国航天的星辰大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5 20:39 2

摘要:自 1956 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创刊以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始终坚守科普阵地,成为连接科学家与大众的重要桥梁。70年来,杂志如同一位忠实的 “科技史官”,既见证了中国航天从仿制苏联卫星起步的艰辛探索,也记录着嫦娥探月、天问奔火等大国重器的壮丽腾飞。值此

自 1956 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创刊以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始终坚守科普阵地,成为连接科学家与大众的重要桥梁。70年来,杂志如同一位忠实的 “科技史官”,既见证了中国航天从仿制苏联卫星起步的艰辛探索,也记录着嫦娥探月、天问奔火等大国重器的壮丽腾飞。值此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归国 70 周年之际,回望杂志与航天事业的渊源。

钱学森曾为《知识就是力量》撰写文章

杂志内容多次涉及航空航天领域的知识科普。如特别策划栏目围绕“载人航天 再出发 守护地球 向未来”“叩问苍穹 揽月归来”“远征星辰 守望地球”“65载太空寻梦”等主题,策划了多期科普内容,带青少年读者探寻无限苍穹,逐梦星辰寰宇,领略航天精神。

早在 1979 年复刊初期,杂志便以全球视野聚焦航天领域,发表《第一次登月飞行》等译介文章,首次向封闭已久的国人揭开阿波罗登月的科学图景,让 “月球探索” 的概念突破认知边界。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立项,科普内容转向本土化与专业化:

2010 年 12 月刊中由张唯诚撰写的《人类探月的 “水情结”》前瞻性指出,月球水资源探测是建立地外基地的关键前提,这一论述与嫦娥二号任务(同年发射)的科学目标高度契合,引发公众对探月工程的深度关注;

2024 年 10 月刊中由王军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撰写的《月壤中的奇迹:从尘埃到能源的转变》,则独家报道中国科学家团队在月壤制水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 通过高温氧化还原技术实现月壤高效产水,该研究成果同步发表于国际期刊《创新》,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普已从 “成果传播” 迈向 “前沿引领”。

《知识就是力量》的权威底色,源自一群将科学理想融入笔尖的 “科普布道者”:

众多航天领域的权威专家,为《知识就是力量》贡献了宝贵的科普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天体化学研究,为中国探月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杂志中,欧阳自远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公众普及航天知识。他撰写的《揽月逐梦 于苍穹下起航》,概述了中国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的辉煌历程。从突破关键技术到获取月球样品,从绘制月球地形图到探测月球背面,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在欧阳自远的笔下变得生动可感。他不仅讲述科学成就,更传递航天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少年投身航天事业。

作为中国科学院第六任院长(1997-2011),路甬祥院士与《知识就是力量》的渊源可追溯至青少年时期的知识启蒙。在该刊创刊50周年(2006年)之际,他撰文回忆道:"1958年前后,我在浙江图书馆读到关于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的科普解析,这为日后从事流体传动及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播下了最初的学术种子。"其突破性提出的"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原理,与青少年时期通过刊物构建的系统科学认知存在显著关联。路院士将杂志誉为"科学启蒙的灯塔",这一评价精准呼应了其"播撒科学火种"的办刊理念。

同样受益于科学启蒙的火山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作为嫦娥探月工程样品分析专家组重要成员,曾在《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月球探测专刊"发表《解密月球火山活动的地质密码》。该文前瞻性阐释了月海玄武岩研究的科学价值,其中关于"月球'干岩浆'矿物结晶特性"的理论推演,在2020年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后得到实证。其"科研预判与科普转化相结合"的创作理念,被《中国科学报》等权威媒体誉为"学界科普融合的范式样本"。

无独有偶,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赵忠贤院士的学术轨迹,始自少年时期对刊物"超导现象揭秘"专栏的持续研读。他在多个学术访谈中强调,正是青少年阶段建立的超导理论认知框架,推动其团队在1987年率先实现液氮温区(77K以上)超导体的重大突破。2016年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评审委员会特别指出:"这项持续四十载的体系化研究,其原始创新动能可溯源至科普阅读激发的科学志趣。"

2024 年 9 月 25 日 7 时 33 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了中国科普事业与航天科技的深度融合:力箭一号遥四运载火箭以 “一箭五星” 方式成功升空,箭体显著位置涂装的《知识就是力量》品牌标识,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科普期刊品牌太空搭载。此次发射将中科卫星 01 星、中科卫星 02 星、吉林一号 SAR01A 星、云遥一号 21 星、云遥一号 22 星等 5 颗卫星送入晨昏轨道,并首次验证该轨道发射技术,凸显商业航天的工程突破。这一事件既是对该刊 1956 年创刊以来近70年科学传播坚守的致敬,更开创了科普载体从 “地面媒介” 向 “太空维度” 跃升的先河。

(图源:中科宇航)

此次发射更彰显 “科技 + 文化” 融合趋势:力箭一号作为我国首个实现批量储存、快速发射的商业火箭,已累计将 42 颗卫星精准送入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 4 吨。其高密度发射能力与杂志全媒体平台的协同,为公众提供了从技术原理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科普视角。随着嫦娥探月工程后续规划披露(2026 年发射嫦娥七号、2028 年发射嫦娥八号),《知识就是力量》将继续承担连接尖端科技与公众认知的使命。

七十载耕耘,七十次仰望。《知识就是力量》以航天为纽带,连接科学巨匠与青少年,将硬核知识转化为逐梦动力。在“载人登月倒计时”的今天,杂志将继续以创新形式陪伴新一代科学少年,见证更多“中国脚印”镌刻星河。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