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国际舞台上有俩显眼包,美国和印度,在 "赢学" 这条赛道上那叫一个独孤求败。自打特朗普二次当选,美国就宣称迎来了 "超级盛世",白宫官网字里行间都透着股 "无论大事小事,美国都赢麻了" 的迷之自信。
如今国际舞台上有俩显眼包,美国和印度,在 "赢学" 这条赛道上那叫一个独孤求败。自打特朗普二次当选,美国就宣称迎来了 "超级盛世",白宫官网字里行间都透着股 "无论大事小事,美国都赢麻了" 的迷之自信。
印度这边更绝,印巴冲突后,明明从咱们旁观者视角看,印度战损比难看、战线推进不利,妥妥的 "输相",可人家偏说 "用6架战机挡住巴国6发霹雳15,逼得对方求和,国土一寸未丢",还搞起了10天大庆,把 "小赢大赢全算赢" 的套路玩得明明白白。
这俩国家的 "赢学" 表演,不禁让人疑惑:为啥日耳曼赢学和大乘赢学能大行其道?为啥为了赢能无所不用其极?为啥我们和他们的认知会有巨大差异还互相指责?
其实,从特朗普和莫迪的崛起过程能看出,政治网红化、民众情绪化、信息密度降级化这三大现象正愈演愈烈。
以前通讯不发达,竞选者和支持者联系没那么紧密,竞选者主要靠改善经济来获取支持。但现在不一样了,网络让支持者的力量空前集中。
就说阿根廷的米莱,运动员出身,经济学家背景,主持过节目,咋看都不像有治国经验的人,可他靠夸张行为和激进口号,愣是当上了阿根廷的领导人。
他搞的休克疗法,把阿根廷经济折腾得够呛,通胀率、贫困率飙升,人均收入下降,政策效果极差。但就因为他的口号符合多数人期待,没啥治国经验也能被推上高位,这就是政治网红化的魔幻之处。
美国和印度的情况更严重。在美国,特朗普深谙网络传播之道,靠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夸张言论、制造话题来吸引粉丝。
他的支持者中,很多人认知水平不高,容易被简单直白的 "赢" 的口号打动。印度的莫迪政府也擅长利用媒体和网络,塑造 "印度在不断赢" 的形象,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先在舆论上让支持者感受到 "赢" 的快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上网门槛降低,大量缺乏知识储备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涌入网络。整体舆论环境从以前的引经据典、理性讨论,变成了语言互怼、情绪宣泄。
一些聪明人看到商机,打着 "和你同阵营" 的旗号,聚拢同质人群,成为头部大V,在各自领域呼风唤雨。
美国就是典型例子,60%的人口平均认知水平处于小学六年级阶段,缺乏基本常识。口罩期间,"消毒水治病毒" 的谬论,关税期间 "所有成本由卖家垫付" 的错误认知,居然能让很多人深信不疑。
这就是民众情绪化的表现,他们不关心事实和逻辑,只需要情绪上的满足。印度也是如此,在印巴冲突后的 "赢学" 宣传中,民众被情绪左右,不去理性分析战情,而是沉浸在 "印度赢了" 的自我安慰中。
PC时代,上网人群有一定物质基础和知识储备,论坛上的讨论言之有物、逻辑清晰,比如天涯论坛,让人怀念的就是那种有深度的交流。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上网人数暴增,信息质量却急剧下降。短视频的普及和算法推荐,让人们陷入信息茧房,只看到自己喜欢的、符合自己情绪的内容,信息的严肃性、深度性、逻辑性不断简化。
现在,越是长篇大论、有深度的内容越没人看,越是情绪无脑、简单直白的内容越容易传播。美国的快乐教育让很多人缺乏深度思考能力,更适应这种低信息密度的内容。印度也在这种趋势下,用简单的 "赢" 的口号来满足民众的情绪需求,不去进行深入的政策分析和问题探讨。
当政治变成 "圈粉" 游戏,当理性被情绪取代,当深度内容被 "情绪快餐" 替代,"赢学" 就有了生长的土壤。美国和印度的 "赢学" 狂欢,本质上是政治网红化利用民众情绪化,在信息密度降级的环境中营造的虚幻假象。
但现实是残酷的,阿根廷米莱政府的失败已经证明,靠网红式治国和情绪煽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美国和印度如果一直沉浸在 "赢学" 的自我陶醉中,忽视国内的经济问题、社会矛盾和民众的真实需求,终有一天会被现实戳破泡沫。
"赢学" 可以带来短期的情绪满足,但只有正视问题、理性治理,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来源:翼峰说历史